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论降低产品成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5
第7版()
专栏:

论降低产品成本
许毅 戴园晨
产品成本是由工资和耗用的原材料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等构成的。产品成本的降低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消耗的节约、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归根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就是用同样多的劳动耗费,创造出更多的国民收入,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
在1958年,我国国营企业生产成本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中央各工业部直属工业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12.5%。如果把1958年国营企业因为成本降低而节约的资金,用之于基本建设,可以建设九个年产一百五十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或者建设一百六十个拥有十万纱锭、四千台布机的新型纺织厂。1959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这必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更迅速地降低成本。
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体现了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省的方面,它和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贯彻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要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消耗。它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节约原材料消耗等。而这也正是增加产品生产数量的主要途径。因为生产中劳动消耗的节省,就是用同样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所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同增加产品生产数量,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
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的关系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总是同生产的高速度增长同时出现。这不仅因为生产的增长,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减少(折旧费和企业管理费是比较稳定的,生产的产品增加了,分摊到每一单位产品上的这些费用即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如果不从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等方面入手,生产是不可能迅速增长的。所以,几年来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一般和生产增长的情况相适应。1956年生产发展快,全国工业企业可比产品生产成本较上年降低8.08%;1957年生产增长的速度比1956年低了一些,成本降低的幅度只有4.16%;1958年生产大跃进,产品的生产成本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在建筑业中,每多完成一百万元的生产任务,由于少开支间接费用和避免窝工损失,使成本一般可以降低二十万元左右。其它经济部门都有类似情况。
生产劳动的意义,是使一种使用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比如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服;把铁矿石和煤炭炼成生铁,再炼成钢,做成机器,等等。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必然有另一种产品的消耗,即使是农业种植和矿山采掘,劳动对象直接是土地和天然矿源,也还是要消耗种子、肥料、农具和坑木、矿山机器的。但是人们要求新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所消耗的价值,这才算真正增加了生产。
一个企业可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原材料消耗来增产,也可以从增加劳动者人数和使用好料、多用原材料来增产,因此增加产量,不一定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也有可能使生产成本提高。反过来,仅仅从节省原材料消耗着眼,可以用同样多的原材料生产更多的产品,也可能使同样多的生产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减少。例如,电缆厂电缆镀铅用正公差产量高,而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大,如果为节省原材料消耗而改用负公差,就会使产量降低。轴承厂用冲压法制造滚珠,冲压用的胎模时间拉长,模膛便会扩大,多耗用原材料;而换一次胎模的时间,则要少生产两万套滚珠。纺织厂多掺用次棉,皮辊花、落地棉,就不能加快车速。这些都表明,增加产品数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有时候是矛盾的。
正因为增加产品数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有时候有矛盾,所以,我们组织生产决不能够单打一,决不能够只问劳动成果有多少,不顾劳动消耗了多少;也决不能够只讲节省劳动消耗,不问劳动成果有多少。目前有少数企业有忽视经济核算、不讲成本耗费的倾向,以为只要完成生产任务,成本高一些无所谓,这种情形是要纠正的。但是,在提倡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必须防止因为怕生产成本提高,而不敢积极增产的偏向。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的矛盾,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来解决。1958年很多纺织企业在加快车速的初期,机物料消耗增加,而且棉卷粘卷,钢丝棉网不匀,断头多,回花多,成本曾经一度上升。但是经过相应的技术改革,清花加了均匀装置和防粘装置,棉卷粘卷问题解决了;钢丝加快了锡林速度,增强了分梳作用;细纱加装了档板和车面自动清洁器,减少了断头,并且改进了工艺操作,结果机物料和原料消耗就趋于正常,实现了高产,还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增加产品数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方针。对于某些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产品,我们应当首先尽全力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够用与不够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无到有,逐步提高的,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是逐步降低的。试制新产品成本虽然高一些,但不应当因此放弃试制,否则我们将永远制不出新产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表现在经济核算突破了个别企业的狭隘范围,而以是否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利为前提。所以,成本高的企业不会被成本低的企业所排挤,还可以从“高级”赢利出发,对某些暂时亏损的产品进行补贴。但是,把“有比没有好”夸大到根本不计较生产成本的程度,也是不对的。新产品试制期间还是要进行技术改革、加强管理、尽量防止浪费。在试制成功,正式生产之后,更要逐步降低生产成本。假如炼一吨铁的生产成本超过了一吨钢的价格,便不能说“有比没有好”,很可能是生产的物资远抵不上消耗的物资。在这时候,生产成本便成了主要问题;必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才能使生产前进。
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也是不可分割的。
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关系
降低产品成本是省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是好的要求,好和省是辩证地统一的。以同样多的生产成本,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比如,靴鞋一双可以顶两双穿,机床一台可以顶两台用,干电池放光时间延长一倍,这实际上等于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如果生产的鞋子是“礼拜鞋”,袜子是“过街通”,干电池放光时间从五百分钟缩短到一百分钟,那末,尽管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并未提高甚至有所降低,但是产品质量下降实际上等于产品数量的减少。五个质量差的干电池只顶上一个质量好的干电池的放光时间。除非是质量差的干电池的生产成本,相当于或者低于质量好的干电池的生产成本的五分之一,否则,要求干电池放光五百分钟所需要耗费的生产成本,实际上是提高而不是降低。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提高产品质量就是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是,好和省之间也有矛盾。前些时在有些产品的生产中,简化了工序,改变了工艺过程,节省了工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成绩固然很大;但其中也有一些因为简化过多,影响了产品质量。有的是节省工时有限,影响质量不小,例如轴承不上油,既影响机器运转,又加速机器磨损。有的还因为原料、材料供应不富裕,在大力节省原料、材料消耗的过程中,在利用较次的原料或者采用代用品的过程中,也有某些产品质量降低。
因为好和省之间还有矛盾,有些同志就感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要好就不能省,要省就不能好。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压缩工时和节约原材料消耗才有意义,否则得不偿失。要使产品质量好,也并不是必须多耗工时,而只是不能把必要的工序任意简化,不能任意破坏生产的正常秩序。质量好的产品也不一定要比质量差的产品多耗用原料、材料,有时多用了原料、材料,产品质量反而下降。凸版印刷纸每一平方米重五十二克,质量是优等的,要是多用了纸浆,使重量达到六十克以上,纸张就会太厚,质量反而降低了。可见,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并不一定要增加成本。
关心产品质量,在保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从我国目前来说更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降低废次损耗率,减少返工修理,正是我国目前许多工厂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建筑业中,有些建筑因为施工过程中降低了工程质量,不得不返工重修,造成很大浪费;有些机械工厂,铸件的废品率达到30%以上,制出来的成品精度差,效能低,不得不返工重修,甚至报废,这都会使生产成本提高。在轻工业中,残损率的大小,常常是很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或者降低的关键性问题。可见,促使广大职工群众关心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半制品、在制品的检验,防止在完工后再来返修,并且加强技术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反对那些足以降低产品质量的盲目压缩工时和节约原材料的措施,从而降低废次损耗率,是可以在保证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的,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降低成本还要注意到长远和
整体的经济利益
全面地贯彻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不仅要在大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严格注意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而且要做到:既注意到今天的生产,又考虑到明天的生产;既注意到局部的经济效果,又从整体的经济利益出发;既关心生产,又关心群众生活。
今天的生产和明天的生产息息相关。我们为了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实现了增产节约的要求,当然是很好的事情。譬如,在纺织部门,把细纱机前罗拉速度从二百多转加快到三百以至四百转,车速加快;在公路运输部门实行双班运输,延长了检修时间;在电力部门实行了超铭牌运行,有的发电出力甚至超过设备铭牌的30%,等等。但是,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设备磨损必然加速。这就必须注意设备的保护和维修,否则设备损坏会加速。从今天来看是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则可能提前报废,减少产量,提高成本。而且,不注意设备保护和维修,还容易发生事故。在电力部门今天多发了几度电,明天因为设备损坏而突然停电,高炉就要因无法继续供热而使铁水凝结,必须拆毁重建;印染厂就要因为染布后无法进行水洗、烘干而使布匹霉烂,在经济上造成极大损失。可见,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设备的保护和维修。
在大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必须既注意局部的经济利益,又服从整体的经济利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要以各个企业增加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为基础,整体的经济利益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整体的经济利益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从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暂时放弃局部经济利益。比如机械的生产,如果成批大量生产,就可以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只注意成批大量的生产,而延迟了交货时间,这就可能使机器设备的配套发生阻碍,从而影响建设进度和投入生产的时间,使钢铁工厂安装了转炉,却因缺少轧钢机而不能炼钢成材,使发电厂安装了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却因缺少变压器而不能供电。机械工厂为了按照计划及时交货,必须分批生产。这样虽然可能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小些,然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成本核算的眼界,不能仅限于一个企业范围,还必须要有全局观点,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
在地区、企业之间调拨供应原材料,组织协作生产,完成产品计划等方面,也是这样。产棉地区愿意把好棉花留给当地企业来用,但是把好棉花调运到上海;可以纺成一百二十支乃至二百支的细纱,国家所得的经济利益更大;完成协作生产任务可能使本企业在组织生产上遭到一些麻烦,但对方却可蒙利;全面完成产品计划,可能不利于发挥本企业专长,还可能生产一些产值小、费工多、成本高、利润少的产品,但却保证了市场供应,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在遇到这些情形的时候,就应当把本地区、本企业的增产节约的利益服从国家计划的要求。
在大力降低生产成本的时候,必须既关心生产又关心人,关心群众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应当靠过分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方面多动脑筋。节约开支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厉行节约而省掉了必要的劳动保护、安全设备、福利卫生的开支。这不仅是因为过分的提高劳动强度,节减了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卫生方面的开支,有可能引起企业职工出勤率降低,不利于劳动力调配和劳动组织工作,最终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只有关心人,关心群众生活,关心安全生产,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使生产高速度发展。
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继续大跃进,我们必须认真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但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只是组织企业生产的一个方面,即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的方面;而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而且随着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各方面的关系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防止工作中的片面性,防止“单打一”的倾向。只顾一面、不问其余,会使正确的事情转化为错误的事情。因此,组织企业生产必须从全面出发,不能孤立地只从产品数量或成本、质量等一面来考虑。只有全面地贯彻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的继续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