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草原城市锡林浩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5
第2版()
专栏:

草原城市锡林浩特
新华社记者 廖由滨
盛夏,草原城市锡林浩特风光明媚,凉爽宜人。建筑工地上搭起的脚手架密密麻麻,工厂的烟囱直插蓝天。街上熙熙攘攘,扩音器传送出蒙古歌曲的优美旋律。一列列汽车从这里开向草原腹地。民航机也定期飞到这里。看到这个城市的繁荣景象,刚到这儿的人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
锡林浩特解放前原来是一个只有一座古庙和上百间小土房的居民点,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近四万人口的新城镇,成为草原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锡林郭勒盟公署就设在这里。
过去,草原上没有工业,连一根铁钉和一块砖瓦都不生产,农牧民用的生产工具全靠外地供给。牧区盛产的皮毛、乳、肉等畜产品,要运到千里以外的张家口等地加工。现在,这里已经建立起发电、炼铜、机械、乳品、皮革等二十多个中小型工厂,逐渐成为草原上的新兴工业基地。去年新建的锡林浩特机械厂,开始为农牧民制造生产工具,也为煤矿制造一些矿车。锡林浩特煤矿每年能开采成千上万吨的煤,供应牧区的需要。1955年建立的现代化锡林浩特皮革厂,为牧民生产了大批蒙古包毛毡、花毯子、皮大衣、马靴等生活用品。过去每逢产奶旺季,牧民们吃不完的鲜牛奶只好白白地浪费掉,自从建立了锡林浩特乳品厂,五年中收购的牛奶达一千四百多吨,给牧民增加了二十五万七千多元的收入。锡林浩特还有一处规模很大的蔬菜农场,每年种出大量蔬菜,供应工厂、机关和牧区,使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也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锡林浩特机耕农场正在开垦荒地,准备逐渐使牧区做到粮食自给。
设立在锡林浩特的百货、粮食、食品等各公司的门市部,以及饭馆、茶馆等,组成了一条在草原来说是相当繁华的商业大街。来自草原的牧民们,熙熙攘攘地在这里出售畜产品,买回满意的生活用品。商业部门还把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运送到草原各地,并从牧民手里收购过去卖不掉的土特产品。
锡林浩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现在,这里有锡林浩特中学,还有畜牧兽医、工业、财政、卫生、气象、邮电等中等专业学校,为草原建设培养各种专业人材,入学的学生有两千多名,几乎全是农牧民的子弟。今年秋天就要开学的锡林浩特师范学校和牧业机械化学校,校舍正在紧张施工。电影院、剧场、蒙语说书馆、澡塘等文化福利场所,每天都在接待着从草原各地来的牧民。牧民们还有自己的广播电台和报纸。锡林浩特人民医院建立以来,已经治疗了十二万四千多人次。蒙古族牧民扎木沙患了十多年的疝气症,不能劳动,来到医院动手术后就治好了。
锡林浩特还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个交通枢纽,有十一条公路从锡林浩特通往全盟各旗县,每天都有汽车通行。去年10月又有民用飞机通航,大大缩短了这个草原城市同全国各地的距离。解放前,从锡林浩特到呼和浩特,坐牛车要一个多月,骑马半个多月,坐汽车得三天;而现在坐飞机,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由锡林浩特通往全盟农牧区的电话线密如蛛网。草原上各旗县和大部分人民公社,现在可以直接同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通长途电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