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红光社的“半边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7
第3版()
专栏:

红光社的“半边天”
星环
如果有人问我:在四川郫县红光公社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是妇女。公社的党委第一书记是妇女;到达我们重点调查的红光管理区后,第一个接待我们的又是妇女——长驻红光管理区的公社副社长;和人们谈起红光管理区的发展史,人们说,这个乡第一个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是三个妇女——现在的管理区副主任萧绍群,第一生产队女队长张安林,还有一个女社员巫绍群。开始,我们还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但是当我们听得更多看得更多以后,才知道这正是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公社化后的妇女,在国家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巨大了。“妇女半边天”,在这里已经成了真实的写照。
每当人们回忆起去年公社成立后,大战“四秋”、大炼钢铁的时候,人们不由得不赞叹地说:要是没有妇女,去年的秋收秋种秋耕秋藏任务就完不成,更不用说按照“八字宪法”的要求来秋耕秋种了。
妇女在生产上的作用
去年公社成立的时候,由于各项工作都在发展,当时留在农业战线的只有一万七千个劳动力,其中主要是妇女。他们既要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又要搞林牧副渔等其他各业,而且这几方面的用工量都大大超过往年。尽管很多妇女过去并没有参加主要劳动,农业生产技术又不熟悉,但是,她们没有叫困难,她们勇敢地和男半劳力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四秋”工作的任务,秋耕秋种比那一年都做得好、做得细,保证了“八字宪法”的彻底贯彻。全公社五万多亩夏收作物的田地,80%都深耕了一尺上下。90%以上的小麦实行了“宽厢条播密植”。红光管理区三千多亩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从深耕到播种几乎全是妇女完成的。往年很多妇女没作过担粪、耕地等重活和技术活,去年都学着做了。去年整个公社平均每个男劳动力出工三百四十天,比1956年的二百五十天增加36%;女全劳动力出工三百一十天,比1956年的一百二十天增加158%。去年妇女劳力占公社总劳力的49.3%。红光管理区的比重更大,这个管理区的第九生产队在公社化前共有劳力一百七十二人,其中男劳动力九十七人,占总数的56.4%;女劳动力七十五人,占劳力总数的43.6%。公社化后共有劳力二百零三人,其中男劳动力九十九人,比公社化前增加二人;女劳动力一百零四人,比公社化前增加了二十九人。
现在红光管理区的妇女在生产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了。事实确是如此,今年红光管理区一千多亩菜子,全部是妇女扯的,两天就扯完了;一千五百多亩麦子,大部分也是妇女收割的。晒场、打场也全部是妇女。至于秧田里的薅秧、除稗等工作,那更是由妇女担任了。据第一生产队的不完全统计,5月份妇女做到五百个工分以上的就有张安林、赖玉英、林淑芬、温玉芳、李秀清、吴玉华等人,等于一般男强劳力所做的工分;一般的妇女劳力做了四百分左右,最少的也做了三百多分,同一般的男社员不相上下。
为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为公社的生产尽力,从去年秋天开始,红光管理区的妇女积极向老农、技术员学技术。1957年全管理区只有八十五个妇女会栽秧,1958年就有三百三十八个人了;1957年只有二十三个妇女会打谷子,1958年增加到三百三十五人;1957年根本没有妇女犁田,到1958年已有十四个妇女会犁田了。第一生产队的妇女还组织了“三八科学进军组”,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从去年种小麦起直到今年小麦成熟为止,按照小麦生长的每个环节,技术员给她们上了十一次课,使这些妇女基本上掌握了有关小麦生长的科学技术知识。
公社解放了妇女劳力
为什么公社化后妇女能够在农业生产上发挥这样大的作用?你问任何一个妇女,她都会回答:是公社给我们创造了条件。过去这个公社的妇女有不少人也参加生产,特别是红光管理区参加生产的妇女更多一些。但是,当时妇女除了出工以外,还要担任繁重的家务劳动,每天要煮饭、喂猪、洗衣、做鞋脚针线,还要带娃娃。家里人口少的还好一点,人口多的,妇女一天光忙家里就忙不赢,就是参加劳动,也是身在田头心在屋头。这些情况公社化后都不存在了。吃饭,有公共食堂;孩子可以进幼儿园、托儿所;做衣服,有缝纫组……。这些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大大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激发了妇女生产的积极性。据红光公社胜利管理区第四生产队的调查:这个队一共一百三十户人家,过去每户需要一个人在家做饭,大约有四十五个妇女因家务牵累太重而不能出工,现在这些妇女都被解放出来参加了生产。
由于公社化使妇女得到了彻底解放,因此,妇女们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参加生产,在生产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在今年夏收夏种开展的高工效运动中,红光管理区第一生产队有二十四个妇女因收割小麦、油菜又快又好得了奖。参加栽秧的二十多个妇女,有80%得了奖。
妇女突击组还和兰远志男子组展开了竞赛,竞赛的结果,两家打成个平手。两个组平均每人栽秧一亩以上,都超过了定额。
在夏收夏种正紧张的时候,郫县地区的气候经常不大好,阴雨天较多,为了抢季节,遇到下雨,妇女们也不休息。第一生产队林淑芬妇女组,一共八个人,有天冒雨打了菜子三千多斤,大大超过了定额。
战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妇女
妇女不光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劳动得这样积极,就是在其他工作岗位上也表现得很好。不管是在食堂还是在幼儿园、托儿所,不管是在养猪场还是在拖拉机耕作队,到处都可以看到妇女紧张的劳动,听到妇女忘我劳动的动人事迹。在红光公社,除了专门有一个女子机耕队外,仅仅在红光管理区机耕队,就有十一个女拖拉机手。女拖拉机手吴发惠和副队长共同驾驶的“少先号”机车,今年要争取成为红旗车呢。红光管理区养猪场的熊淑清,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也是连续三年当选的模范饲养员。从1956年办高级社起,她就在社里养猪。她对猪非常关心,猪食总是切得细细的,猪圈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当我们去参观这个猪场的时候,看见的是干燥整洁的猪圈,听见的只是猪见了生人的哼哼声。她每天喂猪时,都要仔细看看猪吃得怎么样,吃饱了没有,有没有毛病。因此她喂猪以来,除了去年从外地购进的一些猪病死几头以外,在本社自繁自养的没有生病死去的。一般饲养员都是喂十几二十头猪,但去年下半年,她和黄福元两人就喂了七八十头猪。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猪还是养得很好。
红光管理区中心食堂的炊事组长戴淑玉,总是想方设法把伙食办好,她常说:大家吃的好,生产才搞得好。因此,她总是把饭菜弄得干干净净,而且按户给社员送到桌上。这个食堂的流动人口很多,一会这个来了,一会那个又来,有时一天她要做五顿饭,一点空也没有,但她总不抱怨。为了照顾别的炊事员的睡眠,她总是起早睡晚,自己担任最繁重的工作。
谈到保育员,人们都说红光管理区第一生产队托儿所的戴婆婆和伍二娘都很好。戴婆婆从互助组时期就给妈妈们带娃娃,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她带娃娃细心、不怕麻烦,把娃娃带得很好。妈妈们啥时出工啥时把孩子送来,晚上要夜战,她们也帮着管孩子。戴婆婆现在主要管娃娃们的伙食,为了让娃娃身体健康,长得好,她总是把饭弄得软软的,菜切得细细的,还在可能条件下把菜做得口味好一点。伍二娘也像戴婆婆一样,带娃娃很尽心、耐烦,又爱清洁,不管那个娃娃尿湿了片子,她看见了都赶着去洗,即使不是她负责管的娃娃也是这样。屋里屋外弄脏了,她就赶快打扫干净。她们还自己学着给娃娃做了点简单的玩具和学步的圈椅。她们说:把娃娃带好,妈妈们就放心,劳动起来也展劲。
正是由于她们把生产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所以她们这些做后勤工作的才这样尽心尽意,才这样处处为生产者着想。我相信,有了前后方妇女的团结一致,有了这么许多在各个岗位上积极劳动的人,今年,红光公社的生产将要搞得更好,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