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这不过是开始——宋杖子公社治山治河变穷山沟成米粮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7
第4版()
专栏:

这不过是开始
——宋杖子公社治山治河变穷山沟成米粮川
中共辽宁凌源县委员会
辽宁凌源县宋杖子公社以雄厚的人力物力治山治河,变荒山为树林,改河套为农田。人民公社成为山区人民的巨大力量和幸福的化身。
宋杖子公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公社。合作化后,几年来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粮食产量直线上升。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粮食产量达到二千三百一十万斤,全社出卖余粮七百十五万斤,较1957年多卖一百三十五万斤。不但提高了社员生活,还大大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在去年大跃进中,人民公社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出现了。宋杖子公社也由四个农业社五千零六十九户合并而成,人多力量大,物资和技术力量更雄厚了。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的面貌,从1958年冬到1959年春掀起了轰轰烈烈治山治河、大兴农田水利高潮。在党委书记亲自带领之下,广大社员都投入了战斗。全公社组成一千七百多人的水利战斗兵团,经过一冬一春苦战,截河引渠工程四条,长达一万二千米;小型水库十三座,蓄水六十万立方米;打深井十五眼,普通井八眼。这就使全公社三千二百九十亩耕地实现了园田化,八千六百五十八亩地实现了水利化。这些工程超过了解放以来兴修水利的总和。同时增添了水利机械设备,购买柴油机七台、驼锅机八台。在去冬今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机械设备,灌地一万亩,保证了春播种子出全苗。
公社又充分发挥人多力大的优越性,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深翻地运动。党委在合理安排了全面工作后,1958年秋天调动四千多名深翻地大军,深翻土地四万余亩,占耕地面积40%强;公社购进三台拖拉机,深翻地达三千六百五十亩。
大兴农林水利,大搞深翻地,给今年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望着在深翻土地上长着的秸粗穗大的高粱和沉甸甸的谷穗,赞美着人民公社的力量,向往着更加幸福生活的明天。
高山披绿纱 家乡巧打扮
旱海成绿海,秃山披绿纱,这是解放十年来,特别是公社化后,在封山育林上最巨大的变化。
这里原来是沟多无水、山多无树的贫困山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这里农民组织起来,开始植树造林,治山治河。但大规模的治山治河、植树造林,是从公社化后开始的。在去年大跃进的日子里,公社党委为了全面地治山治河,植树造林,制定了二年绿化的宏伟计划。公社党委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扩大建立了五个林业队,六十个护林组,二十一个苗圃,从事育苗造林的专业人员达到二百二十多人。党委又采取造林专业组织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见缝插针,大运动套小运动的办法:抓紧春、秋和雨季,全公社党团员、干部带动广大群众,迎风雪,冒严寒,风餐露宿,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以千军万马之势,高举红旗,猛击战鼓,向荒山干河大举进攻。白天山上红旗招展,夜晚遍地灯火通明,社员干劲冲天,景象十分动人。宋杖子公社在互助合作运动时植树一千八百万棵、面积三万亩基础上,植树三千万棵、造林面积达五万四千亩,治花果山六座,挖鱼鳞坑一百五十万个。使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花果之乡。
山河绿化起来后,控制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调和了气候,并提供大批饲草、绿肥、烧柴,直接支援了畜牧和农业生产。使往日秃山多、林树少的贫困山区,变成了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荣富饶的地方。
柳荫深处牛羊多
宋杖子人民公社的畜牧业经过去年一年的苦心经营,得到了迅速发展。牛由1957年的二千五百零一头发展到二千九百零一头,骡马由二百二十五匹发展到三百七十七匹,羊由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三只发展到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三只,猪由六千五百六十一头发展到八千零七十五头,驴达到二千四百三十七头,总计比解放前增加了将近两倍。这些大小牲畜的激骤增长,不仅消灭了有史以来的人力担挑的笨重劳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并使公社增加了收入。而且每年积攒了近五亿斤粪肥,给农业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们一到宋杖子公社,老远就会看到一群群牛羊在山上奔跑,放牧员手握着粗杆大鞭,不时地抽赶羊群,震荡着围山反响。这时,在山下劳动的社员对我说:“真是公社化了人多力量大,成立畜牧专业队才一年多,就发展了这么多的牲口。再过几年,说不定每人每天要喝上牛奶,吃上羊肉呢。”的确,回忆起当年那种“缺车无驴少耕畜,干活肩挑人拉犁”的情景,面对着这大群大群牲畜,怎能不使人兴奋呢?
畜牧业之所以繁殖这样迅速,膘满肉肥,牛羊满山,骡马成群,主要是发挥了人民公社的组织扩大、范围宽广,既便于合理使用劳动力,又宜于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分业的巨大优越性。
公社党委为在短期内使畜牧业达到高速度发展的目的,除书记挂帅外,分别成立了种畜繁殖、改良配种、防疫等专业组织,用细致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了陈旧的分散的经营方法,用人工交配代替了自然繁殖,因而牲畜数量增加很快。公社发展生猪的繁殖场共有七个,种猪一百十九口,在专业饲养员的喂养下,每头母猪每年繁殖八头,最多的达十四头,成活率达90%以上。公社把这些仔猪根据情况分别划给小队和社员去饲养。现在是社有种猪场,队有育肥场,家家户户把仔猪养。公社又建立了畜牧防疫治疗站,在二十三名防疫治疗技术员的指导下,全社一万多头牲畜普遍注射预防,一年来没有损失一头大牲畜。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就连那些怀疑公社是否能办好的人们现在也不得不称赞说:“上有防疫站,下有畜牧员,注射加点眼,健壮达四全,唯有公社化,单干真难办。”人们纷纷议论“若没有人民公社,别说养大群马、长绒羊,就连看看也是妄想。”此外,为了解决饲料问题,除公社集体种植苜蓿草、草木樨二百五十亩外,还组织各小队青贮饲草,这就可以使各种牲畜按不同季节吃到适合口味的鲜干草,长得膘肥肉满,并给今后大量发展畜牧业开拓了广阔道路。
人民生活大改观
宋杖子人民公社由于几年来农业生产直线上升,林业、畜牧业大发展,广大社员生活显著提高了。特别是从高级社发展到人民公社以后,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更加显著。
1956年全社总收入四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九元,1957年收入四十九万一千六百三十五元,1958年收入七十万零四百零七元,今年预计收入七十四万六千三百九十三元。从社员实际收入上看,1956年每人平均收入四十三元四角三分,1958年收入六十七元六角三分,今年预计收入七十元六角四分。在1956年,宋杖子生产大队(原红五月社)一千二百三十四户中,有六百户缺吃粮。1957年基本上消灭了缺粮户。到1958年公社化后,全社社员都分到了全家足够的口粮,并有八百九十户分到了钱。这就是说,他们不仅没有缺粮户,而且有大批余粮户了。
社员生活上升了,购买力也大大提高了。现在全公社范围内,有一个供销社、五个商店、四个分销店。在互助合作运动初期的1950年,这里一天销售额三百五十元,到1958年是九百元,现在一天销售额就有二千三百元了。从销售商品看,在1957年上半年共销售胶鞋二百七十四双、暖水瓶二十七个、纸烟三千一百五十七条,到今年上半年胶鞋销售达一千四百三十六双、暖水瓶四百三十四个、纸烟八千八百十六条了。从穿着上看,那些年青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真是穿得整整齐齐了。
标志着社员生活最大变化的是在文化生活方面。现在这里有三十五所小学,三处中学,教师上百名,小学生三千五百六十名,中学生二百三十五人。这怎能与解放前或解放初期中小学的情况相比拟呢;另外,现在队队都有夜校、文工团、俱乐部,有卫生所、托儿所、食堂、妇产院。公社还安上了电灯,办起广播站,安装喇叭五百多个。在这偏僻小山沟里,每当晚饭后,几千年饱受压迫的劳动农民,坐在明亮的电灯底下,听到从北京传出的悠扬的歌声,怎不令人兴奋呢?
解放十年来,特别是公社化后的一年,这里的农民生活变化是巨大的,但这些变化仅仅是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的开始。这里广大社员们,正以冲天的干劲,大战9月份,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向美好未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