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在土族聚居的地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6
第5版()
专栏:

在土族聚居的地方
 生产门路多
走进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就可以听到“平川小麦香,坡地青稞黄,山上种油菜,山顶放牛羊”的儿歌,它形象地描绘出了土族农村的景象。这里差不多每个生产队都兼有川地、坡地和山地,不同作物的颜色把土族山川点缀得如同锦绣。
全县除耕畜以外,有牛一万多头,绵羊和山羊十五万多只,奶品、肉类和皮毛是土族人民次于农业的大收入。这里是青海省养猪最多的地区,平均每户有猪一点六头。土族农民还在公社统一安排下,集体和家庭并举地养鸡、种菜、打猎和挖药材。最近,又新辟了养蜂、养兔等生产门路。
多种经营使得土族农村生产和生活十分活跃。解放以前,富饶的山川并没有给土族人民带来丰衣足食,他们愁苦地唱道:“稀汤当饭身子乏呀,精炕睡觉脊背酸呀……”,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他们推翻了封建统治以后,组织集体生产,向山林河谷索取财富,他们才逐渐摆脱了往日的贫困。
户户读书声
在自治县境内,现有小学二百一十三所,初中九所,学生近三万人,适龄儿童全部进了学校。土族农民一谈到文化教育的发展,就不禁要激动地说:“现在真是村村有学校,户户读书声了。”
当1949年土族地区解放时,全县只有小学生一千六百多人,绝大多数是地主富农的孩子。在土族集中的地区,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土族农民几乎全是文盲,偶然接到一封信,要跑到二、三十里外去找人念。
有一个土族聚居的农村——五十村,全村一个识字的人也没有,大家感到十分痛苦,曾经每月筹集五十斤青稞雇了一个人到外地去念书。现在,这里有了一所包括初小、高小和初中的学校,共有学生五百多人。学校的成长得到了群众很大的帮助。在修建中,大家参加义务劳动,有人送木料,有人送土坯。他们切望着年青一代成为有文化的新人。
全村的文化生活也渐渐活跃起来。以学校为核心,办起了业余文化学校、农业学校,农村俱乐部整理和编演了许多民族歌舞;学校的师生还帮助推动了农村爱清洁、讲卫生运动。这个村子正是土族地区的一幅缩影。
培育小麦新品种
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杨友苍,经过反复的刻苦钻研,育成一种既高产、适应性又强的小麦新品种。这个新品种以当地的“尕老汉”为母本,高产的碧玉麦为父本,杂交两代以后,每穗的平均籽粒比碧玉麦还多32%,不但颗粒饱满,而且抗病耐旱,口紧不易脱粒。
杨友苍是互助土族自治县贺尔川公社社员,共产党员。他发现当地试种的碧玉麦产量虽然高,但是有口松、倒伏、容易感染病害的缺点,就想着如何得到一种产量既高、又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当他知道庄稼和驴、马一样,“杂交可以生骡”的奥秘以后,就开始了试验。不料,第一年杂交成的籽种不到成熟就冻死了,第二年又被麻雀吃光了,直到第三年才收获到三十粒。
用冰草与小麦杂交能不能育成多年生的小麦呢?现在,冰草与小麦杂交第一代的苗稼已出现在杨友苍的试验地里了。它酷似小麦,但叶比小麦窄,并且具有冰草的一些特性。
能歌善舞的土族
我国土族共六万多人,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中心,跨祁连山脉,分布在青海、甘肃两省的大通、乐都、民和、天祝等县。分布在青海省的将近六万人,聚居在互助县的有二万多人。
远在北宋和元代,蒙古人曾经几次西进到祁连山麓的黄河、湟水流域,留居繁衍,形成今天的土族。
土族人民酷爱歌舞。但历代反动统治者禁止他们演出自己的歌舞,不准他们穿自己民族的服装。许多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被扼杀成“断简残篇”,甚至失传。解放以后,党不断派遣文艺工作者深入土族地区访问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口头文艺创作。土族人民也选派自己的优秀代表几次到北京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流传在土族民间的传说、谚语和历史故事,极大部分是用歌唱来表达的。土族歌曲包括“花儿”、宴席曲、喜曲等种。“花儿”是一种山歌。不论是田野里拔草的妇女,山坡上放羊的娃娃,赶车的老汉,几乎人人会唱。每年农历二月二、六月六,各地都举行“花儿会”,由许多唱家争相竞唱。演唱者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词。
上图就是老汉和妇女的“花儿”对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