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一场辩论扫除了松劲情绪 应山掀起抗旱斗争新高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12
第6版()
专栏:

  一场辩论扫除了松劲情绪
  应山掀起抗旱斗争新高潮
本报武汉11日电 湖北省应山县在抗旱紧要关头,通过“是救,还是丢?”的全民性大辩论,消除了少数干部和群众的悲观、厌战等右倾情绪,进一步树立了“抗到底,保丰收”的思想,使全县的抗旱斗争不断获得新的胜利。
应山县四十九万亩中稻(占全县水稻总面积95%)已扬花抽穗,丰收在望,抗旱斗争进入了“瓢水碗谷争丰收”的紧要关头。全县十五万抗旱大军斗志昂扬,奋力苦战,决心要使“块块田必保,棵棵苗得救!”但是,有少数干部和群众在困难面前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厌战情绪,有的主张收缩抗旱阵地,提倡“收七丢三”、“除四留六”、“救近丢远”;有的认为水源已竭,力气使尽,没有抗头了;也有人说“久晴必有久雨”,主张靠天。广大群众和多数干部坚决反对这些临阵胆怯、向困难低头的右倾表现,大家认为,只要能再坚持十天,排除万难,给稻田灌一两餐水,就能确保丰收。于是,产生了
“是丢,还是救?”两种思想的斗争。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应山县委立即号召党内党外、上上下下展开一场全民性的大辩论:“是尽力抢救好,还是盲目丢弃好?是苦战十天幸福一年好,还是泄气十天痛苦一年好?”以克服右倾思想,确保抗旱斗争的胜利。这场大辩论,使得一些原来消极悲观的干部和群众,鼓起了干劲;原来斗志昂扬的人们,更加积极了,全县抗旱斗争掀起新的高潮。
马坪公社泉水生产队二千二百三十亩水稻,有一千七百三十亩受了旱。党支部书记陈世诚看到这种情况,就产生了退缩情绪。他向上级说:“顶多只能保收八百亩了!”上级叫他和群众商量后再作结论。陈世诚回到生产队,刚把自己的打算向群众宣布,立即遭到反对,大家当场争辩起来。社员彭明安说:“现在正是瓢水碗谷的时刻,水灌到哪里,谷子就收到哪里,今年庄稼这样好,你叫我们打退堂鼓,死也不甘心!”辩论结果,大家都反对丢弃,坚决抗旱保苗的意见占了上风。许多人还纷纷献计,提出了找水源、拦河筑坝、开沟渠、挖井塘、引水上山、调剂用水等办法。这样一来,陈世诚由悲变喜,立刻作了自我批评,积极领导抗旱斗争。两天之内,这个生产队筑了两道拦河坝,挖了三个泉眼,使水车由二十八部增加到七十部,抗旱劳力由三百人增加到七百六十人,原来打算丢弃的稻田普遍灌了水。陈港公社在大辩论后,群众一致表示要“抗到底,保到头!”他们还自动准备了抗旱物资,不把旱灾打退,决不收兵。
辩论后几天之内,全县五百多条大小河溪里筑起了无数拦河坝。仅澴水一条河里,就有五万人上阵,筑河坝一千五百多处,架上水车三千六百乘、抽水机十部,车水灌田四万五千多亩。另外,全县十二个大型水库开渠道二十九条,共长二百多里,自流灌溉了三万五千三百多亩稻田。在抗旱斗争中,全县还涌现出“五好”干部二百五十名,成立了老农顾问组一千二百个。
目前,这个县的抗旱斗争正在乘胜前进。全县抗旱大军下定决心:不仅要确保水稻丰收,还要确保棉花、油料作物的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