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气势磅礴的沈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8-21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气势磅礴的沈阳
  韶华
新来沈阳住在东北旅社的客人,都想登上它的七层楼顶,俯瞰一下沈阳的市容。那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银灰色的楼房,那蛛网般的街道,像是浩翰的海洋,向无尽的远方扩展开去。你想看一看东陵吧?它是清代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皇后的陵墓;它在沈阳市东面二十公里以外视线所达不到的地方。那里的飞檐金瓦,苍松翠柏,被一层薄雾笼罩着,使他们和远天的白云溶接在一起了。你想看一看北陵吧?它是清代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和他的皇后的陵墓,那也在十公里以外。那里蜿蜒的流水,明静的人工湖泊,也被云烟一样的参天的古树所遮盖了。也许你想看一看南湖公园吧?在1952年以前,那里是沈阳市的“龙须沟”,现在是一个文化区,有一条运河像银色的带子从那边穿过,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就修建在这个地方。但是,迎着中午的太阳,只觉银光耀眼,一切都隐没在闪亮的薄雾中去了。也许你想看一看工人村吧?解放以后,沈阳为工人们新建的住宅面积,就相当于唐代到“九一八”事变前沈阳所建房屋面积的总和。在沈阳的西面,就有一个工人村。那里楼房高耸,街道井然,绿树成行,车辆穿梭,但你的视线也被附近的楼房挡住了,什么也看不清楚……。
可是,吸引客人的,主要的并不是以上这些。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工厂的烟囱。如果你站在七层楼这个“制高点”,看看那些工厂的烟囱的话,你就会觉得,好像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无边的渔港,那如林的烟囱就是一根一根的大船上的桅杆。特别是铁西区,高的、矮的、大的、小的烟囱,从簇拥的厂房中伸出来,一个个,一行行,从眼下一直扩展到云烟相接的地方。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它们喷吐出来的浓烟,像一条条银灰色的缎带,扯上天空。微风吹过,那些浓烟又像无数滚动地巨龙一样汹涌磅礴,奔腾前进,争着越过那高大的一片片的厂房,飞到天涯海角。在阴阴欲雨的时候,这些浓烟散发出浓重的气息和低压的乌云融合在一起,把整个的市区都笼罩了。入夜,你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那千万盏电灯,就像迎着太阳看望大海里跳动的波光。这时,喧嚣的人声慢慢静下来,南站、北站、东站、皇姑屯、苏家屯等火车的汽笛,更加响亮的此起彼伏;连那车间的机器的转动,也似乎清晰可闻。这时你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巨大的工业城市呵!机械工业,这是熔炼和轧辗钢铁的手,这是挖掘煤炭的手和制造各种机器的母亲。有了它,正如古代神话上所说的,人类就可以抓铁如泥、捻石如沙,挟泰山以超北海了。而沈阳正是以机械工业为特点闻名于全国的。
如果你有机会在沈阳各个车站浏览一下的话,那么,你随时都可以看见一条条的停车线上待发的列车,像一条条的街道。有的上面装载着直径两、三米高的大齿轮,重量十余吨的大钢轴,各种形状的高大的机座。这是轧钢机械呢?还是矿山设备呢?有的上面装载着银色的周围环绕着无数管子的“楼房”,这是巨型变压器吧?有的装载着一盘盘的拳头粗细的钢绳,这则是电力电缆了。而各种规格的机床,锅炉、风动工具、电动机,装进木箱后,虽然也有一两米高,但比起那重型设备——钢铁的巨人,则像小玩具似的。所有这些车辆上的标签写着:“发往武汉”,“发往包钢”,“发往上海”,“发往成都”……它们一列一列地,开向四面八方。
沈阳走过了它十年光辉的里程。这个巨大的气势磅礴的工业城市,由恢复、改造到建设,由修配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由断墙残壁到现代化,由制造小型机械到重型、精密和尖端科学产品,经过怎样不平凡的道路啊!1949年沈阳刚刚解放不久,我初到这里时,曾经访问过一些工厂。去年和今年在大跃进的高潮中,我又访问了不少工厂,前后的情形,是一个十分鲜明的对照。1949年时,虽然一些工厂已经部分地恢复生产。但是更多的工厂是:断墙残壁上,弹痕累累;枯蓬草丛中,野粪发出恶臭。较为完整的厂房内,从一个个透明的窟窿中,灌进雨雪。大风吹来,灰尘卷着烂纸到处飞扬,房盖吱吱作响,令人不寒而栗。垃圾废铁堆中,狐狸为家;起重机和大烟囱上,雀鸦筑窠。厂内宽阔的马路,变成了茅草小径;残旧的机器经受着风吹雨淋,变成了红锈的废铁。这种境况和现在对比,简直像过了几个时代。
去年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初期,我访问过机床一厂,当一走进这里的一号车间的时候,我简直被惊呆了。全新的自动的现代化的各种车床、钻床、刨床、铣床在飞速的转动着。这钢铁的音响织成了一个雄壮的乐章。这不是一个车间,这是沸腾的大海。一些巨大的和细小的钢坯原件,从车间的一头送进来,工人们按按电钮,动动摇把,部件就顺着它的流水作业线,逐步地向前移动。当你顺着街巷似的通道走出车间的时候,这里的产品——新式的“1A62”车床,已经制成了。这个车间的主任、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王文山同志告诉我,他们车间改建后的设计能力,是年产二千二百台,那时候他们已经跃进到六千台了。1958年他们全厂的产量比1952年改建以前翻了十二番多。出了车间,雄伟的一座一座新的厂房,厂房之间宽阔的柏油马路,高大的正在修建新厂房的脚手架,使你怎么也想不到:以前那片荒草在哪里?那个水坑又是在什么地方?还有那些碉堡又在哪个厂房底下?……一切都面貌全非了,一切都随着旧的时代一起被清除干净了。
机床一厂的近邻是重型机器厂。这里是以“重”和“大”的特点振奋人心的。如果说这里的厂房都是“造山车间”,也是丝毫没有夸张的。任何一台机床,都像一所楼房,上百吨重的工作物,在机床上转动着。有一台大刨床自重二百吨,工作台上可以通过一轮载重汽车。你在这里会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感觉:人在这里是多么渺小啊!不!人在这里是多么巨大啊!不是么,那个工人动了一下电钮,桥式起重机就吊着一百多吨的部件,像孩子手提着的玩具,在天空来往奔跑了。
这里的东北机器厂,是另一番世界。如果说它是一个工厂,勿宁说它是一座城。这个工厂已经完全绿化,所有的厂房都被密阴遮盖了。从远处看来,绿云沼沼,突出的房盖,好像树海中的岛屿。当你走进厂内的时候,你很难分辨清楚:是工厂盖在公园里呢?还是公园盖在工厂里呢?
也正是这个工厂生产着高压氮氢压缩机,这是我国发展合成化学工业,制造化学肥料的重要机械。这种机械的一、二、三段缸,每个部件都有十几吨重。从铸造到加工,由于没有大型设备,每一道工序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工人们创造了全国著名的“蚂蚁啃骨头”“裂皮铸造法”等先进经验,完成了国家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
这样的工厂,在沈阳市有千百个。细说起来,它们十年来所走过的光辉的道路,每个工厂都可写一本不朽的史诗似的作品。因创造着亘古未有的奇迹而震动世界的英雄人物,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沈阳市这些工厂的成千上万的英雄中,变压器厂的王风恩是最使人感动的英雄之一。在1949年,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只有三年文化的工人。可是从1950年到1958年,他革新的技术就有二百二十一项,平均每十三天就有一项创造和革新。在八年多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他没旷过一天工,没缺过一天勤,甚至在他爱人生孩子的时候,在他腿部关节炎发作到难以走动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年年被选为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和生产模范。只有1956年工厂的模范工作者中没有他的名字,但那时他在西安干部学校,在那里以门门功课五分的成绩,两次成为学习模范。由于他的创造性的劳动,使变压器厂绝缘车间原来的繁重的手工劳动,70%的部分机械化了。今年全车间的生产能力,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三倍。他现在已经是工程师和东北工学院的教授了。为什么这个厂目前生产的一台巨型变压器的容量,就能够相当于解放前全国一年生产的变压器的总量呢?有了这样的英雄,你就会理解许多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了。成千上万像他一样的英雄们,创造了沈阳的光辉的过去,正在创造着它的更加灿烂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