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回娘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10
第6版()
专栏:

回娘家
本报记者 张安南
往常,媳妇们回娘家,总是急急忙忙地先跑到自己家中,和母亲、父亲一家人团聚一番;现在,情况可不同了。
这一天,王玉爱从她的婆家——赵镇人民公社北屯生产队,回到她的娘家——烽火人民公社烽火生产队,连家门也顾不得进,就往王保京的试验田里跑。
王玉爱的婆家离娘家很近,是陕西乾县相离不远的两个村庄。这位姑娘是前年嫁到北屯村的。去年,她和队里的妇女在一块旱地上种的玉米试验田,亩产达到一千五百斤,这已经不算低了;可是她并不心满意足,今年还要寻办法再增产。她想把每亩的玉米株数由去年的三千株增加到三千五百株。可是去年种的并不过密,阳光还不太足;今年再增加株数,通风透光可就有问题了。“噢,有办法!”她猛然想起王保京,他不是早就在研究通风透光问题吗?她决定赶回娘家去看看。
王保京,烽火人民公社的社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由他具体领导的烽火生产队,早在几年以前就开始做玉米、小麦、棉花的各种丰产试验了。
王玉爱跑到王保京的试验田畔,展眼望去,嘿!过去自己熟悉的这片地,现在简直认不得了。在一百四十亩地里,插着几十块大大小小的木牌,上面用红字写着:棉花捎种玉米试验;玉米深翻、施肥、灌溉、播种期、播种方法、密植、品种对比试验;还有各种各样的耕地地形设计试验,什么园坡式啦、阳坡式啦、凸形式啦等等,五花八门,看得她眼花缭乱。在这些试验中,使她最中意的还是那个“文武行”的播种法。这个办法,就是把原来均匀的行距改为两行靠紧,两行大隔开。她恍然大悟:这不就增加了阳光的照晒吗?她马上从衣袋里掏出尺子量,又赶紧记在本子上。
王玉爱嫁到北屯村,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这几年来,烽火生产队的姑娘们,跟王保京搞丰产试验,闹得热气腾腾,什么“四女玉米试验田”、“四女棉花试验田”,名堂多得很,名声也大得很。方圆几十里的青年小伙子实在羡慕。他们常常跑到烽火生产队,站在姑娘们的试验田边,长久地站着看个不够。有的伸出大姆指直晃;有的竟暗自打下了主意:要是能娶烽火队的姑娘做媳妇,连人带技术一伙都娶过来了,该多美!
北屯生产队的青年小伙子史凤义,听说队里要派人到烽火生产队参观,便恳求队长让他去。参观时,他看见姑娘们扳住扬花的玉米头往纸兜兜里摇晃。他一个箭步跑上前去问:“这是搞啥?”“准备给玉米人工授粉。”“啥用?”那个姑娘详细告诉他授粉的道理。回家的路上,他想:“姑娘能弄,咱也能弄。”一到家,他找了一张旧报纸,折成纸兜兜,到玉米地里照样去作。从那次起,他对新技术学得更勤快了,一有空,就到烽火生产队去看。如果遇见那位姑娘,他总是抓住时机,一一领教;慢慢地他就知道那个姑娘叫王玉爱。从她那里学到了选育玉米良种的新技术,也从她那里获得了爱情。
近三年,像这样和烽火生产队的姑娘成亲的,在史凤义的家乡北屯生产队就有八对。
北屯生产队的妇女都认为烽火队的姑娘们思想进步,有新技术。因此,她们中有六个被大家选成妇女队长,二人担任了技术员。一次党支部召开会议,讨论玉米增产问题。党支部书记高光锐说:“如果能把王保京的玉米丰产经验取回来,咱们增产玉米就有把握了。”在场的烽火队的姑娘们马上说:“这好办,我们走娘家取‘经’去。”
提起回娘家“取经”,烽火生产队里的人也曾有过议论。姑娘们一个个出嫁,队里人手少了,有的人就嚷嚷说:再不要培养姑娘啦!人嫁走了,技术也带走了。当时,王保京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账,要看怎样算哩!咱一亩地要打千斤粮才是一个队,少的很;要是别的生产队都打这么多,全国就能增产多少粮食?”这一下可把大家算清醒了。从那以后,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新技术和好经验统统教给来“取经”的姑娘们。
烽火生产队的科学技术种子,随着姑娘们的嫁出,已经播种到很多地方了。在北屯生产队的土壤上长着的一五○六玉米新品种,就是王保京培育出来的;采用的“文武行”播种方法,也是王保京设计出来的;用药粉防治玉米钻心虫……还是从王保京那里学来的。这些新技术,已经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前年,北屯的一亩棉花丰产试验田,产量高出队里平均产量一倍;去年,一亩玉米打了一千五百斤;今年,各种丰产试验田……一块块都出现了。
有一次,县上开先进生产者会议。上台介绍经验的有三位是烽火生产队嫁出的姑娘。王保京高兴的把袖子一挽,给县委书记孙明才说:“你看,这都是咱们烽火生产队嫁出去的姑娘。”孙书记说:“对,就这么搞,一定要给别的公社、别的生产队培养人才,叫你们烽火生产队桃李满天下!”
现在,烽火生产队办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专门给外队外社培养人才。第一批学员经过一年学习将要毕业,第二批学员将要从全县各地来到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