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谈谈读书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14
第7版()
专栏:

  谈谈读书方法
  王威宣
自从提倡认真读书以来,许多同志都在百忙中挤时间勤奋读书。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苦于缺乏钻研的经验。我想,这时候来谈谈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读书的效率,是会有一点好处的。
粗略地说来,读书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
略读,主要是涉猎其内容,根据各人的需要,有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有的地方只领会个大意。用这种办法读书,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快些,使我们腾出较多的时间来阅读其他的书籍。每一个人总是愿意使自己懂得多一点,通过书本,使我们更深刻地、更广泛地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果我们只看一类书籍,往往使我们的眼界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在今天,科学日益发达的时代,要求我们有更广博的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还应该懂得更多一点,应该学点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语法修辞、逻辑、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等。这也就是扩大每个人的眼界,更深刻地更广泛地吸取人类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便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全集”,第10卷,309页)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是博览群书的最有名的人。马克思在著作“资本论”的时候,先后参考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籍,并且都做了必要的摘录。恩格斯阅读范围也很广泛,甚至引起了马克思对他提出劝告。恩格斯不仅阅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连产科的书籍也津津有味地细读起来。(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94页)1849年,恩格斯乘帆船从热那亚到英国的途中,还学习了不少航海知识,并在船上记录太阳的位置、风向、海潮的变化等等。所以,怪不得在他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书中,几乎牵涉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在学习上必须敢于攀登崎岖的道路,涉猎越广,才能使我们吸收更多的智慧。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见“诸子集成”第七卷,“论衡”,131页)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提出“开卷有益”的老话来。当然,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书籍,就可能辨别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甚至“毒草”也可以化为“肥料”。但是,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阅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应该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更有益处的书籍。因此,在阅读中便应该有所选择。选择时应注意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现在,我们的书刊评介工作比过去做得好多了,可以根据报刊的介绍,阅读自己认为最必需的书籍,并仔细精读。
精读,就是要把书上的内容全部弄清楚,并加以掌握,使书本的知识变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有些同志往往有“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毛病。用这种办法来对待精读的书籍是完全不适当的。
精读时,我们可以在书上注上必要的记号,或划上红线。也可以在书眉上注上我们自己的心得或意见。只要我们翻阅列宁的“哲学笔记”,便可以看出列宁在阅读哲学著作时的感情是随着书中的思想而起伏的。有时列宁高兴得如获至宝似的写上:“对!”“说得好!”“注意!”等等赞同的字眼,有时则对书中的论述提出尖锐的批评。例如看了烦琐的论述便写道:“这部著作的这些部分应当叫做:引起头痛的最好办法!”(见“哲学笔记”,第161页)他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心得和见解记上去,通过这种方式,便能深化所学的知识。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少而精”。例如,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就可以认定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为读本。从头至尾地细读,遇有困难固然可以找必要的参考书籍,但要防止“喧宾夺主”的做法。
精读时还可以作读书笔记或读书摘记。读书笔记的写法可以根据各人的需要而有不同。可以抄录书上的重要句子、段落,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上去。读书笔记最好分类来写,这样便于查对。在抄录原文时,应把书名、作者、页数、出版年月记下来,以便将来查对原文。读书笔记应当经常翻阅,这样可以温故而知新。马克思就有这种习惯,每隔一些时日就要重温他的读书笔记和书中做了记号的地方,甚至在散步的时候也带着笔记本,以便把所见所闻记上去。列宁也是喜欢作读书笔记的。根据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列宁并不靠自己的记忆,虽然他的记忆是很好的。他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他阅读了极多的材料(他读书,也像他写作一样,都是很快的),想要记着的地方,他都写上了笔记。在他的笔记簿上保存有很多的摘录。……所记录的东西,后来他都反复地阅读过,这从他所标记的那些符号和着重号等等中可以看得出来。”(见“向列宁学习工作方法”,三联书店,1950年4月第七版,第三页)列宁不仅经常阅读自己的笔记,“他也反复地阅读自己的文章,也在它上面加些评注,如遇到有引起什么新思想的地方,他也打出着重号来,并在封面上记下其页数。”(同上)马克思和列宁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从事写作练习。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写出来。读书是一种学习,练习写作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一般说来,看书多半是偏重于接受知识,而写作便是积极地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
不论略读或精读,必须反对做书本的奴隶,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书中的问题。读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书呆子的态度,认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自己不加思考,变成一个“食古不化”的蛀书虫了。“韩非子”中有一则“郢书燕说”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郢地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写到半夜,烛光不亮,他便对站在旁边拿着烛光的人说:“举烛”,而自己不知不觉地却在信上写上“举烛”两字。燕国宰相接到他的信后,非常满意地说:“举烛”两字是说要光明的意思,国家要得到光明,必须任用贤能的人。他做了这个结论,并且把自己的“心得”告诉了燕王。殊不知对方写“举烛”两字,完全是写错了的。但是这个读者,却替它想了种种解释,实际上是自己主观的忆测而已。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正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用另一种态度,那便是读书必须用脑筋思考,加以消化。消化食物必须分泌唾液、胃液、胆汁、肠液等等,这就是说必须支出自己的一部分东西。读书的道理也是一样。书本只是外来的精神粮食,我们要真正消化这些精神粮食,也应该付出自己的脑力劳动,拿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把书本知识重新探讨过、批判过。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的内容,使它成为自己的营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读书时就不能完全局限于字面上所写的东西,更主要的应该是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的主要思想。苏东坡在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一首讽刺诗中写道:“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见“苏轼诗选”,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意思也就是要领会书籍的精神实质,不能只在个别字句里去兜圈子。正好比听演奏我们要欣赏的是音乐,而不是去看发出声响的琴弦。如果我们只纠缠在个别的字句里,没有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那正好像不欣赏美妙的音乐而去看那没有变化的琴弦一样可笑了!有些同志说:“书本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这句话的意思也正是应该经过自己的消化,把书本中的内容变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有自己掌握了全书的内容,把书本闭起来,也可以把书本的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只有变成自己的完全掌握的知识之后,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所以,应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马克思便是把书本当成脑力劳动的工具的人,他对人说:“它们(指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见“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362页)今天我们也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成为书本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书本的奴仆。这是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