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驯服“黑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8
第2版()
专栏:

驯服“黑龙”
本报记者 史博
在距离天津第一发电厂几公里的地方,便能清楚地看到从四个高大的烟囱里冒出银灰色的烟带,袅袅地飞向远方。
看到这银灰色的烟带,不由得回想起半年前的情景。那时候,这四个高大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冒着翻滚的黑烟,人们说这是天津第一发电厂放出的几条“黑龙”。黑烟中有大量没有燃尽的煤粉,落在过路行人的脸上和衣服上,落在附近工厂和里弄里。有时候,几分钟就从烟囱中飞出四、五吨煤。工人们看到这样多煤从烟囱里飞出去觉得心痛,司炉们的心情更是焦急不安。烟最浓、烟中可燃煤最多的四号炉的青年司炉于万明,几乎每天上班以前,都抬头看看烟囱,他暗暗下了决心:驯服这条“黑龙”,消灭烟中可燃煤,降低煤耗!
二十二岁的于万明,十五岁就来到天津第一发电厂,1955年四号炉建成投入生产,他担任了四号炉的司炉。这个炉是新式的一百三十吨中压锅炉,光电钮就有三、四十个,不容易操作。四号炉开始运转就冒黑烟,煤粉机经常自漏煤粉,流入炉内,燃烧不尽从烟囱里飞出去。经过两年多的操作,有的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有问题,除了改换设备没有别的办法。于万明和副司炉杨德源算了一下账:如果一个炉的烟中可燃煤降低2%的话,每小时就可以节约一百七十公斤煤,一天就可以节约四吨多,四个锅炉就节约十六吨多,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他们提出:一个月内把烟中可燃煤由10%降低到5%以下。四号炉各班的司炉立即开展了“破五关”(5%)的竞赛,丁班司炉于万明和副司炉杨德源更是要争取最先突破5%大关。而“破五关”首先要解决煤粉自漏问题。他们俩便去检查给粉系统,研究它的性能,并把每次试验的操作指标记录下来,在每天班后进行分析。在天天分析记录指标的过程中,于万明发现煤粉仓里的煤粉位置,保持在五米五到六米的高度时,煤粉就不自漏,螺旋式的给粉机就能稳定地给粉;高了或者低了,给粉机就不容易控制,煤粉会自动漏入炉膛。自动流入炉膛的煤粉是多余的,燃烧不完就从烟囱里飞走了。于万明便和送煤分场联系,使煤粉仓里的煤粉位置经常保持五米五到六米的高度。这样一来,煤粉不自漏了,烟中可燃煤由10%下降到6%—7%。事实证明,不能强调设备问题,首先要改进技术操作。
解决煤粉自漏问题以后,于万明和杨德源对一个月“破五关”信心更大了,于万明回忆了两年多来的操作情况。由于思想上总认为四号炉漏粉是设备问题,在操作上便墨守陈规。例如,风门老是保持在四格上,风量小,黑烟多,浪费煤。他想,把风量加大,炉膛内的煤粉不就能充分燃烧了吗?但是又一想,风大了灭了火怎么办,不影响汽轮机生产吗?下班以后,他便找丁班班长、老司炉谢连元和曹工程师请教:如果把风量由四格加到六格,是否有灭火的危险。曹工程师和谢连元经过周密研究和计算以后认为,增加到六格不一定就会灭火,他们鼓励于万明、杨德源试验一次看看。第二天一上班,于万明便把风门由四格增加到六格,副司炉杨德源跑到锅炉房的最上层观察烟的颜色,化验员也来帮助他们化验烟中可燃煤的含量,检验锅炉温度。经过化验,烟中可燃煤降低了很多;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锅炉温度下降了十度,影响了锅炉的经济效果。这时候,于万明找出过去不经常用的光学高温计来,对炉膛内仔细观察。他叫杨德源把风门下降一格,保持在五上,又经过十来分钟的观察,他带着轻松的微笑回到了锅炉操纵盘上。原来炉温降低是因为风大,改变了炉火中心位置,调到五格上炉火中心回到了原来位置,调整了给粉量,使给风给煤稳定在一个指标上,烟中可燃煤下降到4%。他们终于实现了一个月“破五关”的计划。
于万明和杨德源并没有满足于这个成绩。烟中可燃煤占4%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每天还有近十吨的煤粉从烟囱里飞出去!于万明对杨德源说:“烟中可燃煤含量必须降低再降低。”他们建立了记录技术操作指标和天天分析的制度。今年第一季度,在分析操作指标记录时,发现四号炉的四个风门打破了中间两个风量小、两边两个风量大的惯例,使烟中可燃煤降低到2%。第二天,他们便试验平行开风,结果烟中可燃煤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经过观察和计算,原来是平行开风以后,风的总量比原来减少,煤粉不能在炉内充分燃烧。适当调整风量以后,烟中可燃煤降低到1.3%。这时候,他跑出锅炉房去一看,巨大的“黑龙”不见了,银灰的烟带出现了,烟囱里再也不冒出那么多令人头痛的煤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