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人民公社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记陕西烽火人民公社农业技术学校对充分利用阳光的试验和初步研究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2
第7版()
专栏:

人民公社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
——记陕西烽火人民公社农业技术学校对充分利用阳光的试验和初步研究情况 胡季委
农村里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情况怎样?我们到农民科学家王保京同志领导的乾县烽火人民公社了解了一下,这里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公社化以后有很显著的发展。
光——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
充分利用阳光是增加农作物生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条件。八字宪法里合理密植一项就包含有如何利用阳光的问题。但阳光对农作物的作用,恐怕是值得研究的专门问题。他们今年在这方面的试验工作得到了很宝贵的成就。为什么有些小块试验田过分密植反而长不好?耕得浅吗?不,都是深耕二尺左右;肥不足吗?不,都是每亩十几万斤以上。最主要原因,就是太密,缺乏阳光。烽火社的小麦密植对比试验田看得很明显,一亩地三、四十万穗最好,再密,就越密越坏。但是你去看看所有长得很密的试验田,中间的麦子长得不好,但是四边边行的麦子还是长得很好,根据烽火社几块试验田的情况,边行的产量比中间的增产40%到60%。为什么边行就长得好呢?因为有比较充足的阳光。在烽火社的试验田里,还有各种各样耕地地形设计,有阳坡式,有圆坡式,有凸形式等等,他们有比较详细的光照强度的科学记载,凡是长得比较好的小麦,都是得到阳光比较充分的地方。根据这一原理,今年烽火公社的全部棉花和全部玉米,都采用了“文武行”的播种法,就是把原来均匀的行距改为两行很靠紧、两行大隔开的办法,增加阳光的照晒(如玉米,两行靠紧的行距一尺五,双行和双行相距四尺)。
宽行间作套种的耕作制度
烽火公社利用阳光的试验,得到了新的成果,就是他们叫的“宽行间作套种的耕作制度”。这个试验已经进行了四年,由1955年二分地的试验,扩大到今年的六十亩地。现在这块大面积丰产田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收,亩产五百一十四斤,单从收获量来说,比一般麦田增产123%。在这六十亩大面积试验田里,划分成五尺宽和三尺宽的小块,在三尺行内播种小麦,在五尺行内播种棉花。两种作物交差下种,各有自己的旺盛时期,在麦子的旺盛时期,棉花还很短小,它所占据那五尺宽行,实际上等于空地,因而三尺行的麦子能得到比较充足的阳光,麦子长得秆低、茎粗、穗大、未倒伏、锈病轻、产量高。看一看这种间作试验田和大田生长情况的记录吧:同样是碧蚂一号品种,同样的耕作技术,但是在间作套种试验田里和七丈宽的普通耕作大田里,却得到不同的效果。试验田大田比 较穗 数28.8万穗 25.5万穗 多3.3万穗株 高116厘米131.8厘米 低15.8厘米第一节茎长 8.22厘米 12.4厘米 短4.18厘米第二节茎长 16.88厘米 18.5厘米 短1.62厘米所以试验田未倒伏,大田出穗时就倒伏一半。每穗平均粒数 29.1粒19.1粒多10粒每千粒平均重 34.1克28.1克重6克亩产量 514斤230.7斤增产123%
种在这大块试验田五尺播幅里的棉花,在初期虽然受到两旁小麦的阴蔽,幼苗较弱,但棉蚜很少,因为正当棉蚜在大田里蔓延为害的时候,很多蚜虫落在两旁高大的小麦上。现在小麦收割以后,已经收割了小麦的三尺宽麦地,又反过来成为棉苗通风透光的大走廊,从7月底的情况看,这块地里的棉苗长得很好,一般棉田里棉苗发生虫害的株数达到60%—70%,这块地的棉苗只有12%;另外,因为阳光比较其他棉田充足,基本上没有疯长现象,这也是比其它棉田好的地方。去年间作田的试验结果,不只小麦比大田增产一倍以上,去年的棉花虽然遭到了水灾,产量还是比大田增产20%以上。去年下半年开始试验玉米和小麦的宽行间作套种的一亩小块试验田,也得到突出的成果,去秋收玉米一千七百三十七点一斤,玉米行中宽幅种小豆作了绿肥,去冬翻压后种小麦,今年小麦又收一千一百六十七点四斤。
这种宽行间作套种制度,究竟小麦和棉花的播幅以多宽为好,棉花各种播幅的比较试验要到秋后才能看出来,今年小麦各种播幅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三尺宽的效果最好。
在6月16日到18日的公社小麦生产经验总结会上,大家对于这种新的耕作制度感到很大兴趣。会上订出了一个宽行间作套种的五年轮作制度。都分三尺宽的播幅,第一二年甲行种绿肥和小麦,乙行种棉花;第三四年甲乙行互换,甲行种棉花,乙行种绿肥和小麦;第五年仍按普通大田耕作全种小麦,麦收后再种玉米。烽火公社初步制订出来的规划草案如下:区别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第五年一区 甲行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 棉花 棉花
乙行 棉花 棉花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 麦子
+玉米二区 甲行 麦子+绿肥 棉花 棉花 麦子+玉米 麦子
+绿肥
乙行 棉花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棉花三区 甲行 棉花 棉花 麦子+玉米 麦子+绿肥 麦子
+绿肥
乙行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棉花 棉花四区 甲行 棉花 麦子+玉米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 棉花
乙行 麦子+绿肥 棉花 棉花 麦子
+绿肥五区 甲行 麦子+玉米 麦子+绿肥 麦子+绿肥 棉花 棉花
乙行 棉花 棉花 麦子+绿肥麦子
+绿肥
假定实行这种耕作制度,以烽火社烽火生产队为例,把两千亩土地划为五个轮作区,每年可种小麦一千二百亩,棉花八百亩,回种玉米四百亩和绿肥八百亩(其中可以收豆子二百亩),这样,由于充分利用了阳光,轮茬使用肥料和轮流种绿肥,使地力越种越好,在现在栽培技术水平上,比较可靠地估计,每年可收小麦五十二万斤,玉米二十四万斤,棉花一千二百担。
现在烽火生产队已经规划土地,先进行一百亩的大面积生产试验。
以光补肥
在这项试验中,王保京同志对于使用肥料和改良土壤方面还有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新目的。他准备在间作套种田里,当小麦收割后的小麦地块的表面土层经过阳光充分曝晒以后,在翻地的时候,把这层一两寸厚的表土作为肥料上到棉花地里去。根据他的经验,这层表土经过日光曝晒以后,经过充分的化学作用,肥力很大。而且当这层表土剥去作棉花地的肥料以后,小麦地里的新土又会继续受到日光的曝晒,可以使下面的死土变为活土。等到秋天棉花收获以后,又可以在翻棉地时把经过日光曝晒的一二寸厚的表土作为肥料上到麦地里去,棉地里的下层土壤又可受到日光曝晒。这种试验将会表明究竟具体的肥效如何?究竟要花多少劳动力?如果试验合乎理想,不只可以大大增加肥源,可以大大减少从远处运肥的劳动力消耗,还可以逐渐改善土壤,提高地力。王保京同志原来把他这种试验叫作“以光代肥”,看起来叫作“以光补肥”比较适当。为了证明这个理论,王保京同志今年特意选了三块地来作对比试验,一块是用表土互相追肥,一种是种绿肥压肥,一种是普通作务,到今年收棉和明年收麦以后就可以更明显地看出这一试验结果。他把这一试验的目的告诉过土壤生物研究所的同志,他们认为有道理值得继续试验,因为翻起来的土,经过太阳的曝晒,可以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充分发挥土壤的肥效对庄稼的影响。
以线代面和以点代面
为了充分利用阳光,他们还作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试验。他们今年把长在地边田埂上的麦苗有意识地保留下来,这种孤零零长在高处的麦苗,生长特别好,麦穗五、六寸长,一个“麦山”七颗麦粒(普通三颗,五颗的就很少),我们数了几穗,一穗大都在一百粒以上。为什么长得这样好呢?王保京同志说,最主要也是四面都透光。根据这种思想,他还作了一种叫做“以线代面”和“以点代面”的大面积试验,而且已经得到显著的成绩。“以线代面”,就是在麦子收割以后,在来不及全部翻地以前,用步犁五尺一行一行地犁一下,种下一行一行的玉米。去年,他们这样种了七十多亩,秋后按亩折算,每亩实收玉米六百五十多斤(一般每亩收四百二十多斤)。今年这七十亩地的小麦,每亩平均收四百多斤,和完全没有捎种玉米的原茬麦地的收成一样。这种办法,就是用一行一行的单线播种法来代替一块一块的连片播种法,所以叫“以线代面”。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玉米因为能得到更多的阳光,所以产量较高。
这种“以线代面”办法的最大好处,它可以解决关中麦产地区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农民愿意多种原茬麦,不愿意扩大麦地复种面积,怕影响来年的小麦产量。虽然小麦地种回茬玉米,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拿小麦加上玉米的总收获量来说是可以超过原茬小麦的收成,但这里的农民在生活习惯上重小麦轻玉米,如果少收了一些麦子,那怕多收了较多的玉米,也认为是不合算的。他们认为,要多种原茬多收麦子,就要少复种少收秋粮。这个矛盾能不能解决?能不能两者兼得?“以线代面”的办法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好办法:既保持了原茬麦地,又增加了秋粮收入。为了更保险起见,他们计划今年在原茬麦地里进行“以线代面”的试验,更加扩大了单行与单行间的距离,扩大到两丈到两丈五播种一行玉米。据王保京同志说,这样打几次折扣,一亩小麦地这样捎种的玉米至少可种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棵,至少可收玉米五十斤,全公社四万多亩原茬麦地,就至少可以收二百万斤玉米。这个办法,已经经过公社党委会讨论过,决定今年先在烽火队和兴隆队的一千五百多亩水地原茬麦和塬上旱地六百多亩作更大面积的试验。
“以点代面”的办法,就像种果树一样宽行距宽株距地在小麦地里或棉花地里捎种玉米,今年他们在七亩棉田内这样种了玉米,目前,生长很好,玉米与棉花互不影响。如果最后试验证明对棉花也没有什么影响,明年他们就打算全面推广。这种“以点代面”的方法,有的是六尺行距五尺株距(每亩二百株),有的是五尺行距五尺株距(每亩三百株),有的是五尺行距四尺株距(每亩四百株)。据王保京同志谈,这样,在不影响棉花收成的情况下,一亩地还可以多收几十斤玉米。如果全社七万多亩棉田都采用这个办法,单只这一项,全社又可以多增产秋粮百多万斤。在千方百计增加秋粮的努力中,这也是一个好办法。
小麦早种的试验
他们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根据这一收获正开始着另一项很有价值的新试验,这也是和充分利用阳光有密切关系的试验。在今年3月,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和大田里的小麦,经过几次风雨以后,倒伏了很多。但在抢救倒伏的过程中,在试验田里发现一小块小麦笔直地站着,没有倒伏。他们决定对这块地进行继续观察。从5月6日起连着五六天大风大雨,周围的麦地倒伏更多,这小块地的小麦仍然健壮地直立着,没有倒伏。5月24日,又一次大雨,这时,其他小麦才开始灌浆,这块地的小麦颗子已硬,接近成熟,因为穗子过大、上部过重,有35%的麦穗出现半倒伏现象,这部分麦株大都高四点七尺左右,麦秆弯曲,麦穗下垂,距地面还有二点八尺左右,并没有倒到地面。这一块小麦引起了王保京同志和一群青年科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对它进行了有趣的研究。
这块小麦在抵抗锈病的能力方面也很显著。直到收割前十天才发现有29%的麦株染上了叶锈病,而且就在染病的麦株中,也比较轻微,只有约10%的叶子感染,约90%的叶子仍然不感染。
这块麦的麦穗也大,最大的有一百一十三粒,最小的十一粒,一般都在三十粒左右。这块地只有一分九厘五毫,是一般中等肥地,播种的也是今年感染锈病的碧蚂一号,中期上过四十斤硫酸錏,在管理方面和其他大田一样。但是这小块地却收获了二百五十三斤。假定要折成一亩计算,每亩就是一千二百九十七斤多。如果这一分九厘五的地块,按其他高产的大田亩产五六百斤算,也只能收一百一二十斤。
那么这一小块地和其他麦田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早种四十多天,是去年9月10日下种的,一般都在10月20日至30日下种。为什么早种四十多天就能抗倒伏、抗锈病、产量高呢?据王保京和其他同志初步研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比一般大田多晒了很多天阳光,据他们用光度计进行的光度测算,去年9月和10月,平均每天有三万七千多米烛光(就是每平方米受到多少烛光),早播的麦苗正在这时进入蓬勃的青春时期,而迟种的麦苗要到今年春天才返青生长,这时,平均每天只有一万八九千米烛光。这块早播的麦子,去年冬天就长了很多叶子,到地冻时,下部的叶子都冻死了,今年返青以后,下面不长叶子,上面的叶子比迟种返青的叶子细小得多,这样,经过一个冬天寒冷锻炼的麦茎,这时又因为上面叶子细小,透光较多,茎秆受到日光曝晒较多,所以就比迟种的粗壮和坚硬得多,第一节长得短而壮,迟种的第一节是十一公分至十四厘米,早种的只三四厘米,所以抗倒伏力比较强。为什么抗锈力也较强呢?据他们研究:就是在去年开始发生锈病时很快就霜冻,锈病就和叶子一起冻死了;到今年,这块地返青、拔节、抽穗都比其他地早,到今年锈病大发时,这块麦已灌浆接近成熟,叶子也老了,所以锈病危害不大。
“麦无二旺”,这是多少年来农民的经验,都说冬天旺长了,受冻后第二年一定减产。但是这块麦和这种传统的说法相反。王保京同志认为抗寒能力也是可以改进的。他说苏联李森科院士进行小麦训化(就是训练种子适应新环境)的经验,冬麦变春麦、春麦变冬麦,就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寒、抗旱和抗病害的能力。所以他认为继续进行小麦早种试验,改变“麦无二旺”的情况也是可能的。
这块地的早种试验,事先并不是有意识进行的。去年,在高额丰产试验田播种前,为了计算播种量,就在这块地里进行了预备试验,播下了五十斤种子,原打算等丰产田播种以后就翻掉另种,因忙于其他工作没有人管它,以后见它长得不错,就决定让它生长下去,试一试早种的结果。今年为了进一步试验,他们已经决定用四个品种(碧蚂一号、齐头红、六零二八、二九零五),从今年8月5日开始,每五天种一次,一直种到12月5日,同时把今年收下的种子进行训化,进一步摸清早种的优缺点,摸出早种的生长规律。
这个试验如果合乎理想,得到成功,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早种可以早收,这块麦今年有意识地迟收(为了训化种籽),还是比普通麦田早收了七天到十天。在关中麦产区,千里麦田,一晌成熟,抢收抢打,龙口夺食,收割时劳动力十分紧张,浪费很大。而且,在每年割麦时由于劳动力紧张,这一带都要雇麦客帮助收割,今年割一亩麦,镰价一般都在三至五元,就是说每亩收获的三五十斤作为麦客的工价去了,这是很影响农民的收入的。所以,如果有一部分麦田能提早成熟提早收割,对丰产后能够真正丰收、对丰收后能够真正增加收入,都有很大的作用。
公社化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
原来的烽火农业社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比较好的。公社化后有了更大的发展,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多了,真正科学性的试验田大了。去年上半年烽火农业社在王保京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室,但是真正和保京同志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的只有十几个人,他们认真进行科学研究的试验只有三十多亩地,其他试验田是很多,但都分散到各生产队,这中间有的认真作务,有详细的记载;有的作务虽很好但无科学记载;有的作务时好时差;有的还“偷工减料”很不认真。去年9月1日,靠近的三十一个农业社合在一起,成立烽火人民公社,一致推举王保京同志作社长。几天以后就办起了公社农业技术学校,王保京同志兼校长,由各生产队抽调出七十四个青年,由烽火大队拨出一百四十亩土地,同时整顿和充实了科学研究室,这里的科学研究工作就大踏步地跃进起来了。
成立这个农业技术学校是在很多群众热烈要求下办起来的。从1952年起,王保京领导的烽火农业社在玉米丰产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周围的农业社也常常派人到烽火农业社来参观,向王保京同志学习经验,因而这里的生产经验,在周围早有传播。但因各地来参观学习,时间都很短,有些东西学到了,有些仍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学会,比如1955年小应村派了个青年来学习玉米温汤浸种,本来只应该浸三个钟头,结果浸了一天一夜,弄得大家哭笑不得。1956年梁村的棉花丰产田出苗不齐,几个姑娘听说王保京用上尿素的办法来补救,她们就冒上了几袋尿素,结果弄得棉花拼命疯长,村里有的群众就说:“要是咱村和烽火是一个社就好办事了。”所以一提出由王保京出来办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各生产队的技术力量,很多队都赞成,有的队开初不大赞成,像支差一样派了人上学校,以后,来学的人也愿意了,队里也愿意了。今春整社时,曾经有人主张农业学校的学生要减少一些人,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难过,很怕让自己退学。平常,学校的食堂作两锅肉菜,总是吃得光光的,这次大家听到这个不好的消息,很多人吃饭都难受,做了两锅肉菜,一锅也没有吃完。
烽火公社农业技术学校的特点:
以实际操作为主;密切联系生产队;勤俭办学
这个学校的特点是以实际操作为主,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劳动,三分之一上课,种棉花就讲棉花,防锈病就讲锈病,主要是实际学习各种作物的丰产经验,在具体操作中联系科学理论。所以有的学生的文化程度只是粗识字,也跟得上学习。
这个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和自己生产队有很密切的联系,一学到什么新技术和好经验,立刻就进行传授。学校每两周放一次假,由学员回队传授。队里在作物方面有什么问题,也常常找到学校来。学校在全社还办了四个分校,每个分校还有十几二十个人,这些人也是学校传授先进经验的积极分子。今年在学校和分校学员的帮助下,全社的棉花都种的
“文武行”,玉米耕作也都学的烽火队的先进经验;今年小麦返青后,在防虫、防倒伏、防锈病等等方面,学校真正发挥了活的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学校开办时,有的农民说:“送去那些粗手笨胳膊,能学个啥?”如今一见学员回来,都笑着说:“咱们的大学生回来了!”“我们村里也有了人才了!”
这个学校贯彻了勤俭办学校的精神,没有修校舍,在院子里上课。没有修宿舍,借了群众几间房,有的人还睡在大门的过道里。伙食由自己带来,初来时由生产队记工分,现在夏粮收下来了,他们已逐步走向自给自足。他们种的是烽火大队的一百四十亩地,现在也按普通生产小队那样,向烽火大队按包产指标交食粮和棉花。开初,烽火队有个别人对学校占用了他们的土地有意见,以后进行了包产,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学校在这个生产队,对这个队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多新技术的推广,得到学校的帮助最多。在突击任务时,学员们还常常热情地支援这个生产队。
这个公社因为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做得好,经常来参观访问的人很多,省上和县上帮助他们修了一个招待所。现在农业技术学校可以沾招待所的光,可以利用招待所的新房子来上课和住宿。
这个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优越条件,不仅有农民科学家王保京和像马书秀这样有技术的老农作教员,而且还有下放到社里的两个西北农学院的教授和农业生物研究所的同志作他们的教员。西北农学院十六个下放劳动的学生对他们也作了很多热情的帮助。
这个学校的学生一年毕业,毕业一批再来一批,公社党委会和社管委会决定把全社青年农民都轮流训练一年,他们的远大理想是把全体青年农民都培养成有科学常识的农民,而且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试着在全社建立农艺师制度,加强对农作物的技术管理。他们还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像王保京那样的农民科学家。一个美好的远景将展现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的有科学知识的农民,在更多的农民科学家的指导下,对农业生产进行着更科学的管理,烽火人民公社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整个农业生产工作,将会一年一年地得到更加丰硕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