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打锣鼓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8
第8版()
专栏:

打锣鼓草
汪轶千
每年农历五、六月间,农村中正当玉米茁壮地成长起来的时候,在陕西南部略阳地区一带的山岭上,到处锣鼓喧天,歌声嘹亮。这时候略阳地区的农民正在锄玉米的二道草,但是他们在玉米地里锄草的方法却与别的地区不一样。他们采用一种边歌边锄的形式来指导、鼓动锄草,这里的农民称之为“打锣鼓草”。
略阳地区以“打锣鼓草”的形式来锄玉米二道草,据说传来已久,在明朝时代已有这种形式出现;至清朝后期,“打锣鼓草”较为盛行。在解放前,这种独特的优美的农民劳动方式被渐渐的淹没下去,直至解放后,“打锣鼓草”才在略阳地区逐渐恢复,并且规模愈来愈大。自从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集体耕作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这种民间的传统的劳动形式“打锣鼓草”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在“打锣鼓草”时,农民们往往摆开阵势,排成一字长蛇阵,两端各有“帅官”掌握前进后退,在“帅官”边上还有一人担任“二把手”,辅助“帅官”掌帅;另外有农民二人边唱边打锣鼓。由于人多,队伍排得长长的,“帅官”很难了解全面来指挥锄草队伍前进后退,往左移右,这时“帅官”主要听打锣鼓的农民所唱的内容来了解阵势,以决定下一步锄草前进的方向。所以打锣鼓的二人实际上起着总司令的作用,通过唱词来指挥三军。
“打锣鼓草”时所唱的内容,有些是事先编就的,也有一些则是根据当时锄草的具体情况,临时随机应变地编出的。属于前一种即事先编就的内容,有叙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有歌颂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建设成就的;有推广当地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也有讲述这一地区耕作方式与农业特点的。属于后一种即临时编就唱出的,有指挥锄草进行的;有激励生产热情的;有表扬锄草中的优秀人物的;也有批评锄草中的落后现象的。所以,通过这些唱词的配合,使农民在锄草中既有了适当的文娱形式来配合调剂紧张的生产活动,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些唱词来推动生产,鼓动每一个农民在劳动时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烈日下,当农民由于整日劳动而感觉疲劳时,“打锣鼓草”的农民就紧打锣鼓,加快唱词,形成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使一些农民精神大为振作,疲劳感觉一扫而光,顺利地提前完成每一地块的锄草任务。
由于“打锣鼓草”这种民间的传统的锄草形式能起刺激生产、促进生产的作用,所以在解放后,当地党政部门对这种锄草方式极其重视,除大力鼓励采用这种方式来锄 草与进行大面积“作战”外,还不断的组织力量来为“打锣鼓草”增加新内容,配以新的唱词,使得这种形式能更好的、更直接的来为生产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