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我怎样在语文课中进行语言教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7
第7版()
专栏:

我怎样在语文课中进行语言教学
北京师大附中 时雁行
不少语文老师为学生语言的不够准确、鲜明、生动而感到苦恼。我也曾经这样苦恼过。后来在工作当中进行了一些摸索,现在愿意把一些不成熟的作法和肤浅的体会提出来和同志们共同商榷。
不能忽视语言教学
我曾有一段时间忽视语言教学:讲文学作品好从理论上分析人物性格,实际是把活生生的人物讲成干瘪的几条筋;讲政论文章好大量补充实例,实际是用事例掩盖了原作的逻辑说服力。而对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材料——语言,却一掠而过。这样当然不能从课文教学当中提高同学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生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别人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要想通过语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必须以帮助他们透彻地理解作品的语言为基础。因而比较重视了语言教学。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我认为在中学的高年级中,进行语言教学应该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就是既要通过词义解释、句式分析来帮助同学们掌握作品的内容;又要扣住作品的内容来解释词义、分析句式。要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不应把词语教学游离于讲解或分析课文之外,更不应把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割裂开来。
进行语言教学还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作品的关键词句来着重分析,而不应平均使用力量,模糊重点。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想举准备和讲授“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的自然段第四段的情况为例。
在钻研教材时,我联系反右斗争的情况深入体会社论的精神实质。社论使我进一步认清了右派分子的丑恶本质,激起了对敌人的憎恨。具体到钻研这一段,我逐步掌握了它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民盟右派向党进攻的严重罪行,从而进一步粉碎当时的“文汇报”编辑部假检讨的欺骗。而辩证的论述层次,尤其是“呼风唤雨,推涛作浪……就是所谓资产阶级右派人物”这个长句,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敌人的反动本质,具有强烈感染力。
我又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对我的学生来说,本段的内容虽不难理解,但论述层次却不易掌握;词语虽不太难懂,但语言的气势感情和战斗力量却难于体会。因而决定在帮助学生掌握本段论述层次基础上,着重分析上述长句,以帮助同学认识右派分子的丑恶,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慢慢引出语言的力量
这一段是在全课的第二课时讲授的。在第一课时曾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朗读了课文,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这一段时,我先用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它,分三个层次揭发了右派分子的丑恶本质:先揭出民盟、农工两个党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路线地向党进攻的罪行;然后说明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到底只有较少人数,同时进一步揭露右派罪行;然后说明右翼骨干人数虽少,作恶却相当大,不可忽视。三个层次之间体现着辩证的关联,准确地揭露了敌人的实质。
接着我又进一步提问:本段那些语言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罪行?同学们很明确地回答出:“呼风唤雨,推涛作浪……就是资产阶级右派人物”这个长句。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且指出:这个长句虽然在于说明像“这样”的右派分子只有较少人数,它的主语部分的名词性短语却非常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敌人。然后简单地扣住右派向党进攻的情况解释分析这一段话:
“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揭露右派分子惟恐天下不乱,兴妖作怪的丑态;“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揭露鬼鬼祟祟的阴谋伎俩;“上下串连,八方呼应”揭露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党猖狂进攻;“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揭露图谋推翻党的领导,使资产阶级复辟的狂妄野心。接着指出,这些语言递进深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敌人的丑恶本质和严重罪行。
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以后,我又进一步提问:社论在这一段话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并且为学生背了一下原文,在背诵时有意强调对偶和排列短语的语言气势,以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社论在这一长句的主语部分,使用了很多短语;“呼风唤雨”和“推涛作浪”,“或策划于密室”和“或点火于基层”……都是对偶句;而且一对对的对偶句又构成了排列句式;这对偶排列的短语就构成了非常急促有力的语势。
接着我又提问学生这种语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经过启发,同学们也作了一些分析,我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了如下的分析:这种语势急促有力的语言,既揭露了敌人向党进攻的猖狂凶恶,又体现着人民对右派分子的正义的愤怒和无情的鞭挞;它像一颗颗连发炮弹,弹弹击中敌人要害,使敌人原形毕露,无处躲藏;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唤起我们对敌人的憎恨,燃烧起我们对敌斗争的怒火。指出这是完美艺术性和高度政治性相结合的典范。这样,又扣住内容帮助同学理解了这段话的形式特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
为了帮助同学们很好地体会这段话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理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我又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在又读了“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或策划于密室”以后,我把“或点火于基层”改读为“有时到基层单位去煽风点火”,让学生考虑改的怎样。回答都是否定的。我进一步指出:这样改后虽然意思还是一样,但因破坏了对偶排列的短语句式,力量就不知削弱了多少;由此可以体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要写好文章固然先要有正确的立场和思想感情,但语言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从语言出发分析作品,我觉得既帮助同学们理解了对偶排列句式的作用和这一段话的巨大力量,提高了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了右派分子的罪行,进行了阶级教育。后来同学们反映:觉得这段话很有力量,看到右派分子的确可恨,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讲授小说、诗歌等类作品时,我也力求在讲解分析透彻原作语言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和生活图景,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处境心情。
防止机械搬用别人
语句或堆砌词藻
在注意语言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防止学生发生机械搬用别人语句或堆砌词藻的偏向。在分析完前面所谈的“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的长句以后,我向学生指出: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既因为社论作者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更因为作者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对敌人罪行的深刻观察分析;我们必须全面地向社论作者进行学习。语言是和内容密切联系着的,用得恰当就好,用得不恰当就不好。离开特定的语言条件,很难抽象地说语言的好坏,因而千万不要追求词藻,玩弄技巧。以端正他们对语言的认识。
语言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像语音、字词教学以及系统地讲授语法修辞知识都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篇短文中就不谈这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