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扬剧有精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3
第7版()
专栏:

扬剧有精品
马少波
扬州,从清朝康熙时代就是戏曲萃集的地方。解放十年,扬剧的发展,却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最近,江苏省扬剧团进京演出,本戏和折子戏中都有精彩的,真使人又惊又喜!扬剧,也叫维扬剧,是流行在扬州的“花鼓戏”和苏北的“香火戏”汇流而发展起来的。曲调丰富,有一百多种曲牌,常用的有梳妆台、补缸、数板、快板、大六板、剪剪花、鲜花、哭小郎、跌断桥、银纽丝、探亲、满江红等二十余种;传统剧目约有三百多出,富有人民性和生活色彩。扬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受过徽剧和清曲的影响,说起来和京剧、昆曲有着血缘关系。在解放前,扬剧曾受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极大摧残,反动政府在1927年到1928年间,曾下令“禁演扬剧六十年”!尽管这样,扬剧还是在石缝中发荣滋长;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蓬勃发展起来,无论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舞台艺术的组成部分虽然有主有次,但正因为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必须全面提高。从扬剧进京演出的某些节目来看,无论剧本的整理改编,表演艺术和音乐、美术的丰富创造,不但是继承了传统,而且发扬了传统,是相当好的。
扬剧团所演的传统剧目如“白蛇传”、“瞎子算命”、“鸿雁传书”、“僧尼下山”、“挑女婿”、“审土地”……在整理工作中都保持了剧种的鲜明特色。例如“白蛇传”的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诸折,在艺术处理上和其他剧种显然不同。白蛇、青蛇上金山的身段相当优美。其中青蛇借兵一场,龙王、乌凤大王等并不出场,只是通过小青一人的演唱,便把援兵借妥,显得简练生动;特别是白蛇投簪化船的情节,真是神来之笔!其他行船、下船、升阶、下阶、法海投杖以及白蛇还击的处理,都有它独特的手法,兼有昆曲、京剧之长,但又标新立异,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放许仙这场戏,各剧种的 “水漫金山”差不多都是一场好武戏,而扬剧的“水漫金山”完全以文场处理,通过许仙被锁在经楼上和小和尚开窗远眺的种种身段、表情和话白,表现出惊涛骇浪和战斗的险恶。这场戏的身段、做派是化自昆曲;但比昆曲更繁重细致,更富有表现力。几次开窗的身段非常美,而且各不雷同,甚至两人相扶上楼下楼的脚步都有极大差异,小和尚在放许之前,先叫声“佛祖爷爷,恕弟子背师之罪”望空跪拜的身段非常优美,整个戏发挥了歌唱和舞蹈的特点,而且经过精雕细刻;剧本也是经过锤炼的,例如小和尚先告罪后放许的细节安排,何等谨严,何等精细!
“断桥会”和昆曲、京剧的路子大体相同,看来好像更完整些,在细节处理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例如小青想起许仙无义,盛怒砍桥的情节,就集中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好之后,小青唱“青青杨柳条,重连断魂桥,……”重新把桥搭了起来。苦心为人建筑幸福的小青,刚中含柔,搭好了桥,也为合钵的悲剧垫好了深厚的基础。其它小节目也都各有特色。
我想专谈谈“百岁挂帅”。
一、“百岁挂帅”像其他杨家将的戏一样,是表现精忠报国的优美传统的,但是作者选取了以佘太君为首的杨家寡妇奋勇卫国的题材,这就更增强了戏剧的深度,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物都写的很好,性格突出,有气魄。演员都很称职。特别是饰穆桂英的华素琴、饰柴郡主的高秀英和饰郝凤英的任桂香诸同志,不但唱工好,而且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生活感情,生动出色。寿堂一场特别好,表现柴郡主和穆桂英在为杨宗保庆五十的寿堂上,已经听到了杨宗保殉国的噩耗,但为了不使佘太君伤心,未敢直告;当时寿堂之上,充满了吉庆欢乐的气氛,愈吉庆欢乐,就愈加重了悲剧的力量,也就加深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刻划。灵堂一场的舞台装饰、图案、色彩都很美,和剧情极为协调,只是这场戏的矛盾的安排不很恰当,这场戏的矛盾和“穆桂英挂帅”是雷同的,极力渲染杨家对朝廷的怨愤和不满,这在“穆桂英挂帅”中所描写的宋王亲奸佞远贤臣那种情况下,是合理的;但在“百岁挂帅”中,宋王仍将杨家将倚为干城,无故不满则缺乏足够的根据,在这出戏里,宋王重视功臣,亲临吊祭,看来这个皇帝对杨家并不算坏,甚至他把“打龙袍”中的那个贫汉范仲华封为王位,使之厮守君侧,安享尊荣,宋王对他和八贤王言听计从。杨家对这样的皇帝如此怨恨,甚至当他亲临吊祭的时候,佘太君托病不见,这样反而显得有点“婆婆妈妈”,无理取闹了。
这场戏的主要矛盾似乎应该放在杨文广从征和杨家“留根”的问题上,杨家将死亡殆尽,只剩下文广一条后根,从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的心理看来,在从征和留根的问题上存在矛盾,是异常合理的。通过一番斗争,终于“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正是更符合生活规律地表现了英雄气概。有的同志认为强调“留根”会损伤了杨家将忠勇的形象,是不是有点过虑呢?事实上像这样的古代人物从生活出发刻划一下她们的心理变化,不但不会是那样,反而更会加强生活色彩,突出人物性格的特征。
二、母子比武一场,如果处理得好,不见得就是赘瘤。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和“留根”的情节扣的不紧,如果扣紧了,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各自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想法,在人物的心理变化中,安排比武的情节,会平添不少色彩。这场戏不宜用武打的路子,应该武戏文唱,比枪架子,夹唱夹白,着重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的描写,就会显得更丰满,更和全剧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关于结尾的问题。
“穆桂英挂帅”和“百岁挂帅”都是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是两者也互有差异,前者是表现杨家将虽然受尽朝廷冷遇,但边疆告急,仍然奋勇卫国的英雄气概;后者则是表现国难当头,杨家将丈夫死亡殆尽,而妇女奋勇出征的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
这两出戏的主题既然存在着这样的差异,那末,“百岁挂帅”只要前面的戏安排的比较饱满,后面要出征了,满可以收得住,不一定开打,即使开打,也宜小打,不宜大打。现在的结构就很好。如果着重表现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的军事才能,和她们在战斗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方面占的篇幅多了,剧情的重点,势必转移,从结构上说,恐怕是另起炉灶的问题了。因此,我觉得就戏论戏,还是在现有基础上稍加润色为好,不必改动太大,动摇基础。表现佘太君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战斗场面不宜于再发展了,现在有些情节如佘太君释放俘虏等等,就显得“画蛇添足”。
其次,关于田汉同志建议“牺牲更大一些,就会更显出杨家一门忠烈”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值得探讨。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剧的性格和风格的问题,这个戏是根据人民的愿望,从大悲剧发展为大喜剧的结尾,这里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像,不可太落实。试想,佘太君百岁挂帅就是历史上、生活里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正因为杨家将一门忠烈,人们很希望她们大获全胜。十二寡妇最好一个也不要伤亡(其他将士伤亡当然也是可能的,艺术上不正面表现的例子也很多),伤亡一个都会改变了喜剧的性格,使观众感到遗憾。这和“梁祝”为什么要化蝶、“白蛇传”为什么要倒塔、“闹天宫”为什么要全胜回山,是一样的道理。
谈一点观感,很不成熟,供江苏省扬剧团的同志们参考而已,并借此表示欢迎和敬意。
(1959年8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