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灿烂的一年——记南昌蒋巷公社建社后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1
第3版()
专栏:

灿烂的一年
——记南昌蒋巷公社建社后的变化
本报记者 刘光辉
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人民公社建立已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间,农村的生产、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最近在江西南昌县蒋巷人民公社作了一次初步的调查。这个公社的事实证明:公社化以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都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公社化以前不但从来没有过,就是想也不敢想。
亘古未有的大丰收
今年早稻、油料产量如何呢?回答是:空前大丰收。全社播种的十万零二千一百亩早稻,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25.3%,亩产量增长了23%。这里过去很少种植油料作物,去年全社还由国家供应了八万四千七百多斤食油。今年播种了十六万多亩油菜,除留种、完成上调任务外,尚有自给油料四十七万一千五百多斤,每人有油二斤三两。
社员们说:“今年粮食、油料大丰收是人民公社带来的。”事实的确是这样。人民公社规模大,人力多,物力雄厚,因而今年能够做到精耕细作、消灭灾害,取得空前的丰收。现在从下列三个方面举出事例来证实这个问题:一是水利、肥料和工具等农业基本建设;二是贯彻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三是平整土地。
蒋巷公社是一个西临南昌市、东接鄱阳湖的一个滨湖地区,由马红、三集、义成等三个大圩和十多个小圩组成。解放前,由于圩堤年久失修,经常倒塌,有五万多亩稻田三年两不收。尤其是其中靠近鄱阳湖的四万多亩稻田,地势低洼,三天大雨,鄱阳湖发洪水,就成涝灾;十天不下雨,鄱阳湖水势下降,就成旱灾,往往年终收不到禾谷种。要解除这个地区的旱涝威胁,需要修建三条长大的排水沟和一批水塘,工程巨大,横直数十里。解放后,互助组、农业社期间,对圩堤进行了加高加固,修建了一些小水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上万亩田的严重旱涝威胁。六十多岁的社员罗时述说:“我们想修排水沟想了我家祖孙三代。
解放后,我在互助组提了不行;在初级农业社提,不行;到高级社我又提,还是不行啊!”这位老社员两手一拍,接着说:“高级社当时只有三百多劳动力,要种植一千多亩稻田,不仅抽不出大批人力来修排水沟,而且资金也不足。”可是,公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冬天,罗时述祖孙三代的愿望就实现了。去冬,公社统一筹划和安排全社的生产,调动了一万二千多人修建排水沟。人多势众力量大,干的欢,经过四十天战斗,全长三十华里、宽四十尺、深三十尺的三条排水沟就全部建成了,并修建了一百二十五个水塘。四万亩受涝、旱威胁的稻田由过去种一季中稻,改种了双季稻。早稻虽然遇到了特大的洪水,但是排水沟发挥了作用,消灭了涝灾,早稻亩产达六百斤以上。公社干部说:“这就是公社的强大威力。”此外,公社今年还建立了五百多个小型的肥料厂、农药厂和农具修造厂,添置了三十七个抽水机、一百五十二部铁牛车和五百多件打谷机、插秧机、手推车等较大型的先进生产工具。所有这些基本建设都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蒋巷公社粮食、油料大丰收,主要是由于认真贯彻了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去年冬天大搞钢铁,兴修水利,生产任务十分繁重;但是,由于公社劳力多,统一安排得当,因此在完成钢铁生产任务的同时,及时播种了十六万亩油菜,比前冬扩种了一倍。在春天收完油菜后,接着播种了十万零二千亩早稻,把过去很少种植过农作物的湖滨的湖田、洲田都种上了早稻,比去年扩大了二千亩。总产量一百万斤,占今年早稻增产总数的五分之一。
这里虽属平原,土地分布却不利于生产。一是“豆腐田”多,湖滨平原上都是两亩三亩一丘,像豆腐块一样,耕作不方便。一是“插花地”多,这个队的田在那个队的地区,那个队的田在这个队的地区,生产、管理都不便利。高级社时曾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阻碍,都未成功。公社化后,根据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公社将湖滨的二万多亩
“豆腐田”并成了五十亩一百亩的大丘,从根本上改变了不适宜机耕和操作不便的情况。之后,公社对全社一万五千多亩“插花地”进行了合理调整,便利了耕作管理。此外,对边远地区的四千多亩稻田,公社还统一安排了一批劳力分别组成远耕队,到边远田旁安家耕作。过去,这些远田每亩只能收到一两百斤谷,今年平均亩产都超过了三百斤。
百业兴旺
蒋巷公社建立一年间,不仅取得了早稻、油菜大丰收,林牧副等业也获得了飞跃发展,呈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
蒋巷公社多种经营分牧业、渔业、副业和工业四大类,也经营一些林业,生产项目约达一千五百项。渔业,现在河塘、河库里养有二百五十四万尾鱼,上半年已产鱼五十七万七千斤,占去年总产量的70%多。副业,目前全社养猪一万八千八百多头,平均每户养猪一点四头;养鸡鸭二十万只,平均每户约十五只;种植了二千六百亩蔬菜,每天的产量除自己吃以外,还有一万八千斤供应南昌市。牧业,饲养耕牛六千一百头,比去年增加了二千头;羊、兔的数量比去年都有成倍的增多。社办工业,兴办了肥料、农药、农具、砖瓦、碾米、榨油等各种大小工厂上千个。上述生产事业的总产值比公社化前增加了四倍左右。公社会计说:“一个月的工业、副业的收入,就够全社发两个月的工资。”
根据国家计划和需要发展生产,是蒋巷公社开展多种经营的第一条原则。全社经营了一千五百来个生产项目,没有一项是与国家计划不协调的。例如,国家市场上需要蔬菜,公社就在运输方便的蒋巷、河边、黄渡等四个管理区建立了四个蔬菜生产基地,播种了二千多亩蔬菜,每天生产一万多斤蔬菜供应国家市场需要。黄渡管理区社员说:“这样的安排生产,只有公社才能做得到。”蒋巷公社发展多种经营的另一个原则是,为本社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按总产值计算,全社经营的工业、副业为本社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服务的占91%,商品性的生产不到10%。农药厂、化肥厂至今已生产了土农药五十万斤,土化肥一千万斤,全社平均每亩田有五斤农药、一百斤土化肥。农具厂建成后,公社的中小型农具修理没有出过社,还生产了上万件锄、耙、犁、刀等生产工具。这些,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蒋巷公社是个大社,一万三千六百多户,六万四千多人,粮米加工和副食品供应是件大事情;公社一建立就注意了这件事,办了碾米厂、副食品加工厂等,妥善地解决了粮米加工和副食品供应问题。这样做,不仅满足了社员的生活需要,并大大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蒋巷公社多种经济飞跃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发挥了人民公社具有的各种优越条件。在高级社时期,这里的副业生产虽然也不断地发展,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限制,还不能全面地、大量地发展。去年9月成立公社后,在保证完成农业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全社抽出20%的劳力,分配到林牧副渔和工业生产战线上;并根据“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的原则,合理调配劳力,以保持各项生产平衡发展。去年11月到今年2月,农活少,公社就统一抽调了两万多人组成专业队,在家办工业,下水捕鲜鱼,上山取“财宝”,各种项目的多种经营都开展起来。2月以后,春耕生产忙,专业队减到两千人。夏收夏种大忙时期,除少数生产项目不能停工以外,工业几乎全部停止了生产,集中力量搞好夏收夏种。
高级社时期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大搞多种经营,一些附带劳动力和老年社员的力量就难以发挥出来。公社成立以后,经营的多种经济项目很多,有些生产半劳力、老年、小孩都可以搞,这就发挥了他们在生产上的作用。去年冬天公社组织了一千二百多个妇女、老年、小孩利用稻草、湖草织绳索,一个冬天就得到了十六万元的收入,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三十多元。公社不但充分发挥了劳动潜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如过去高级社时,因为人力限制,只能用小网在鄱阳湖边捕鱼,一网最多捕六百斤鱼;公社化后成立了专业队,把小网改成大网,可以远征到鄱阳湖中心捕鱼,一网就能捕到一、两万斤,而劳力只比用小网时增加一、两倍。又如,北望大队(原高级社)大部分社员会捕鱼,可是在农业社期间,因为劳力少,又要种田,许多人只得放弃了捕鱼。这个队附近的乐丰大队(原高级社)社员不会捕鱼,只会种田,可是田少人多,劳力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公社化后,公社把北望大队的稻田划给乐丰大队耕作,在北望大队抽调了一百多个具有捕鱼技术的社员,组成一支专业队,常年捕鱼。结果,北望大队社员捕鱼技术得到了发挥,发展了渔业;乐丰大队劳力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发展了农业。
在发展多种经济时,蒋巷公社根据公社特点贯彻了集体经营与社员家庭经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对加速发展多种经济起了重大作用。土化肥、农药、农具修配、捕鱼等技术较复杂或规模较大的生产,就由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集体经营;织草绳、打草鞋、养鸡、养鸭等适合家庭经营,就发动社员私人搞;种菜、养猪等生产,既适合集体经营,又适合社员家庭经营,就双方都搞。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更进一步地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更快地向前发展;二是增多了社员的收入。如养鸡、养鸭,去年全社(高级社期间)养鸡鸭十万只左右,今年公社发动社员饲养,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二十万只,其中社员家庭饲养的占十七万只,平均每户有十多只。
生活显著上升
“人民公社成立后,我们社员的生活,就像上楼梯一样步步上升。”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公唐水这样说。
“人民公社成立后,我们社里的超支户,就像秋后的寒暑表一样节节下降。”公社主任吴锦河这样说。
社员收入多少,是衡量他们生产变化的一个基本尺度。我们就先看看收入情况吧。去年是这里解放后收入最多的一年,全社农副业总收入中除开各项开支后,实际分配给社员的为三百零四万三千八百一十九元,每人平均四十六元八角;今年上半年的农副业总收入除开各项开支外,实际分配给社员的有二百六十万零四千八百一十六元,每人平均收入将近等于去年全年的收入。我们再从一个普通的生产大队——高悟生产大队社员的收入情况来看生活的变化。这个大队历史上一贯缺粮,去年还靠国家供应了十五万二千斤粮食。今年早稻一季产量就达一百一十五万斤(这个大队过去主要是种晚稻,早稻面积少),占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7%,除完成征购任务和留足了六个月口粮外,还储备了十五万斤粮食。副业收入也非常可观。今年上半年的副业收入就达二万三千元,比去年全年副业收入还多二千元。全队五百二十三户,去年进钱户只有五十六户,今年上半年夏收分配结果,进钱户跃增到四百二十三户。女社员涂根香一家九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过去年年参加生产,年年没有进到几个现钱;今年夏收分配,除分到六个月的口粮外,还分到一百一十元现金。她高兴得逢人便说:“人民公社无限好,共产党的恩情海样深。”
“超支户”减少,是农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一个标志。公社成立时,全社有“超支户”五千三百二十二户,占全社总户数的38.8%。这些户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少,或者是由于生病、嫁娶、办丧事等,向社里多支了一些粮食、现金,等到第二年再从自己劳动报酬中扣除归还。公社化后,由于生产的飞速发展和公社分配制度的优越,增加了社员的收入,一年间“超支户”就已下降到八百一十三户,仅占总户数的5.9%,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社会购买力的升降,是衡量农民生活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尺。这里过去只一、二十个小商小贩来往买卖东西,如今已设立了三百六十个商业分销店,每个生产队都有商店,各种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样样都有。今年上半年公社各商店营业总额达一百零六万八千七百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8%。在生活日用百货方面,过去销售量较少的一些高档商品,如毛衣、绒衣、印花被单、球鞋、金笔、竹壳热水瓶等,今年的销售量直线上升。三洞管理区一千三百四十一户,六千一百一十五人,全队共计添置了毛衣一百件,灯芯绒衣一千四百二十件,球鞋七百九十五双,府绸、纺绸衣服三千多件,竹壳热水瓶九百多只。社员刘干子解放前打长工,一床棉被盖了三十一个冬天,从来没有过蚊帐;今年上半年夏收分配时,他分了一百多元现金,购置了一条印花新棉被,一条麻线新蚊帐。乐得刘干子口口声声称道公社好。
公社化后,农民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文化生活又怎样呢?
蒋巷公社建立后,兴办了一所正规的普通中学,一所半日制的农业中学,三十六所正规的普通小学和八十八所夜校和红专学校。入学的青少年儿童七百三十八人,学龄儿童已经全部入了学。而解放前,这里只有一所小学,入学的儿童不到一百个,而且大部分是地主和富农的儿女。公社化后不仅教育事业有了大发展,社员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全公社有一个文化馆、一个图书馆、十八个文化站,里面置有各种报纸、杂志和通俗图书,供社员阅览。还有五十五个业余剧团,每逢节日、假日,社员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剧团的演出。另外,还有一个广播站,装了三百二十五个喇叭,队队有嗽叭筒,每天劳动之余,社员们三五成群地围着喇叭筒听新闻广播和动人的戏曲音乐。
过去,这里没有医院,也没有诊疗所,农民要看看病,买付药,就要跑到一、二十里路外的南昌市。公社化后情况大不相同了。公社在各管理区设立了五个医院、八个保健室,在各生产队设立了四十个医疗站、三十三个接生站。在这些医疗机构中工作的有四十八名中医和西医,一百多名护理员、助产员和不脱产的保健员、接生员。社员有个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的病痛,不用出村就能得到治疗;有了较严重的疾病,也不用跑到南昌市去找医院了。社员们看病只收医药成本费,住院只按供给标准加收伙食费,诊疗手续费用完全由公社负担。因此,社员们人人夸赞公社的医院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