• 46阅读
  • 0回复

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均势”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06
第5版()
专栏:

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均势”政策
潘非
(一)
记得1957年1月麦克米伦担任了英国首相之后,他的第一件工作是发表一篇反对“失败主义”情绪的演说。当时,英国刚在侵埃战争中翻了斤斗,许多人痛定思痛,议论着英国已下降为第二等或第三等国家。麦克米伦的演说一开始就提到英国的国际地位问题,并斥责上述的议论为“胡说”。他说:“英国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个大国。”
没有人否认:直到今天为止,英国仍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国家。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是依靠下列一些因素来支持的:一、英国是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二、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1958年,它的输出占资本主义世界输出总额的9.5%,输入占10.6%。)三、英镑虽然早已失去了煊赫一时的声势,但伦敦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个金融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中40%的对外贸易,是用英镑来支付的。四、英国控制着英联邦。英国迄今仍是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大的原料控制者。五、除美国以外,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拥有最庞大的海军和空军。英国掌握了核武器这一事实,反映它具有相当发展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六、英国工党是社会党第二国际的领袖,英国的皇室同西欧一些皇室有着悠久的姻亲关系;英国的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海外利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玩弄权术的能手。
英国拥有相当可观的经济实力,并且对国际事务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英国正急剧衰落,每况愈下。从侵埃战争到现在,又有两年零九个月了。在这一段时期内,国际局势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变化。莫斯科宣言的发表和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两个阵营力量对比的根本改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从中东到非洲,从西欧到拉丁美洲,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直接地或间接地冲突着英国。“英国是不是个大国”这一问题,对英国统治集团来说,比过去更加突出了。
麦克米伦肯定英国在将来仍然是个“大国”,这是没有根据的推断。人们只能这样来理解他的论点:为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而斗争,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英国当前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二)
所谓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它的真实概念,就是保卫英国垄断集团既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
在两个阵营的关系上,英国奉行着两条政策。一条是追随美国的反苏、反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从“冷战”宣传、封锁禁运,一直到建立侵略性的军事同盟。在这一点上,英国统治集团暴露了他们的阶级本性。英国指望通过这一手段,一方面可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力量和限制它们的政治影响;同时又可以制止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和西欧内部的革命运动。英国的另一条政策是防止美苏的单独接近,把英国甩在一边。英国所追求的是它能置身于美苏之间,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英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奠立于所谓“三大区域论”之上。早在1948年,丘吉尔就发挥了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总枢纽”的论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内,英国必须对三个地区保持有利于自己的“平衡”关系。第一个地区是“英联邦和帝国”即英国同联邦和殖民地的关系。第二个地区是“操英语的国家”,即英国同美国的关系。第三个地区是“联合起来的欧洲”,即英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丘吉尔说:“我们是在每一个区域里都起重要作用的唯一国家。实际上,我们是一个总枢纽……因此我们有可能把三个区域统统联合起来。如果我们的事情办得巧妙的话,我们完全有可能重执牛耳。”侵埃战争结束后不久,麦克米伦又一次强调这种论点,他说:“我们住在这个岛屿上的人,都是伟大的联邦的创始者。我们感到同它的关系最密切。联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从地理和文化上来说,我们都是欧洲人。我们同欧洲是无法分开的,即使我们愿意。我们常为战后以来加强旧世界的团结和统一这种不断的努力所感动。第三,我们是联系横跨大西洋的旧世界和新世界的伟大联盟的一员。……对我们经常起作用的这三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不能不对之随时注意。”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英国同美国结成了联盟。依靠这一联盟的形式,美国对大英帝国进行着有效的蚕食与渗透。英美之间尖锐无比的矛盾,就是在这种“合作”的形式下展开的。但是,为了同社会主义阵营相抗衡,为了“稳定”瓦解中的大英帝国,英美联盟仍然是英国的统治阶级所需要的。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英国全力镇压与分化殖民地独立运动,并以加强经济联系的办法遏止英联邦内部的离心倾向。英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大体上也可以概括在这一范畴之内。在怯尼亚、尼亚萨兰、塞浦路斯……英国采取了最野蛮的屠杀政策。当武装镇压已不可能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时,它就采取“赐与”殖民地独立的方式,以缓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继续保持英国的有效控制。英国善于利用矛盾,制造对立,以分化或牵制这些国家的反帝力量。马来亚被分为新、马两个政治单位,塞浦路斯实行分治,都是为了这一目的。在阿拉伯国家,英国指望阿联同伊拉克之间发生冲突。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英国对西欧国家采取了纵横捭阖的手段,防止它们的结合。但另一方面,在推行马歇尔计划、成立西欧联盟、组织北大西洋集团等所谓促进西欧“整体化”的活动中,英国又发挥了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英国的目的,是要在西欧建立起自己的霸权。
(三)
英国把它的对外政策,概括成一个外交术语:“建立世界的均势”。但是,客观世界永远充满着无休止的矛盾和斗争,一切事物决不会处于永恒的平衡状态。英国的悲剧就在这里:“均势”一次又一次地被破坏,英国的国际地位一天比一天下降。
导致英国国际地位江河日下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在不断改变;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涨——它加速了这个最大的殖民帝国的瓦解;美国对英国的步步进逼——它使英国愈来愈处于从属地位。
英国经济虽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同其他国家比较,它的工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它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远比其他国家薄弱。1950—1956年,是资本主义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在这七年内,西德的工业生产几乎增加了一倍,意大利增加62%,法国增加将近50%,英国却只增加21%左右。除了丹麦以外,所有西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率,都要比英国快得多。西德经济的迅速恢复,已使英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个工业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西德的钢产量已在1957年超过英国;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方面,西德又在1958年跨越英国而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在萨尔并入西德以后,西德今年的钢铁产量,将超过英国六、七百万吨。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引起了西欧政治力量的新的结合。在“煤钢联营”、“原子能联营”、“共同市场”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巴黎—波恩轴心。旧的“均势”被打破了,英国愈来愈被排斥在西欧事务之外。“自由贸易区”计划失败,戴高乐要求同英国分享对“自由世界”的领导,阿登纳公开宣告英国已无权干预西欧事务——这一切,都标志着在争夺西欧霸权的斗争中,英国已告失败。
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涨,动摇了大英帝国的基础。不需要回溯得很远,单从最近两三年的情况来看,可以想像到英国在这方面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侵埃战争是英国企图以武力来堵塞中东民族主义潮流的一次尝试,结果以失败告终。伊拉克革命的胜利,使英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巴格达条约集团,几乎在一夜之间陷于瘫痪。殖民地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迫使英国不得不作一些让步,例如在最近几年内,允许加纳、马来亚、塞浦路斯等取得不同程度的独立。
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政策,加速了英国衰落的过程。美国在西欧扶植西德成为北大西洋集团的核心。在“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的斗争中,美国积极支持前者,以便扩张它的经济势力。在中东,美国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英国失败后的“真空”。美国经济顺利地渗入英联邦内部。美国对英国的每一次“援助”,都迫使后者付出昂贵的代价。
英国的衰落除了上述的几个原因外,还在于:英国统治集团执行了反动的对外政策。英国在封锁禁运中吃了大亏,在复活西德军国主义的过程中削弱了自己的地位,不都是明显的事实吗?
(四)
在侵埃战争后,特别是在争夺西欧的霸权中失败后,如何保持“大国地位”已成为英国统治集团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可以看出,从去年以来,英国开始在某些方面调整其对外政策。
今年2月麦克米伦访问苏联,是战后英苏关系的重要发展。自此以后,英国一再表示希望召开首脑会议。英国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了增加。英国某些领导人物的言论,也有显著的改变。大家知道,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不久,丘吉尔即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富尔敦演说,第一个提出了帝国主义集团的反苏纲领。在最近一次的谈话中,他规劝人们在东西方会谈中要有耐心,要采取冷静的态度。蒙哥马利元帅过去一直鼓吹用核武器进攻苏联。现在,他主张减少在中欧的军队,为讨论欧洲安全问题创造必要的气氛。
英苏关系无疑地有了改善。但是,这是非常有限度的。在莫斯科会谈时,英国曾对欧洲安全问题提出过建议。然而为时不久,它就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到日内瓦外长会议开始时,英国的建议已化为泡影。这说明英国没有魄力摆脱外来的牵制和压力。特别是,英国统治集团对社会主义阵营怀有深刻的阶级偏见,他们不愿意放弃“冷战”政策。这是阻碍英国同社会主义阵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英国继续追随着美国反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英国不打算改变重新武装西德的方针,指望以此来平衡欧洲西部和东部的力量。英国一心一意地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妄想以此来削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这是英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关系上的主导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英国又企图利用同苏联的接近,抬高自己,打击西德,以及在必要时对抗美国。这种利用外力的“平衡”,来稳定英国国际地位的作法,正是“均势”政策的继续。但英国一天没有在外交政策上作出重大的改变,就一天不可能阻遏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这是早已为战后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7月24日于 伦敦(附图片)
落水姿态 华君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