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性格和冲突——关于剧本创作的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3
第7版()
专栏:

性格和冲突
——关于剧本创作的杂感
荒煤 一
前不久,一位同志带来一位导演的口信。
这位导演讲,他剧本中有一个情节遭受到批评。一对亲密的朋友,像亲姊妹一样相爱,姊姊爱上了一位音乐工作者,但是她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情。后来她发现那位音乐工作者原来爱着自己的朋友——妹妹,妹妹也很喜欢他。姊姊很痛苦,但是决定放弃自己的感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妹妹间接知道了姊姊的秘密和痛苦,也准备放弃自己的爱情,故意向那位音乐工作者表示冷淡。后来,姊姊找妹妹作了坦白的交谈,说明她不可能再爱这位音乐工作者了,她希望她的朋友们幸福。最后,姊姊接受了另一个朋友的爱情。姊妹二人在友情和爱情上都得到很好的安排,爱情上很幸福,友情也更深厚了。
这个剧本并不着重写姊妹二人爱情上的纠纷(它不过是一个小的插曲),主要还是描写她们二人之间的友情,表现一对青年运动员的成长。
但是,有的同志批评这样的情节,认为这样一个“三角恋爱”,会损害姊姊这个正面人物的形象。提这个意见的同志,自然是出于好心,他唯恐有些什么不大美好的东西玷污了正面人物。这个情节本身是不是很好,是否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那是另外的问题。不过,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
戏剧不可能像一首短小的抒情诗那样来赞美生活。戏剧自然要描写我们美好的生活,但必须表现冲突,通过冲突来表现美好的事物。而戏剧的冲突,体现在舞台上和银幕上,就是性格的冲突。
性格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反感、憎恨、友情、爱情等等,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在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引起冲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性格存在。人可以有同样的世界观、同样的理想和热情、同样崇高的品德……而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性格。
自然,性格的冲突不仅是由于个性相同和不相同,更重要的,是戏剧中主人公,每一个具体的、鲜明的性格,都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倾向、一定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性格的冲突往往是反映了不同阶级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产生的冲突。
性格的冲突是多种多样的,正如生活中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一样。在文艺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志愿、兴趣和要求,有他的世界观。世界观不同,要产生冲突。世界观相同,对待具体事物的要求和看法不同,也要产生冲突。没有性格的冲突,不可能在作品中展示生活中的复杂的矛盾,再现生活的真实。
所以,性格愈鲜明、性格的冲突愈鲜明,戏剧的情节就更丰富、戏剧性更强,戏剧的冲突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这是戏剧创作的一条颠扑不破的法则。
像前面那位导演所讲的情节,那个年青的女孩子在心里爱上一个人,爱上了她自己的一个朋友,又不知道他爱上自己亲如姊妹的朋友,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感情;后来又为了友谊,很快地放弃了自己的感情。她并没有作损害任何人的事情,也没有损害人的思想和感情。比如说,产生了嫉妒,想去和朋友争夺爱人。那么,这种纯洁的、没有任何过错的爱情,怎么会损害她的形象呢?
照这样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和冬妮亚的爱情(作者用了多么大的热情来描写这一对年青人的初恋和纯洁的爱情啊),“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恋爱,“被开垦的处女地”中达维诺夫和罗西里加的恋爱,岂不是更加损害了柯察金、林道静、达维诺夫的形象吗?难道因此他们就不成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正面人物么?
按照前面那种意见来看,一个青年人的成长,除非是放在真空管里保护起来,否则,他们的形象随时都有受到损害的危险!因为,他们必须在各种复杂的生活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新的性格。一部作品往往是描写人物性格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他们要生活、工作、斗争,和不同的人接触,发生种种矛盾和冲突;他们在追求真理的斗争中,在生活的斗争中,也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正确地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全部答案。正如我们在生活中一样:只有当自己亲身经过许多斗争,有了生活的经历之后,才能懂得需要什么样的友谊、爱情,需要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和怎样去正确地解决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矛盾。
观众去看戏和看电影,一般地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不是事前准备好要去寻求生活的答案的。但是看完戏和电影之后,却不能不在某些方面得到启示,要去判断剧中人物的行为,甚至去模仿他的行为;觉得应该如何去生活,怎样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工作,怎样来寻求真理。戏剧就是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去达到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培养新人的目的。因此,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行为感到兴趣的时候,往往不只是知道这种行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行为。就是说,不仅要知道人物怎么做,更希望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不仅知道人物需要什么,更希望知道他为什么需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上就说:“我觉得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样做。”如果戏剧只表现主人公做的什么,而不表现他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也就没有冲突,没有“戏”好看了。所以,作家只能“创造”性格,而不能按照什么“框子”来“制造”性格。创造出来真实的性格之后,作家就不可能强制他剧中的主人公这样做或那样做。由作家“制造”出来的人物,才能由作家随意安排他的命运——像傀儡一样。曹雪芹创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才有“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而什么红楼圆梦、复梦、新梦等等,千方百计地企图重新安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却既无性格,又非名著。也因此,“荡寇志”永远无法剿灭“水浒传”那些英雄好汉的光辉形象。
我们需要创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英雄人物,可是,不要把他保护起来,成为“套中人”。让他们在暴风雨中,在复杂的斗争中(戏剧冲突中)展示他们的性格吧!要求把一切正面人物、新的人物描写成一个在一切问题上、一切矛盾中都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答案的人物,甚至希望没有任何困难、苦痛、不幸、烦恼、缺点、错误来烦扰他们,让他们步伐整齐地沿着平坦幸福的大道上高歌前进,那么,戏剧中没有了鲜明的性格,也就没有性格冲突了。
没有性格的冲突,就不可能产生戏剧的冲突;是戏剧而没有冲突,我们也就失掉了戏剧。 二
前不久,接到另一位导演的来信。他告诉我,在他的剧本中有一个情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这个剧本描写一个先进工人的事迹。他在一次生产中被炸伤了眼睛,双目失明了。当他的爱人知道了医治无效的消息之后,非常痛苦,感情上产生了矛盾。有一阵,甚至在爱情上有些动摇。后来,她还是很快地坚定下来,和这个工人结了婚。她发现她丈夫双目失明之后还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革的设计工作,她就去学会了绘图,帮助她丈夫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工作,获得很大的成功。
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写这个女孩子在感情上的矛盾或动摇。有的同志非常反对描写这个矛盾。认为这个剧本是描写我们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性格的。如果描写了这个女孩子的矛盾,就会使人感到我们生活不够美好、性格不够美好了。
自然,这个意见,也是反映一种朴素的概念:要求剧作家描写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个要求并不错。我们生活是很美好的,也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理想、工作、友谊、爱情、性格等等。
可是,把这个要求简单化和绝对化了,因为要描写美好的生活和性格,就不同意作品中出现不美好的东西,唯恐在戏剧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不美好的东西,就会影响人民对生活的看法。那么,戏剧就不可能展开任何冲突了。
我认为,也不一定非写这个女孩子感情上的动摇不可,尤其是这个女孩子的性格如果描写得非常鲜明——她在这样一个不幸的遭遇中她只可能有一种选择:立即和她的爱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争论也就是多余的了。
我只是对这样一种看法(可能提意见的同志没有说得很清楚),即因为描写了女孩子感情上的矛盾,就会使人感到生活和性格不美好——特别是从性格与冲突这一个角度来看——不能同意。
在新的生活中,不是没有任何旧的残余,新的生活却正是在逐渐、积极扫除和摆脱旧的影响、束缚、压迫而产生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可是也不等于完全没有不美好的东西。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性格,但是,也不见得每一个新的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都是最完美的、典型的崭新的性格。
正面人物,这是戏剧创作中所描写的一切先进人物、积极分子的一个总称。这里面有青年,有正在发展、成长的人物,也有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和领导人物;有已经能够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观察事物、领导工作前进的干部,也还有许多有实际斗争经验、还不能掌握客观规律的干部。而且,有的剧本是着重描写人物成长的过程,有的是描写某一个激烈斗争中的英雄事迹,有的剧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典型的英雄人物,也有的剧本甚至是描写一个转变的人物,等等。比如:在舞台和银幕上有各种各样鲜明的性格:有丹娘和赵一曼,也有刘胡兰、红霞;也有沙霍夫、夏伯阳;有董存瑞也有林道静,有施洋也有李有国……。
由此可见,性格的是否鲜明,并不决定于对正面人物的创造,一定要描写他们的缺点或者是采用优缺点的加减法。正面人物,像一个“伟大的公民”沙霍夫,完全可以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物,但他也完全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夏伯阳有他的缺点,但也是我们衷心喜爱的英雄人物。问题还是在于要在冲突中去描写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在复杂的斗争中,有各自的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果笼统地在剧作中把正面人物划一个等号,把人物的性格都简单化、片面化,那么,戏剧中既无所谓性格,也就没有什么冲突了。
我们的戏剧创作中(包括电影)往往忽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差别性,忽视规定情景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不大注意人物性格的相互烘托、陪衬、对比和冲突的重要作用。不理解这正是复杂的生活现象的一种真实反映。在某一个斗争中,在某一种生活的状况下,有各种不同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因此,反映和表现都各不相同。这种情况,被概括在艺术作品中,就形成了性格的相互烘托、对比和冲突。即令是同一个阶层,同一个集团,同一个家庭也会有不同的性格的对比和冲突。契珂夫“樱桃园”中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家庭中生长的三姊妹,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在革命动乱时代的“两姊妹”(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中的人物)就更加有不同的性格、命运和遭遇。贾宝玉身边同样被宠爱的几个丫头各有不同的性格,正因为袭人与晴雯性格的不同,尽管晴雯比袭人“清白”,袭人却得到了王夫人的宠爱,晴雯终于被撵出大观园冤屈而死。小说“毁灭”中,在一支小小的游击队里,就出现了莱奋生、木罗式加、美蒂克等许多不同的性格。
文艺作品中性格之间的差别、矛盾和纠纷所引起的戏剧性的冲突,自然是作家的构思和安排。其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活的复杂性,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这是艺术家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一种手段,也是突出刻划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
比如:白蛇传中断桥这场戏,如果没有白素贞、小青的性格的相互烘托、陪衬、对比和冲突,那么,这场戏就不会有现在这样交织着爱憎的动人的情节,不会成为重场戏、折子戏,不会成为各个剧种有才能的演员的拿手戏。特别是川剧过去在这场戏中间用花脸扮演小青,再加上“变脸”的技巧,越发增强了戏剧性,使得性格的冲突更加尖锐了。这样,观众才更加同情白蛇的真情,恨许仙的软弱、无情无义,爱小青的正义。
假定这出戏里取消了小青、或者削弱了小青的性格,那么,这出戏就丧失了一笔丰富多彩的色调,丧失了多大的艺术魅力啊!而且,白素贞的性格也由于失掉小青的烘托、陪衬、对比,不会像现在这样色彩鲜明了。
假如托尔斯泰按照他原来的一种结构,让卡丘霞和聂赫留道夫结了婚(由于这个情节的不真实一定削弱了许多冲突),那么小说“复活”的思想性就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而且也损害卡丘霞的性格。假如托尔斯泰按照原来曾经有过的手稿来写:卡列宁竟然同意和安娜·卡列尼娜离婚,让她嫁给渥伦斯基,那么,也就削弱了他们三个人之间那种复杂的性格的冲突。卡列宁那种极端自私和虚假的面貌便被涂上一层同情的色彩,渥伦斯基也就变成了一位勇敢的骑士,而不是一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了,安娜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幸福者,那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也就不存在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我们也就失掉了安娜那样一个真诚正直、为追求真诚的爱情和自由而牺牲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也就不过是贵族阶级的一场恋爱风波的插曲罢了,而不可能成为揭露贵族资产阶级那种彻头彻尾的、虚伪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观念的一篇伟大的控诉书!再例如夏伯阳这部影片中,夏伯阳和富曼诺夫是两个不同的、鲜明的性格。前者有缺点,后者没有缺点,但都是可爱的正面人物。他们两个人物的性格鲜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由于性格之间的相互烘托、对比和冲突。从富曼诺夫身上,我们常常可以感到夏伯阳的性格的冲击力量;在夏伯阳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富曼诺夫性格的影响。在文艺作品中,性格的光辉往往是互相照耀而愈加显得鲜明的。所以,要求人物性格的等同、划一,对人物性格刻划的简单化和刻板化(又不论是对正面或反面人物),从而削弱性格的互相烘托、陪衬、对比和冲突的作用,却真正损害了真实的性格,损害着一些有才能的剧作家,妨害了戏剧创作的发展。
像前面所讲的那个例子,假定是作另一种艺术处理,当这个工人发现自己双目失明之后,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他考虑到自己的未来生活,正因为他很爱那个女孩子,而不愿因为自己的残废而连累她,决心割断这个爱情。他既痛苦失去爱情,但又觉得这样作对他所爱的人更好一些而感到安慰。同时,这个女孩子也在尖锐的矛盾中。她年青,生活没有经验,这个突然的不幸袭来,她在感情上确实有过一阵动摇,可是在人们的帮助下,在她自己的斗争过程中,为这个工人在生产中忘我的英雄品质所感动,尤其是发现工人那种在感情上的复杂的准备自我牺牲的斗争,她经受住了这个考验,坚定下来,决心和他生活在一起,和他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又重新投入新的生活,懂得生活和幸福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戏剧性会加强,性格的相互烘托、对比会鲜明一些,性格的冲突尖锐了,性格也就鲜明了。这样作,难道会损坏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吗?难道会使人感到生活和性格不美好么?——自然,这只是举例说明性格的差别性和戏剧冲突的关系而已,我并不要求那位作家或导演就按照我这个想法来修改剧本。
总之,剧本要描写美好的性格,在舞台和银幕上只有通过性格的对比、性格的冲突才能产生。(现实主义的大师的作品:小说、戏剧都注意作品中的戏剧性,或者说,故事情节的紧张性——这种戏剧性,是把生活中的复杂的矛盾在作品中加以合理的、适当的集中,而后体现为性格的冲突。)戏剧和电影的创作,如果忽视人物性格的差别、对比、冲突,是不可能创造出鲜明的性格来的。这也就损害了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编者附记:8月18日本版发表了“谈‘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创造”一文,今天又发表了“性格和冲突”这一篇文章。前一篇就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谈,这一篇就人物性格的差别、对比、冲突的生动刻划和戏剧性的要求这一角度来谈。正面人物、新英雄人物的创造,是当前文艺创作中重要的、中心的任务,几年来一直为我国文艺界所经常注目和讨论。最近电影界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我国的电影的质量,有的同志再度提出塑造可爱的、令人难忘的典型性格的问题。我们希望以上两文有助于创作,并促进讨论的继续展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