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茅台酒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28
第8版()
专栏:

茅台酒之乡
何世红
川黔边境,有不少这样的小径:低矮的柞树林和马桑林蓊蓊郁郁的,把头上的天遮得只剩一线。一面是悬岩峭壁,巨石巍峨;一面是赤水河水正泛滥着混浊的波涛,一浪追一浪地奔逐前去。河上,薄雾缭绕,水鸟低飞,小船沐浴在一抹乳白色的云烟下面……。
我踏着这样幽僻的小径,奔向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之乡。
茅台现在是仁怀县治所在地。她誉满全球,就因为她盛产茅台酒。
二百五十年前,茅台只不过是一个仅有寥寥几户人家的渔村。青葱的山,碧绿的水,丰盛的茅草和夹岸的芦花,把她打扮得像一个睡美人,朴素而又美丽。1704年,陕西凤翔府岐山县有一姓郭的盐商经商到了此地,见这小小渔村依山傍水,风光明媚,便定居下来,并且在这里招雇工人开了个小作坊,仿照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和陕西凤翔的西凤酒的酿造方法,制成了茅酒。以后,茅台成立了成义、荣和、恒兴三个厂号,自称华茅、王茅、粳茅三家,专业经营,酿造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1919年,世界各国在南美洲的巴拿马召开闻名于世的酒赛会,我国的八大名酒也在参加比赛之列。当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很低,外国资本家总想贬低茅酒的地位,但茅酒的无色透明、醇香回甜的特色,不能不使那些大肚皮们惊叹不已,赛会仍只得把质量该属第一的茅台酒评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白兰地。
尽管茅酒负有盛名,茅台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但那时,由于资本家夺取了酿造技术的独占权,他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惜采用种种手段残酷地剥削工人和压制茅酒的生产,因而产量一直很低,最高年产量只达到过六十吨。茅酒工也仍然摆脱不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悲惨境遇。一直到解放后,这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花——茅酒,才放出了奇异的光彩。
几年来,党和政府对茅酒的生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国家先后投资了一百九十多万元,新建了厂房一万零九百多平方米,比解放前的建筑面积增加三十四倍多。去年,茅酒的年产量达到了六百二十七吨,较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提高了近十倍。如今,它不但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而且有极其广阔的国外市场。尝到茅台酒的人,都以能喝到这甘美的玉液琼浆而感到无上的幸运……
当你站在山坡上俯视茅台:这里,从杨柳塆到大田坎三里多路的坡地上,一列列高大宽阔的新式厂房,整齐而明晰地排列在赤水河边,高耸云天的烟囱浓烟缭绕,长龙般的抽水机滚滚转动。
从老市区跨过浮桥,向茅酒厂走去。越过那些穿梭来往、呜呜直叫的运货架车和汽车,迎着你的是工人同志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神采焕发的笑脸。以及阵阵诱人的茅酒的清香。工人们正在忙着掀糟、放药、蒸烤、装箱,一个个谈笑风生,歌声不绝。
几年来,茅酒厂的工人同志们在生产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先后派了厂长王少彬、老技师郑一新、青年工人卢登常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获得了国务院、团中央和贵州省人委的金字红旗。今年,为了迎接祖国的十周年大庆,大伙商议要酿出千吨以上的茅酒。全厂职工已经超额完成了前五个月的生产计划,在提早完成第二季度的生产任务向七一献礼的鼓舞下,同志们个个干劲冲天,千方百计地改进操作,实行巧战。酿烤车间的工人告诉我:“目前,制药、磨粮、吸水已作到全部机器操作,绝大多数车间实现了运输车子化、滚珠轴承化、甑子开门化和瓶子倒浆化。”不久,随着全部机械化的系统实现,那时,体力劳动不只将大大减轻,而且透明的酒液将像一股银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以有我们的“酒中王”而自豪?是否想闻一闻茅酒的芳香?让我们遥祝为我们生产茅酒的人们的健康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