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08
第6版()
专栏: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在教学工作方面,学校共青团组织协助党做了很多的工作。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团组织在协助党组织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方面,也摸索到一些好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同志由于经验不足,虽然用心很好,热情很高,却在推动学生学习中,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中搞突击、评比竞赛、集体互助等。不可否认,运用这些方法,可能暂时起一点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认为需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协助党建立和巩固正常的教学秩序,以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什么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学习,是掌握各种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无非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一方面是通过书本,获取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除了参加一定的劳动取得直接经验外,主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和读书,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不管从哪一方面获取知识,都需要开动我们的脑筋,进行思考和钻研。不然,书本上记载的人类的经验,实践中孕育的丰富的知识,都不可能变成自己的财富。
正因为学习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大家知道,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登天,都要有个渐进的过程。正如毛主席说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所以,学习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步地来。马克思说:“学生应当逐步地学跳,应当逐步把绳子拉远,而不应当第一次就要他跳过整个壕沟。”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从人们认识的过程来说学习应当循序渐进。再从文化科学知识本身来说,每门科学和知识也都是有它从基础到尖端的严密体系的。一个不具备初等数学知识的人怎能学习高等数学?一个不懂普通物理的人怎能去研究原子物理?可见,要真正做好学问,不遵循一定的次序学习是不行的。
学习能不能搞运动?
谈到运动,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学校里,政治思想运动,像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教育革命等,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的劳动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但是,作为学生主要任务的读书学习活动本身,却是不能搞运动的。因为学习是思想劳动,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时间的运动或突击的方法在学习上是不能奏效的。前面已经谈到学习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如果在读书学习活动上搞运动,就会违反学习的这种规律性,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不能按部就班地踏实牢固地掌握知识。
有人说,不搞运动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不是太冷冷清清了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工作。这样作,才会帮助学生不断地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里所说的细致思想工作,同在读书活动中搞运动是两回事。因为后者只是希求用突击的办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快学习的进度。显然,这样作,是“欲速则不达”。
关于学习上开展评比竞赛的问题
评比竞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确是先进带动落后,达到共同提高的好办法。如果广义地来理解,在学校里实行的测验考试评分制度也包含有评比竞赛精神的。但是,我们必须了解,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中,也和工农业生产一样再去组织评比竞赛则是不妥当的。因为学习和生产是两回事情。生产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而学习则是改造主观世界,增强人们认识能力的过程。学习既然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那末,就得通过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在生产上,通过竞赛有可能使广大群众掌握先进生产经验,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跳跃式地前进。但在学习上,即使花上很大工夫,也不能一下子就提高几倍学习效率的。列宁在分析政治、军事任务同文化任务的区别时说到的一段话,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他说:“文化任务是不能够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地加以解决的。……在危机尖锐化时期,在几个星期之内,在政治上就可以取得胜利。在战争中,在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在文化上,在这样一个短促的时期当中,却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要根据这个特点在工作中“表现最大的顽强性、坚持性和一贯性”。在学习上也应当是这样。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当作长期的努力,不要想一下子就立竿见影。
有的同志说:开展评比竞赛是在学校里发动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表现。这是错觉。在学习上搞竞赛,并不能像在生产上那样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恰恰相反,在学习上评比竞赛越是轰轰烈烈,越会使广大学生忙于订指标,搞评比,开各种会议,浪费了精力,耽误了学习。这样,只会脱离群众。所以,我们应当切实停止这种竞赛,把教学的正常秩序建立和巩固起来。
怎么看学习上的集体互助?
学习上正确地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彼此帮助是能起到良好作用的。但是,如果强调过分,机械地实行互助,就会走到它的反面。在一些学校里,也有过分强调集体互助,因而影响学生钻研功课的现象。
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种集体学习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把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这种方式是学习的捷径。因为不必要让学生通过个人摸索,走前人已走过的道路。把课堂教学同课外学生个人的自习结合起来,是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集体讨论以及根据个人的兴趣组织一些科学小组活动,这对提高学习质量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编成学习小组集体复习、集体作题,以及以好搭坏,组织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实行“包教包学”。因为,第一,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钻研为主,不能企图用集体的讨论来代替个人的思考。尤其大家都是学生,并不是师徒关系。提出“包教包学”就有可能使学的好的增加负担。学得差的增加依赖性。第二,每个人的学习素质不同,条件不同,学习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企图以集体学习来消灭学习上的差异性,是不可能的。在学习上不能把好坏拉平,搞平均主义。对学习差的,学得好的同学应当发扬互助友爱精神,尽可能地给以帮助。但是,帮助的方法不要固定一种组织形式。因为要提高学习质量,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的辅导和个人的努力。
强调个人钻研,有人说这是不是一种个人主义或者容易发展个人主义。这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了。应当看到个人主义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这不是由于学习产生的,而是有它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的。而个人钻研则是学习方法问题。任何人要真正掌握知识是非独立钻研不可的。显然,这里,并不存在思想意识问题。我们提倡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作动力,在学习上认真地进行个人钻研。
(“中国青年报”社论摘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