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杨宏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7
第6版()
专栏:

杨宏典
本报记者 李进挺
头几件事情
6月的一天,我去访问杨宏典,走在路上反复地回味着出发前就听来的一件事:今年年初,湖南浏阳县大瑶公社沙螺大队新来了一位农民装束的人。他到了食堂,放下行李,看两个炊事员忙着做饭,水缸里没有水了,就挑起桶,担满了一缸水;等到炊事员发现,他已经跑到猪栏,又在忙着打扫猪栏里堆积的粪了。收拾完猪粪,他又到田里,帮社员李胜瑶车起水来,边车水,边亲切地交谈着。……
好事传播得特别快。晚间,社员们就传开了,原来白天又帮挑水、又除猪粪、又帮车水的,就是新来的党总支书记。开头几件平凡的事情,却深深感动了大家。有些人当晚跑来要亲自认一认这位勤快的人。我赶到沙螺大队的办公处,老杨早已出外了,大队的秘书晓得我的来意后问道:你在路上碰见一个高个子,身着白衣,青布裤的拾粪的人没有?我说遇到过,是我所碰到的第一个早起拣粪的人。秘书告诉我,那人就是他们的总支书记杨宏典。他每天比谁都起得早,天不亮就起来拣粪,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一边拣粪,一边巡视各个生产队的生产和工作。这就是他每天开头要办的事情。他走到田里,细心察看,随时找干部和群众交谈,发现问题,依靠大伙,就地解决,一天工作也就安排好了。等他的粪筐沉甸甸地压住肩头的时候,大致他已经跑过十多里路,跑遍了九个生产队了。这时,他才去吃早饭,吃完早饭又要去上工,与社员一起劳动。“那他在什么地方住,什么地方办公?”我怀疑地问秘书。他指着眼前四间简单朴素的民房说:“沙螺大队的工作人员,包括秘书、会计、保管、信用全都在这个房子里,杨书记自己不要单独的办公室,并且说服大家不要摆摊子,讲排场,一切都要因陋就简。”原来,这里的办公桌椅都是大家从自己家里搬来的。杨宏典本人更加以身作则,处处俭朴。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又没有给自己另设床位,也没有单独摆办公桌子,工作到那里,就在那里办公。他生活在作业组,和社员同住、同吃、同劳动,开会也多在现场或群众家里,完全和社员一个样子。大家都称赞他说:“我们的领导是个‘游击司令’。”干部们也都学习了他的这种作法,纷纷深入群众,在作业组落脚生根。
今年年初,湖南浏阳大瑶公社沙螺大队,来了一个农民装束的人。他一放下行李,就帮助炊事员挑水。他,就是这个大队新来的党总支书记杨宏典。
在任务面前
不久以前,大瑶公社党委布置了有关当前农业生产的三项任务:红薯中耕除草,大搞积肥,消灭空闲地。怎样贯彻上级党委的决定呢?以杨宏典为首的总支委员会,确实有一套走群众路线的办法:通常都是先把党的决定分头找代表各种不同意见的社员酝酿、交谈,跟老农座谈。听取群众的各种反映和意见,然后再具体布置、执行。这次也没有例外。他和党总支及大队的几个领导干部,事先与老农交谈。有人对“三包”政策有疑虑。杨宏典针对群众的思想顾虑,举出具体事例,阐述了党的政策,进行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工作。从此以后,社员个个情绪高涨,一齐为办好当前的三件事献策。老农杨绪耀说,山下队的红薯地多,中耕除草重要;车上队和土旺队红薯地少,积肥得抓紧;论到空闲地,大大小小队队都有,得按自己队的具体情况分个先后。这一席话,使杨宏典悟出了一个道理来,“贯彻上级党委的决议,要坚决,但不能刻板,要结合各生产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能很多件事情一齐硬往下贯。”经过干部会议研究,大家都说老农提的意见正确。各生产队根据不同情况安排了生产,社员们看到干部布置的任务合乎实际,看到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党总支和大队的支持和采纳,生产情绪更加高涨了。社员们一个个冒着酷热,奔向远田,有的还把饭送到远田吃,红薯中耕除草进展特别快,肥料也积得多了,空闲地也消灭了。
杨宏典特别善于抓住群众的心,发动群众,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今年春耕开始,沙螺大队遭到干旱,两千多亩稻田只犁了三百多亩。在这个困难面前,一些社员抱着季节还早迟一点,等落雨再犁的思想。杨宏典了解了群众的思想情况,便带头车水犁田,带动了一部分群众。但是大部分群众还没有行动起来。恰巧,这时公社要沙螺大队派人到依马大队挑红薯种。杨宏典便利用这个机会,动员生产队长去开眼界,并送他们出发,一再叮嘱要多看看兄弟大队的干劲。八十多个社员一面走,一面看到兄弟大队有的田犁完了,有的还在犁第二遍。看着,看着,大家都急起来,生产队长刘宜和,挑上红薯种,连一次也没歇,就赶回来,动员全队一百多劳力车水抗旱犁田。杨宏典抓住这个典型,进行宣传鼓动,同时具体帮助社员分析情况,商量出战胜困难的办法。这样,社员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全队分了五十多处地方,开动四百部水车,奋战了四十天,终于和其他大队一样,在谷雨后几天完成了早、中稻插秧任务,还获得了公社奖给的“战胜自然灾害”的红旗。
在兴修水利时,杨宏典带头住在工地,和老农一块设计,一块测量。
向水要粮
现在又是早稻抽穗的时节了。大瑶公社的田野里一片葱绿,清水浸润着每片稻田。今天,稻田的水源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当初,为了开辟水源,杨宏典却领导群众向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1957年的夏天,那时杨宏典还是原明星高级社的社长。正当抢插晚稻时,久晴不雨,一百多亩田插秧没有水,怎么办呢?杨宏典日夜寻思着解决的办法,但很久没有结果。一天,他与社员一起劳动,看到槽楼坝有一股水,但因为隔着条浏醴河,水流入河中,白白走泄了。群众叹息地说:“能把这股水引过河就好了!”群众这个愿望,深深印在杨宏典心间。难道真的没办法吗?他去找老农商量,有人说:在河上架一条二十二丈的水枧,再修五里路长的水坝,但最难的要算引这股水必须从一条灌田八千亩的水道下面引渡过来,这样困难太多了,实在不好办。为了这件事情,杨宏典每天一个人跑到河边、渠上察看,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总算考虑到一个头绪。他马上召开党支部会集体讨论,反复研究,并分头去和群众商量。最后,才确定了具体办法,向全体社员提出支部的兴修一条跨浏醴河的渠道的方案。并且说明这是战胜干旱的根本措施,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一举。大伙热烈讨论了施工计划。杨宏典带头住在工地,日夜奋战。自己和老农测量、设计。没木匠,自己干。为了使水从渠道底下通过,他们大胆地把一根大樟树劈成了两半,扣在渠下,架起了牢固的涵管,保证了渠道的巩固。经过全体社员的苦战,一股浪费了多年的清水,现在通过渠道,越过大河,灌溉着五万亩受旱的稻田。
多少年来,沙螺大队的社员盼望自己有个榨油坊。提起榨油,大家都说不容易。一年不知要花多少劳动力,挑着油菜籽,跑到几十里路以外去榨油,花了工夫不说,还要少得大量的枯饼。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杨宏典深深地记在心头。寻思着克服这个困难。一天,他从土旺冲过路,看到一股桶粗的山水,直泻而下,这股水引起了他的苦思:利用山水可以修榨油坊。他一连在水边、山上徘徊了几天。最后,邀请了木匠李和甲、榨油师李堂典、老农李廉喜等一起座谈。大家都说这股水一年四季不断,可以修建榨油坊;还补充说,在榨油坊设个水碾,忙时榨油,闲时还可碾米。就这样,作出了决定,木匠负责造榨油工具,榨油师负责设计。当天,杨宏典又召开了社员会,说明了修建榨油坊,当众表扬了木匠,榨师和老农。群众看到杨宏典处处为他们着想,都纷纷献工、献料。不几天,榨油坊和水碾就修好了。
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今年春节前夕,群众都忙着准备过年,他还在检查生产。当他走到浏醴河畔,发现因为河涨了水,冲垮了桥,渡过的船也被冲到下游去了。许多过路人拥集在两岸过不了河,急着没办法。杨宏典看了这个情景,很快奔向下游,踏进刺骨的河水,把渡船内的积水掏出来,驾起渡船,逆着水,吃力地划到渡口。冒着急流,在汹涌的洪水中,把两岸的人一船、一船渡到了对岸。人们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件事像春雷一样,传遍了一个个村庄,激起了人们不平静的心。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群社员从四面八方赶来,自愿牺牲大年初一的休息,为大家摆渡。社员李廉先、李廉初来得最早,别人争着要摆渡时,他们总是激动地回答:向党总支书记学习,不渡一天不休息。
今年3月的一天,他回家住宿。刚刚睡下,大风把房门吹的不住地响。他被震动得爬了起来,冲出家门。外面一团漆黑,大风不住地刮,春雷闪电交织,大风暴来临了。杨宏典冲进黑洞洞的田野,往沙螺大队奔跑。这时,他想着刚下泥三天的谷种,脑中翻滚着党组织提出的“保秧保苗如保命”的话,跌跌撞撞,一连跑了八里路,来到大队部,上气不接下气地给气象站打电话。一听说要下冰雹,心里像爆炸一样,他急忙喊醒在家的干部,自己摇了各队的电话,又拿起土广播,登上全队最高的土台,呼唤社员起来,护秧保苗。社员听到他的声音,个个都冲了出来了,拿着自己的被盖和工具,搭棚护秧。他还不放心,冒着大雨,跑遍九个生产队,等到检查完了,天也亮了。这场灾害被战胜了,他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正要吃早饭时,社员汤和琪急忙跑来了,说门前队那座拦水坝被洪水冲垮了。杨宏典放下没吃完的饭,又冒着大雨奔跑去了。他绕着田垅、河岸,跑到了坝边,发现洪水已把坝冲开了两丈宽的口子,洪水还在突击着坝身。他立即和群众跳下水,一次又一次地堵筑缺口,直到天黑,彻底战胜了洪水。
一次,洪水成灾。门前队的拦水坝被洪水突破了。杨宏典和群众一块跳下洪水,堵筑缺口。
为了大伙都富裕
杨宏典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总支书记,为群众作了许多事。但他从不居功自满。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和社员一样吃、穿,从不多花一分钱。他还从一切地方为群众节约。一个管五百人口的生产大队,一月办公费从不超过十块钱。就拿点灯来说,他总是坚持开大会用大灯,开小会用小灯,座谈不用灯;办公的纸张都是翻几个边用;写标语,他从不用纸和木板,都是用石灰或红土。他不论到省、县、公社开会,从不多花一个钱。为了给队里节约汽车费,他在非紧急的情况下到县里开会,总是步行。社员谈起他艰苦朴素的作风时,打趣地说:浏阳有个蕉溪岭,上七里,下八里,杨书记如果抓一把芝麻过岭,保险不会丢一粒。用来形容他手紧,勤俭,会理财,会为社员当家。一提起工作的成绩,他总是说,没有党就没有我,一切都是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的确,杨宏典出身特别穷苦。解放前他没有一分田地,靠挑脚、做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解放后,他翻了身,在党的教育下,勤勤恳恳,不断努力,为群众办事。他把群众的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困难和疾苦。当今年公社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时,党要求派人到沙螺大队,但一些人说沙螺地方穷,条件差,不愿来,他响应了党的号召,自愿来沙螺。临行前,原来他所在的明星大队老社员都说,宏典,你辛辛苦苦为我们搞到现在,这里水旱无忧,吃得饱,睡得着了,你不请求回到本队来吗?免得到沙螺吃苦受累。杨宏典笑着说:沙螺群众困难,总得要人帮助克服,在党教育下,咱们学到一些经验,党决定自己去沙螺不是更合适吗?就这样,他来到了沙螺大队,兢兢业业地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战胜了自然灾害,改变了这个大队的落后面貌。
访问结束了,我又反复地思索着一个社员对我谈起杨宏典时的几句话,他说:“只要有党的领导,有像杨宏典一样的一些共产党员给我们作当家人,天大的困难,我们也不怕。我们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富裕!”(附图片)
(孙慕龄 刘永凯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