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路在人走 事在人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11
第3版()
专栏:

  路在人走 事在人为
  土壤贫瘠的楚镇大队实干苦干早稻亩产五百五十斤
  条件较好的中心大队放松努力早稻亩产三百八十斤
本报零陵10日电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湖南零陵县楚江圩公社的楚镇大队和中心大队,今年早稻增产幅度不同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句话。土壤贫瘠、历年低产的楚镇大队,在认识了自然客观条件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增产创造了新的条件,改变了低产面貌,今年早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增产五成。条件比较好的中心大队,由于没有积极地为早稻增产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早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增产很少。
楚镇大队秃山秃岭,全队四千零四十五亩稻田大都是小块的梯田,土质也比较坏,1957年以前亩产平均二百多斤。去年经过多方努力,亩产才达到三百六十六斤,这在当地说来仍是较低的产量。为了改变这个低产面貌,今年开春时,大队党总支组织群众细致地研究了这里的自然条件,让大家对客观条件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新的认识,然后集中讨论如何改变它。讨论中党总支有重点地引导大家总结了去年经过改变条件而获得高产的典型。例如土质较差的坝边大丘,社员想了很多办法在田里下了三百担精细的底肥,深耕到六寸,便由浅瘦的鸭屎泥变成了肥沃的河沙泥,三亩三分田平均亩产六百斤。这样分析以后,群众思想得到启发,一致认为“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能够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把自然改变过来,从而树立了“变低产为高产”的信心。一个改造自然条件的群众运动掀起来了。春耕时,党总支针对这里的土质差、土层薄和无肥源、肥料少这两个关键,集中群众的力量猛攻。第一个战役是改造土壤。这里表土一般只有两寸多深。党总支书记唐建容与群众一起采用“双牛套犁”的办法,把土深翻到五至六寸深。接着就猛攻肥料。群众破除了旧习惯,每户建立了一口两用窑,把石头装到底层,把屋前屋后刨回来的地皮泥装到上层,日夜不断地烧;同时每家搞了个热水沤肥凼,将小溪边的嫩青刮回来拌地皮泥沤在一起。此外,他们做了大量的新土砖,把能换的老陈砖全部换出来作肥料。用这三种积肥办法积制了大量的肥料,加上猪牛粪,每亩备足了二百八十担精细底肥,比过去多了一倍多。下到田里后一经拌混,原来土质不好的田都变成了土壤较好的田。稻秧插下田后,他们又适时地搞了四次中耕、五次除虫和两次追肥,每亩追精细速效肥四十多担;并加强了田间后期管理,防止了风灾和倒伏。就这样,全队一千五百四十一亩早稻由去年亩产三百六十六斤,提高到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
中心大队与楚镇大队土地毗连,地势平坦,土质虽然也不太好,但比楚镇大队的好一些,历年产量在三百二十斤左右。在当地,历来也算作低产地区。但是,这个队的干部在对待低产区的态度上,与楚镇大队不相同。他们也想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但又认为条件差,有困难,增产受限制。他们认为,只要保持去年亩产三百七十来斤的水平就不错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队领导上虽也号召社员大积肥,搞深耕改良土壤,但是他们只是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和会议上。耕田时强调深耕土硬有困难,仍然保持原来的三至四寸深;积肥时强调肥源不太多,每亩只搞了一百五十担底肥,并且精细肥还不到一半。在中耕除草、追肥、除虫等工作上,开头虽作了重大努力,但到禾快封行的中期,就以“禾密了”为借口,只在田边搞了几下,田中就没认真搞,工夫质量比楚镇大队要差。秋收时,全队一千一百一十二亩早稻,平均亩产只有三百八十多斤,比去年只增产了十多斤。
早稻收割以后,公社党委指示两个队的党总支,发动群众认真地总结了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楚镇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干劲越来越高,当前抗旱工作做得很好,没有旱坏一兜中稻和晚稻。中心大队从楚镇大队也学到了一条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事在人为”。他们急起直追,表示要和楚镇大队一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晚稻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早稻。现在这个队的社员不仅抗旱搞得好,而且晚稻田普遍中耕,并追了四十担速效肥,晚稻苗普遍长得一片碧绿。 (石特、周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