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友谊农场在麦收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15
第3版()
专栏:

  友谊农场在麦收时节
  本报记者 谭立
走过集贤县的兴隆镇,就是国营中苏友谊农场的地区了。在你眼前展开的辽阔的土地上,一望无边的小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繁茂的大豆好似千顷碧波。四年来,友谊农场的拓荒者,在党的领导下,在中苏友谊的鼓舞下,全力建设起这个美好的农业基地。劳动人民改造了自然,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联合收割机开动了
在7月底,春小麦渐渐成熟。友谊农场的人们像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似的,怀着喜悦的心情紧张地准备收割。
试割工作在一块大麦地里开始了,联合收割机发出隆隆的声音,两米多宽的割剪机像个大推子,整整齐齐地在给麦田推平头。剪下的麦穗在联合收割机上飞快地经过了碾筛的工序,麦粒就如泉水一般从出口流出来。闻到新麦散发出的清香气味,大家都笑了。笑得最开朗的,是优秀的拖拉机手郝焕文。
郝焕文,是“德特54”型82号机车的车长。他们在麦收里,要争取达到每班机收割四十五公顷小麦(每公顷合十五亩),超过定额125%。你要问他能不能完全达到这个指标,他根据试割的速度推算,一点不含糊地认为可以做到。使人相信这一点的,不只是他的坚决的态度,重要的是这个拖拉机小组自1955年3月开始生产,四年来的成绩为这一点作了保证。今年上半年,他们已超额完成二万一千二百四十标准亩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台机车至今也没大修过。照农垦部的规定:要求到1960年完成七万标准亩的工作量不大修。可是郝焕文小组这台拖拉机,早在去年11月3日就完成七万七千六百五十五标准亩工作量无大修。那末什么时候才需要大修?这位青年拖拉机手说,在准备麦收的时候,这台拖拉机经过工程师鉴定,认为今年还不需要大修。问他们怎么会使用得这样好呢?这个爽朗的小伙子却怪不好意思起来,迟疑了一下,才说:
“没什么,还不是照场里规定的办吗?”照场里规定去做,认真去做,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这个小组四年如一日地按时进行车辆保养,特别是保持机件的清洁。为了这个,他们不管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季,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作好。如油料的沉淀和过滤,空气滤清器的经常清理,按时换机油,保证上软水(煮沸过的水),再就是注意操作,绝不使机车负荷过重。这一些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创造,可是要件件不差长期做下去,却不是件平常的事,没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实干苦干的劳动态度,是办不到的。郝焕文就正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一个共青团员。
每人生产十四万斤粮
到了友谊农场就听到说:“五分场二队的四十名农业工人,今年每人要为国家生产七十吨粮食。”七十吨,就是十四万斤!
二队的党支书王国祥同志,是一位转业的连长,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青年。他熟悉他的生产队就像他当年的连队一样。他说他们队今年种了一千二百八十公顷地,除了后勤人员,只有四十个人下地,这里面倒有三十个是机械手。农业机器,是六台拖拉机、九台联合收割机,有四台是自动的。要完成这样的生产计划,除了发挥机器的力量,重要的是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他们的地都深耕到三十五公分至四十五公分,也进行了选种和适当密植。施肥,是大豆每亩下了磷矿粉一百四十斤作基肥,还有四十斤颗粒肥。中耕锄草时还要追些硝酸铵。另外还要注意田间管理,今年试行了播前锄草、苗齐耙地,现在看起来很有效。他们还准备中耕三次。为了防旱防涝,他们打了四眼井,又作了两万土方的排水工程。
听了王国祥这样有条有理的介绍,大家就计算起劳动效率来。如完成每人生产七十吨粮的计划,一年按二百五十个工日算,每一个工日是生产五百六十斤粮。
王国祥估算了产量以后说:“为了每人稳拿这七十吨粮食,我们在计划之外又开垦了一百公顷荒地,也种上了大豆,长得还很好。这是他们为保证完成计划留有的“余地”。(附图片)
  中苏友谊农场开始了建场后第五个麦收。
新华社记者 刘学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