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为秋粮增产共谋大计 福建科学家、干部、农民座谈中晚稻生产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15
第3版()
专栏:

  为秋粮增产共谋大计
  福建科学家、干部、农民座谈中晚稻生产措施
本报福州13日电 福建省农业部门干部、农业科学家、农民一起共谋晚稻丰收大计。
最近,福建省农业厅就加强中、晚稻田间管理,争取秋季丰收问题,召开了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除了福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各部门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农业部门的干部外,还有来自沿海、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科学部门的专家、公社干部和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和秋季作物的生长情况,以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观点、方法,对中、晚稻生产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目前全省中晚稻的夏种任务已经接近完成,插种季节适时,密植程度合理,种植质量尚好,为秋季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除部分单季中稻即将抽穗扬花外,单季晚稻正是分蘖盛期,间作晚稻和连作晚稻也即将转入分蘖盛期。根据福建省气候特点,从现在起到9月上旬(“白露”前),既是单季晚稻加工加肥的最后时期,也是间作晚稻和连作晚稻中耕除草和追肥最有效的时期;又根据历史资料和今年气象、病虫预测预报,最近一个月是浮尘子、稻飞虱、螟虫等虫害发生最多的时候;另外,土地水分蒸发量最大、降雨量最少。因此必须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反对右倾情绪,奋战8、9月,出色地作好中耕除草、追肥、防旱、灭虫等工作,坚决搞好田间管理。
福建省今年晚稻的插秧密度多数在7×7、7×8寸左右,不算很密。代表们认为争取早分蘖和有更多的有效分蘖是确保每亩有足够穗数的重要一环,而中耕耘草抓得早和作得精细,又是促进晚稻分蘖早、穗数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草耙一抓起,一天一斗米”的农谚,充分说明了中耕耘草对增产粮食的重要作用。一般地区间作晚稻都推迟了翻(踩)藁头和补缺株等工作,使生长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当前极需抓紧在“立秋”前后突击进行补株工作,否则补株生长期短,有效分蘖就会减少,在秧苗充足的情况下,要提倡补大株,争取主穗;紧接着要进行中耕耘草,促进早分蘖、多分蘖。
山区代表提出:单季晚稻面积较大的山区,在管理中应结合抓紧砍田塝工作,作到三面(田面、田埂、田塝)光。据有经验的老农反映,砍田塝,一般能增产粮食一成左右。
对于山区烂泥田、冷水田的单季晚稻和各地双季晚稻,在分蘖末期,应适时进行晒田(烤田)以提高地温,促进分蘖。这对促进颗粒饱满、减少死藁和防止倒伏都有好处。
各地在中耕除草时,还要特别重视消灭稗草。
代表们还认为要挖掘肥源,适时多追肥、追精肥。由于上半年堆积的肥料许多都已用到早稻和其他作物上去了,因此,有些地区晚稻肥料不足,力争多追肥、追精肥,是当前确保晚稻丰收的一项关键性措施。特别是根据晚季气候特点和晚稻生长发育要求,“立秋”到“处暑”前后,是单季晚稻最后一次追肥的紧要时期,间作晚稻和早熟的连作晚稻,在“处暑”后,晚熟的连作晚稻在“白露”前后(9月上旬)的花芽分化前,都是追肥最有效的时候,必须尽快突击积肥和追肥。除了单季晚稻要最后追施一次肥料外,双季晚稻也要在花芽分化前再追施二次肥料。
代表们根据各地经验和科学理论提出,在追肥中,应集中施肥的经验。据试验,采用塞兜、丢头等集中施肥办法,三担肥料(混合肥)的肥效就等于一般采用撒施的十担肥料的肥效。
座谈会认为必须坚决、彻底、干净消灭晚稻的三虫一病。当前福建晚稻最主要的病害是浮尘子、稻飞虱、螟虫和稻热病,特别是浮尘子、稻飞虱等在全省各地已有发生。据测报,今年浮尘子密度比去年增加很多。稻热病发病面很广,给晚稻的威胁很大。代表们还提出了一些扑灭和用以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办法。
福建地区多山,因此山区鸟兽等的防治工作,也应积极进行。
据气象测报,除在台风期间有雨外,从现在到8月下旬,福建各地将发生干旱、少雨现象。因此要作好蓄水灌田工作。
座谈会指出:农事季节很短,机不可失。各地应通过不断检查评比,带动群众奋战8、9月,夺取秋季大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