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换汤不换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7
第5版()
专栏:

换汤不换药
苏联 茹可夫
殖民主义者在中近东的传统政策主要有三点:第一,依靠卖国的封建上层分子的支持;第二,根据一切奴役者惯用的“分而治之”的公式行事;第三,以颠复活动或用武装干涉的方式直接干涉内政。用“援助”的幌子轻轻掩盖起来的上面这三点也表现在恶名昭彰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中,因为,美国殖民主义者正是把这种主义同遏止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深谋远虑的计划联系在一起。
去年近东发生的事件十分确凿地说明了这种企图的破产。伊拉克的革命一夜之间就推翻了努里·赛义德傀儡专制政权——帝国主义在这个地区的重要支柱。妄想用对黎巴嫩和约旦的公开的武装侵略手段卷土重来的企图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而且终于使干涉者自食恶果。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直言不讳地承认:“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了如此明显的失败,以至对这个主义的关注简直就像鞭策一匹死马一样”。殖民主义者世世代代苦心经营的整个殖民剥削掠夺体系比苏伊士冒险时期更加岌岌可危了。
死灰复燃
终究要被逐出近东的这一实际前景迫使殖民主义者匆匆忙忙地寻找新方法来挽救他们摇摇欲坠的地位。美国评论员艾尔索普在旅行了近东各国以后,呼吁西方赶快着手“清除废墟”。他安慰帝国主义者说,“还存在着一切从头开始的可能性”。于是,美国外交家,用
“曼彻斯特卫报”的形象的比喻来说,开始匆匆忙忙地“鞭策起死马来了”。
经过“一番紧急工作”,首先从“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废墟堆里找出了分裂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队伍的老手腕,破坏阿拉伯各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友谊的手腕。
殖民主义者把这方面的巨大希望寄托在美国石油垄断集团的代理人、担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行长的布莱克的活动上。从表面上看,“布莱克计划”好像是对实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某些发展计划无害的“援助”计划。然而,事实上,它还有另一个目的。英国的路透社记者直截了当地写道:“布莱克计划”的目的是“破坏阿联同东方集团国家的经济联系”。在这不久以后,“芝加哥太阳时报”急忙声称“美国政府郑重支持布莱克计划”。按报纸的话说,如果职业的散布混乱的专家们能够在破坏阿拉伯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方面得逞,那么,“布莱克计划”就可以使他们“钻进已经形成的缺口”。
死灰复燃的第二个步骤是重新制造对阿拉伯国家的武装干涉威胁。美国外交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步骤是同侵略性的安卡拉条约(即伊拉克宣告废除巴格达条约以后的名称)的参加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这些条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给华盛顿制造重新武装干涉阿拉伯东方内政的借口。
这样看来,实际上只复活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两个主要之点。
这个“主义”的第三点——依靠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封建卖国集团的支持,这个问题就有些不同了。甚至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内部——对他们来说,同努里·赛义德分子以及费萨尔分子的联盟是这个地区的独特的政治“传统”——也发出了要求改变方针的呼声。
代表英国有影响的集团利益的伦敦“国际事务”杂志在今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号召“重新估计西方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的文章。作者研究了西方在阿拉伯东方的政治威信下降的原因后,得出结论说,美国和英国的政策使“最倾向于西方的社会阶层削弱了”。英国近东问题专家约翰逊在他的“世界漫游”一书中就得出了这种最伤心的见解。他枉费心机地要求殖民主义者用部分掠夺来的钱收买阿拉伯民族资产阶级。
这一类的议论也可以在大西洋的彼岸听到。
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吉布逊说:“外交家如今已确信,争取所有近东国家同美国结成正式联盟的做法不一定现实了。……因而国务院有意识地采取了较为和气和殷切对待近东的决定,指望通过这种办法比用热烈拥抱更为可靠地得到朋友。”
最近以来,美国各色各样的代表在阿拉伯东方的猖獗活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布莱克一连三次访问了开罗,美国驻阿联大使最近访问了叙利亚地区,“美国中东之友社”代表团的阿拉伯东方之行,这一切只是精心策划的活动中的个别表现,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向阿拉伯公众证明,似乎在美国的政策中“出现了”有利于同他们的“友谊”的“转折点”。
谈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美国帝国主义的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和实行家西奥杜·罗斯福的箴言。早在二十世纪初叶他就奉劝过:“话要说得客气些,但要预备一条大棒,你才能走得远!”这一代的美帝国主义者从各方面看来没有忘记“大棒”政策的创始者的遗训。
“客气”对待的全部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和阿拉伯东方各国人民之间的所谓经济“相互依赖”的旗帜下进行的。这种“相互依赖”的理论的首创者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帝国主义宣传机构硬说:阿拉伯国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并且迫切需要资金来发展工业;而拥有投资的广泛条件的西方国家则需要近东的石油。换句话说,美国宣传家是说,不光是西方需要近东的石油,而且阿拉伯国家也需要西方的资本。
今与昔同
在“相互依赖”的词藻下掩藏着惯用的弥天大谎,帝国主义者就是想用这种谎言至少把尾巴伸向脑袋钻不进去的地方。要戳穿这种谎言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自从石油垄断集团开始用武力把“相互依赖”强加给近东各国人民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亿美元涌入了伦敦和纽约垄断资本家的保险柜。然而,当地居民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他们仍然在贫困和经济落后的境况下过活。原来,“相互依赖”的唯一的真实目的是石油托辣斯的霸权,它们用剥削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方法大发横财。
著名的波兰诗人尤利安·土威姆曾经说过:慈善家就是把一小部分偷偷掠夺来的东西公开还回去的人。声名狼借的“相互依赖”最确凿不过地证实了这句格言的真实性。国际石油卡特尔每年从开采近东的“黑色金子”当中得到的纯利在二十亿美元以上。而美国“慈善家”们给从波斯湾到卡萨布兰卡的阿拉伯东方各国人民的“援助”,近几年加起来也不过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而已。声名狼借的“相互依赖”正是为了把这种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永久保持下去。西方宣传机构和它们在阿拉伯东方的应声虫就是对这种“相互依赖”叫嚷不休。
华盛顿的整个政治战略目前也主要是以大肆宣扬“援助”为基础。“布莱克计划”远不是美国统治集团指望用来引诱阿拉伯东方人民进入罗网的唯一的新殖民主义诱饵。“心理战”的战略家们为了证明美国政策有了“转变”,竟举出了这样的事情:美国“解冻了”它在1956年非法冻结的二千五百万美元的埃及资产。华盛顿向阿拉伯各国接二连三地发出可以给予军事“援助”的意味深长的暗示。
诸如此类的小恩小惠和诺言也许会在阿拉伯资产阶级的某些人士中引起一些希望。可是,事实终究是事实:美国死也不希望给予阿拉伯各国人民以真诚援助。在这方面,只要回忆一下美国给阿斯旺水坝拨款“计划”的经过,就足够了。结果怎样呢?美国帝国主义者在恫吓开罗的企图遭到失败后,干脆拒绝了参加这项设计,而这项设计的实现可以大大改善千百万阿拉伯人的状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也是选择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作为这种恫吓的工具的。
所以说,美国帝国主义在世界这部分地区的战略目的丝毫没有改变。美国殖民主义者的“新方针”仍然是那个“艾森豪威尔主义”。只不过是换了汤而没有换药而已。以亲美著称的一家开罗周刊“鲁兹·优素福”最近也痛心地说:“今天美国对我们实行的政策仍然与昨天对我们实行的政策一样。它对我们的政策明天也将是如此……”
(原载6月18日苏联“真理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