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山上运河一老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9
第8版()
专栏:

山上运河一老汉
顾雷
“山上运河”,究竟在甘肃人民的心底,扎了多深的根?究竟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力量?究竟在人民的生活中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切啊,宋虎山全都答得出来。这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抚着银白的胡须,笑容满面地对别人说:“我下定决心留在这里,一直到把河开完,我和大伙一起把河开好,它给我养老!”
有人问他:
“宋爷,你怎么也来了?”
“来了!我是为了会宁不再有十年九旱、三年两灾来的,是为了一年苦战、万年幸福来的,是为了不再有民国十八年来的,懂么!孩子,你们经见的少啊!”
于是,这位六十一岁的老人,开始叙说自己的一生,给年青人展示了一条由苦难走向幸福的路。
“民国十八年,我过过,你们不知道,那不是人过的日子,想起来怕人哪!”
那年的旱灾,在甘肃人民的心里,留下了多么可怕的记忆!1928年,整年没有下一滴雨。1929年上半年,晴空中还是没有一丝云彩。地面上,一颗粮食没有留下,草都全部枯死了。“荒年怕头不怕尾”,1929年春天,大饥饿的狂风刮起了,席卷整个甘肃。会宁,这十年九旱的地方成了干旱地区的大火坑,是灾难的深渊啊!人们在死亡的面前煎熬着。这时,宋虎山三十一岁,身上纵有千百斤气力,也是挣不到一碗饭吃啊!
人们先吃树皮、草根……。拿出牲口用的皮笼头、皮套子、打场用的皮连枷,来不及煮,放在火上烧一烧吃掉!吃荞麦皮、豆衣子、糠,脸都肿了!许多人家,不得不骨肉分离,各自逃生去了。宋虎山全家六口人跑散了,他孤身一人去躲避死亡。
他跑到秦安、通渭、定西,到处没有好年景,到处是一片死亡。路上,他不敢抬眼张望。路的两旁躺着饿死了的人,没有人去埋葬。有一些即将死去的人,躺在路边呻吟,耳朵、鼻子、眼睛、嘴里落满了苍蝇,爬满了蛆。在路上走着的人,瘦骨嶙嶙,眼睛都陷了下去,一边走一边晃,倒下去就爬不起来。
当乡里升起五星红旗的那年,宋虎山已经五十一岁了。
地主被打倒了,人民伸直了腰。党、政府,关怀大家的生活,领导大家努力提高生产,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县动员修关山川,开渠道引水,他跑去报了名。他在这个工程上干了两年。他回忆着那时候的情形对别人说:
“别看年纪大,不知什么叫累呀。都是红胶土,挖不下来,我想了个法,十二个人站成一排,镢头同起同落,这样震动面大,挖下的有炕那么大,我管这叫‘集体猛攻法’,为这个还受过奖呢!”
在关山川的两年劳动过程里,宋虎山没有旷过工。工程完工了,他受了三次奖,成了修水利的模范。
1958年4月的一天,宋虎山正在拾粪。一个小伙子跑来乐哈哈地对他说:
“宋爷,听说没有,咱省动员大家把洮河引到董志呢!”
“怕不是真的吧?隔着大山、大河、大沟,怎么引法!你尽说些瞎话,好好拾粪去吧!”宋虎山怀疑地说。
“是真的,说是还可以把咱县上的地都灌上水呢!”
许多人都报名去引洮河。宋虎山的心里亮堂了。逢人便说:“这是大喜事,都去吧!”他跑到社里找主任去了。
“主任,是大喜事啊,有水就有好日子,让我去引洮河吧!”
“不行,宋爷,工地上不要年纪大的。”主任说。
宋虎山回到家里,心还不死。天还没有亮,他跑到乡上,找到乡长,开口第一句就说:
“我要去洮河。”
“怕你干不了那个活。”
“乡长,话先说下了,你叫去我也去,不叫去我也去,去定了。说我老了,为什么叫我在关山川干了二年?我也挣下过功劳,现在不要我了!”
最后,乡长和乡总支书记商量了一下,答应了宋虎山的请求,并且从乡上支了三块钱给他作路费。宋虎山回到家,炒了三十斤油麦面,背着上路了。乡总支书记给宋虎山送行。
“宋爷,带着洮河回来啊!”
“保险啦,一定给咱县引来甜水。”
宋虎山到了引洮工地,感动的流泪了。几万人在工地上,到处是一片歌声和笑声。听说,全引洮工地已上到十几万人,报名人还多着呢!宋虎山觉得周身都是力气,似乎已回到壮年了。
他来到会宁工区三大队磨石沟工地。全工段都是石工活,打锤,扶钎子。宋虎山抄起一把锤就干上了。他又扶钎子又打锤,什么活都干。在一堆年青人中间,在红红的山岗上,宋虎山银色的胡须在风中飘着,高大的身影随着大锤的起落一起一伏,锤击的响声和着他的叫声。
后来,党总支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到厨房里去办伙食。当时,厨房里都是年青小伙子,没有做过饭,做出来的饭不是生的,就是硬的。宋虎山一到厨房,就和大家一块研究,提出要保证让大家吃好、喝好、花钱少。他发动大家想办法,也要和工地一样创造新工具。有些人不安心,觉得烧火做饭不光彩,人家在山上炸石头,开河,自己坐在伙房里干这个事,挨了累不落好。宋虎山给他们说:“万不能小看这事,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饭,开不了河,刀把子在咱们手里呢!”
自从宋虎山到了厨房,样子变了。厨房里出现了六净:案板净、地下净、饭场净、炊事员手、脸、衣服净;出现了八好:面条擀的好,开水烧的好,馍馍蒸的好,米饭做的好,工作态度好,卫生搞的好,菜的味道好,和当地社员联系好。他又带头创造灶具,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做菜饭的效率,一周内不吃重样饭。他们做到了。厨房门前,贴满了表扬他们的大字报。
宋虎山的经历体现着甘肃人民的过去和现在;从他的身上,岂不是可以看到甘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