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追上去超过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7
第3版()
专栏:

追上去超过他
本报记者 平兰、素芬
天蒙蒙亮,一个年青小伙子三步并作两步,什么也不顾地直奔重庆嘉陵江边的大溪沟码头。这时,
过江的小火轮还没有开过来。小伙子十分焦急,眼看对面就是自己的工厂,满以为起个早赶回车间可以大干一番,可是滔滔江水却拦住了去路。
小伙子埋怨自己睡得过久了;其实他一夜简直没有睡着。昨晚,在全市六十万职工收听的广播大会上,他和重庆鼎鼎大名的革新能手廖世刚互相挑战,新修订了他们开展对手赛的条件,双方都表示决心要在竞赛的第一天创造优异的成绩。这是激战前的一夜,两人都在会后抓紧时间交流了经验,并进一步相互研究,使计划既先进又可靠。这两个竞赛对手年龄相近,家乡毗邻,同年同月进厂,又同是1956年入党。黑黑的脸,沉静、老练的是廖世刚。白净面孔,显出紧绷绷一副活跃的姿态的是魏高厚。廖世刚早在1954年就以一人管理八台机床而闻名。魏高厚也是大跃进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能手。他和廖世刚一样,平均每天就要实现革新建议一件以上。这两个老朋友同是铣工,一个在建设机床厂,一个在长安机器厂,隔江相望,他们原来就彼此提出条件,开展对手赛。当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公布后,为了响应提前在今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号召,两人又同时想起,竞赛指标还要提高。现在,他们最后修订的计划,都是以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今年后四个月的任务,实现革新建议三百项以上,还要帮助群众提高技术水平,实现革新建议。
在交流了经验以后,魏高厚竟把过江的时间耽误了。他只好在城里宿了一夜。这一夜他哪里睡得着呢?他又把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仔细读了一遍,想起自己原来不过是一个穿不暖、吃不饱拉黄包车的工人,解放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翻了身,提高了技术、文化,想起这些,更是兴奋得睡不着。
等着,等着,好容易小火轮过来了。魏高厚渡过江,像一匹勒不住的骏马,飞奔车间。这时,夜班工人还在紧张地战斗着。魏高厚迫不及待,马上找到了党支部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打算。支部书记立即支持他。
车间里正在调整机床,魏高厚的车床需要安装。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亲自带头帮他搬机床。陆续赶来接班的工人,听说魏高厚今天和廖世刚正式开始竞赛,也来帮忙。三十多个人,一鼓作气,把一座重达六吨的铣床像抬花轿一样地搬进车间。
魏高厚一边忙着和同志们安装机器,一边举目四望,看别的同志在生产中有无困难需要帮助。目光忽然落在车间墙脚下,一堆黑沉沉的颈圈毛胚放在那里,工段长胡法荣有些苦恼地告诉魏高厚:“这个活干起来慢极啦,三十分钟才加工一个,眼看要影响车间提前完成任务。”魏高厚不听犹可,听了后马上和工段长一样着急,便一口答应,帮助他解决这个困难。接着,他眼光又落到邻近的另一部机床上,看见这部机床上的一种夹具中间有孔,想到如能做个一尺多长的心子,把颈圈串连起来加工,不就能提高效率吗?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工段长和身边的老师傅,他们按照魏高厚的建议,加以改进后,一小时内就铣出二十个,提高了工效十倍,质量比用老办法加工的还好。
机床安好后,魏高厚第一批加工的生活是铣元车头的垫板。但是,机器才安装好,座底的水泥还没干,不能立即投入生产。眼看有劲使不上,真是有点恼火。他找来了同小组的几位师傅来研究。经过改进以后,原来需要五天半才能完成的任务,只需四个钟头就做完了。
这一天,在建设机床厂,廖世刚也提前来到车间。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发表后,几天来,他都压抑不住心头的激动。他走路好像不是在走,而是在跑;工人们形容说:“硬是像猛虎插双翅,这个人劲头大得很罗!”
廖世刚提出他在竞赛的第一天里要实现十项革新项目;可是快到下午三点钟了,他虽然也实现了五件革新建议,但其他的呢?还要现找线索。他猛然又连跑带奔地冲到车间去了。原来他已想出了改进一项零件加工的方法,把元车切丝改为铣车切丝,可以大大提高工效。他忙着找扳手,找刀子,自愿去支援他的伙伴们都笑眯眯地抢着帮他找这找那,减少他的辅助劳动时间,使他更快地实现了这项革新项目。党、团组织更是从各方面设法支持他;他提出的建议,马上组织人力帮他实现。
就这样,廖世刚这一天共提出十一项建议,就实现了十项,兑现了他的计划。
这天,廖世刚所在的青年工区早班的小伙子们围绕他你追我赶,有80%的人都超过了班产定额,质量完全合格。
第二天清晨,当廖世刚超额完成头一天生产计划、实现十项革新建议的喜讯隔河传来的时候,魏高厚新安装好的车子正在以七百五十转的高速度飞速旋转。
这一天,廖世刚又高兴地获得了魏高厚的喜讯:当天完成了四千六百九十分钟的加工任务,两天来共提革新建议二十五项,实现七项。魏高厚所在的小组提前三天半完成8月份生产计划。
同一天,廖世刚又超额一千件,完成了当天生产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