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幸福的根子——吊滩人民公社一年来生产成就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14
第6版()
专栏:

幸福的根子
——吊滩人民公社一年来生产成就的调查
本报记者 孙民 王体强
甘肃省和政县吊滩人民公社,一年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今年1月至7月,全社生产总产值达二百零二万元,比大跃进的1958年的全年产值增加了80%。这个公社生产跃进的事实,有力的证明:纵然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生产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公社也可以迅速改变这些落后的面貌。
吊滩公社是由十二个高级农业社合并建成的。全社两千三百三十户,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九人,汉族、回族、东乡族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全社拥有四万二千多亩土地和大片的山林,地处高寒,平均海拔一千九百八十公尺,全年无霜期只有九十五天至一百三十天。南部多雨,北部干旱,每年出现涝、旱、雹灾。解放前,反动统治阶级经常挑起民族仇杀,当地素有“十年一小乱,三十年一大乱”的谚语。天灾人祸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7年亩产二百五十七斤,比1949年增加了45%;大跃进的1958年,亩产量激增到三百零七斤。人民生活普遍上升;但到公社化前夕,仍有8%的人口多劳力少的户入不敷出,靠政府救济生活。
公社建立刚刚一年,各方面就大大改观,工、农(包括林、牧、副各业)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夏季收割的三万三千多亩小麦、蚕豆、青稞,平均亩产五百五十九斤,比去年增加82%,总产增加95%。秋田最低估计比去年能增加80%。全社除完成比去年增加了两倍的购粮任务和留足籽种、口粮外,每人还有储备粮四百多斤。今年前七个月的工业产值,等于去年全年产值的127%;副业等于去年全年的130%。7月底的统计,大牲畜比历史上最高的公社化前夕还增加了11%;家畜家禽增加了将近四倍。现在平均每户有大牲畜二点三头,有鸡鸭二十三只,每户汉民有猪三点二口,每户回民、东乡民有三只半羊。按照已经讨论通过的夏收预分方案,除伙食供给部分外,全社六千零十四名劳动力,平均每人可领到一百十六元工资。预计年底决算时,每人还能领到工资一百七十四元。现在家家在信用社都有存款,全社存款数等于1958年年底的230%。供销社今年前七个月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仅布匹就多销了七万五千多尺,平均每人多买了五尺五寸多布。
在短短的一年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变化?
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民族团结在这里是发展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解放前,一旦发生民族暴乱,生产全部停顿,原有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团结、各族平等的政策下,各族人民开始建立了互助生产的友谊,没有发生过重大纠纷。但是,由于高级社范围狭窄,力量小,限制着各族人民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协作发展生产。桦柳沟东乡族农业社,生产技术落后,不会条播,不惯锄草,人称“草包庄稼”,1958年的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大山庄和科拓两个回民农业社,大部是旱地,1958年兴修水利中,设计了一条傍山大渠,计划可浇地六千亩。但因为渠道上游要占用吊滩、中心两个汉民农业社的良田,这两个社不同意,结果没能修成,只好改修了一条小渠,浇地两千多亩。另外,在合理使用山林、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些都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公社化后,十二个农业社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矛盾迎刃而解。今年2月,吊滩和中心两个汉民生产队,出动四百名劳动力,在自己的耕地上主动挖成了上段渠道,大山庄、科拓回民队完成了渠道下段,车巴队又延长了渠道五华里。一条三个民族共同开凿的三十五里长的大渠出现了,共浇地八千多亩。科拓队的水地蚕豆,亩产量平均比去年提高一倍半。春播开始,吊滩队派出四十三名汉族老农,支援桦柳沟队东乡族农民摇耧条播,不但把全部作物改撒播为条播,还在劳动过程中帮助东乡族培养了二十三个摇耧能手。全社汉族社员,今年共帮助回族、东乡族培养各种技术能手三百四十多名。各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产生了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这种关系为顺利地发展生产提供了条件。
统一规划 合理利用耕地
吊滩公社南北狭长七十多里,气候、雨量、土壤都有很大的差别。往往同一种作物,同样的技术措施,产量却相差几倍。如南部吊滩队的糜谷,亩产只有五六十斤,北部李家坪一带却产二百多斤;但李家坪的蚕豆产量,却又只有吊滩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如此,高级社时期为了满足社员食粮多样性的习惯,还不得不种一些低产的庄稼。
公社建立后,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进行了土壤普查,摸清了底子。南部吊滩、中心等八个生产队是含腐植质多的大黑土,雨水多,地性凉,宜植小麦、蚕豆、青稞,不宜种糜谷;北部李家坪等三个生产队,多是白麻土,含水分、腐植质少,宜种小麦、青稞、洋芋,不宜种蚕豆。公社根据这一自然条件,经过征求农民意见,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因地种植的计划。在讨论中,老农又补充了因地制宜选择良种的意见,决定在南部高寒阴湿地区,种植生长期短、耐涝、身矮、穗大、秆粗、不倒伏的吊旦麦;北部干旱区,推广耐旱的红麦。为了照顾当地农民食粮多样性的习惯,公社采纳社员意见,通过各生产队协商,签订了粮食互换合同。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中南部的生产队拿蚕豆换北部的糜谷,使全社社员都能喝上小米稀饭,吃上蚕豆酱。作物合理种植以后,北部的糜谷估产平均四百零二斤,比去年全社的糜谷平均产量提高一倍半;中南部的蚕豆比去年增产87%,亩产六百二十斤。
另外,这个公社的草山都分布在南部吊滩生产队一带;中部、北部各队没有草山,草料缺乏。高级农业社时期,草山不能公共使用,南部地区草料用不完,任凭山草自长自枯;中部和北部地区却不得不拿出两千四百多亩土地给牲畜、猪、羊种植草料。公社化后,制订了统一使用草山的合理规划,今年就节省出了二千四百八十四亩饲料地,改种小麦、蚕豆等作物,增产粮食一百五十多万斤。
安排劳力 发展多种经济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从劳力和资金上提供了全面发展各种经济的物质基础。过去,这一带地区只搞农业和一些零星的山货加工,社员私人饲养一些家畜家禽,生产范围很狭窄。公社化以后,党委根据使用劳力和资金的多少、技术的难易、国家的需要等四条标准,制定了全面发展工业、牧业、副业、运输业的计划,并且划分了各级经营范围,投入25%的劳力和八万多元资金,发展各项生产。现在有社办厂四个、队办厂(场)六十九个,八十八辆搞副业的车子。今年前七个月的工业产值共七万八千多元,比去年全年的产值还增加了27%。这些事业的发展,大大支援了农业生产,满足了国家对某些物资的需要。社办农具厂今年已生产各种先进农具八千多件(包括部分车辆)。队办建筑材料厂,除供应本社修建了九百二十六间瓦房外(等于全社原有房舍的13%),还供应市场巨量的砖瓦石灰。八个缝纫组,只用二十二个妇女劳动力,半年就缝制衣服三千三百多件,大大减轻了妇女的家务劳动。
吊滩公社由于地处高寒,无霜期短,自然灾害又多,因此必须高速度的快种抢收。但高级社时期,每个社人力畜力不足,春播一般要二十天,夏收拖长到一个月以上。去年有70%到80%的小麦因割、拉、运的时间拖长而生芽。公社党委接受历年的教训,按等价交换原则,组织全社协作,并且订了协作合同。各包产小队和生产队,按照生产季节需要制定劳动调配计划,然后在上一级召开的协作会议上,签订协作合同。公社、生产队按照合同组织有秩序的协作。吊滩公社的协作面广,种类多,组织严密而又灵活。协作范围包括各业协作、各队协作、物资协作、联合作战等。平时,农业生产只占用总劳力的65%,但农忙季节,其他各业立即停车让路。8月8日,吊滩生产队接到大浪队要求支援的电话,两小时内,生产队长李森就率领着一百名强劳力和四十五对牲畜出发了。由于协作比去年更广泛更有秩序地进行,今年各队十二天就完成了夏种任务,夏收只有十天就抢收完了。收割后的夏田,已普遍伏耕两遍。
协作发掘了巨大的劳动潜力,今年上半年,全社劳动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三万三千多亩夏田普遍达到四锄三耙,三千六百亩丰产田五锄四耙。而去年只一锄二耙。全社四万二千多亩夏、秋田,一类田占83%,三类田只占0.6%。另外还开荒增种了七千二百多亩,只此一项就可增产粮食近四百万斤。
加强教育 勤俭持家
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开拓了农村全面繁荣的道路。但完成一切生产任务的是人,因此公社党委自始至终注意作人的工作。这项工作从生活和政治思想教育两方面着手,同时交错进行。
公社化后,农村贫困的面貌已经基本改变。六个人吃饭只有一个劳力的康增禄,解放后年年靠政府救济,1957年还超支农业社二十八元四角。公社化的头一年,除全家吃饭外,还领到了一百三十七元工资,今年上半年已买了十一丈多布,一条红毛毯,在信用社里还有存款。半月以后,他又能领到上半年工资一百九十四元。社员的居住条件也有显著改善。过去这里由于历史上民族之间多仇杀事件,一旦发生争斗,房屋财产就毁于兵火,因而居住条件很差。全公社二千三百多户社员,过去只有地主和寺院的五十多间瓦房,其余七千多间都是低矮的草房。公社化后,民族团结亲如手足,劳力、资金充足,上半年就新建镶有玻璃窗户的新式瓦房九百二十六间,占原有房舍的八分之一。计划在三年内将全部旧式草房改为新式瓦房。由于生活迅速上升,今年开春,许多食堂发生了浪费现象,比赛谁家吃的面白,吃的肉多、油多。新集生产队第四食堂,一百六十人吃饭,一个月就吃了十三只羊、五头残牛。
公社及时地加强了勤俭持家的教育。组织了勤俭持家展览会,奖励了勤俭持家和节约储蓄模范,并组织经过1929年大灾荒的老社员向青年人讲述当时的情景,进行节约教育。此后各食堂都实行了饭票制,十天一结算。半年来,全公社共节约粮食二百五十多万斤,有三个生产队至今还吃着去年的余粮。
吊滩人民公社的各项生产事业正在一日千里地不断高涨中。继夏田空前大丰收以后,秋田丰收又已在望,据老农的估产,最少能比去年增加80%。目前,全社劳力分成了三路大军,一路人马进行秋田加工和翻耕冬播地;另外有一千五百人进山大搞副业生产,计划今冬收入六万元,平均每户二十六元;还有三百人正在采伐木料,烧砖瓦,计划今秋明春再建设一千间新房子,提前在1961年建设成新农村。
现在,不管是回民、汉民和东乡族人民,都把人民公社称为幸福的根子。人们在生产之余,不仅喜欢畅谈今年的成就,更充满信心地讨论明年的跃进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