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绮丽缤纷话丝绸——记浙江丝绸工业的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18
第9版()
专栏:

绮丽缤纷话丝绸
——记浙江丝绸工业的今昔
本报记者 李新民 苏烈山
你是不是喜欢天空里绚烂多彩的云霞,你是不是喜欢鲜艳芬芳的百花?
当你走进浙江省的任何一家织绸厂,面对着绸机上的光彩夺目、精美绝纶的绸缎,你立刻就会感到,彩霞为之失光,百花为之逊色,你好像站在许多幅动人的图画面前,被美术家的画面带入各种不同的境界。
浙江丝绸的品种花色是极多的。解放十年来,全省三十多家丝绸工厂,生产了可以围绕地球赤道六转的绸缎。这些绸缎,可分为十五大类,就是:绫、罗、绸、缎、纱、绢、纺、葛、锦、绉、呢、绡、绨、绒、格。每大类又是名目众多,花样翻新。这里,有花团锦簇的织锦缎,有轻盈透亮的烂花乔其纱,有闪烁着金光银光的金银龙缎,有花中有花,奇花交错的东风绸。这里,山水、人物、云彩、花鸟是如此巧妙地被安排着,中外古今的优秀图案是如此调和地被运用着。这里,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淡如秋水,有的明似春光。
这些丝绸在国内国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当它们在苏联、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兄弟国家展出时、曾经被称赞为“像水一样的轻柔,像诗一样的美妙”。这些丝绸也曾经轰动过巴黎,诱惑过里昂的妇女们。在莱比锡举办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上,浙江丝绸被评为富有高度艺术性的第一流丝织品。现在,有六十多个国家的许多人们购用浙江丝绸,制成他(她)们心爱的衣衫和装饰品。
被称为丝绸故乡的浙江省,有着悠久的丝绸生产的历史。不少精美的品种在很早就出现了,花色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到过浙江省中部、浙赣路边沿的诸暨县的人,一定要去看看古代美女西施的家乡苧萝村,在村边沿着浦阳江的石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浣纱”两个刻字。“纱”就是一种晶莹的丝织品。后来,西施被范蠡送给越王勾践,穿上了“罗穀”,这就是立体花纹的丝织品。可见,在距今二千多年以前,浙江省手工丝织品的技艺已经相当高明。
唐、宋、元、明、清,浙江一带的织绸生产都很发达。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咏“缭绫”的诗,其中说:“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人把当时的丝绸生产描绘成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一行秋雁剪破云采,展翅高飞,而天空的颜色,却染成像江南的春水一样。
但是,到解放以前的几十年,浙江省丝绸生产雕零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剥削、掠夺和扼杀政策,使数以千计的机户和分散在各地的工厂透不过气来,许多机子被弄来出卖,织机的木料当柴烧,产量一落千丈,根本谈不上搞什么花色品种,只有几个老品种在机子上织来织去,黯然无色。这种局面,到1949年浙江省解放才宣告结束。
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许多长期停歇的机器又重新转动起来,生产不断上升。此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现代化丝绸印染联合工厂的建设,浙江省的丝绸工业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十年来,不但绸缎的生产量早已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绸缎的品种花色也日新月异,春色满园。据统计,这十年内已经设计出一千多个新品种和四千多个新花样,其新颖别致,已不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可比拟。
人们都知道,绸缎是经丝和纬丝组织起来的。丝绸设计员就是利用这些五颜六色的生丝交叉时发出的千变万化的光彩,巧妙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新品种;再根据每个新品种的特点,设计出许多不同图案的新花样。
浙江省在解放以前,没有一个从事花色品种设计的专职人员。解放以后,许多具有丰富丝绸生产经验的老艺人,被安排在新设立的设计员岗位上。公私合营后,许多原来分散在各个私营丝织工厂的设计员,又先后集中到新成立的胜利丝织试样厂来,共聚一堂,各施特长。设计工作者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品种花样,纷纷跨出办公室,接触着祖国辽阔的生活实际,金星灿烂的高炉,一望无际的稻浪,舞台上柔和的灯光和形象优美的动作,商店橱窗里的每一件新产品,马路上出现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新题材。多少设计员就是这样创造出了受人赞扬的新绸缎。他们使老产品花样更多,更加美丽;他们使新产品不断出现,日新月异。
胜利丝织试样厂设计员马祖根最近创造的新品种“丽纹锦”,就是获得好评的许多新品种中间的一种。这个品种的绸面上织着彩色条子,条子之间繁花似锦,看起来,像在春天的公园里隔着栏杆看盛开的百花一样,层次分明,浓淡适度,充满了无限的诗情和画意饱和着无限的生命力。这个品种是怎样创造的呢?原来马祖根办公室的窗子上有一幅竹帘,他每天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它。去年秋天,他对这帘子特别感到兴趣,经常仔细观看,帘子迎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响声,帘上的阳光,忽浓忽淡,帘外的景物,也就忽隐忽现,这样看了几个月,一个新品种的图案就在他脑子里成熟了。
银发满头的马祖根,在丝织厂里生活了三十五年。头二十五年辗转在苏州、上海、湖州、杭州等地,换了十几个丝织厂,失业、饥饿,被人瞧不起,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放后,他换了另一个样子,工作安定,生活一天天向上,党对设计工作者的重视,使他非常激动。他在胜利丝织试样厂和其他设计员一起,创造了很多出名的新品种。有一种叫虹霓绢,在灯光下看起来,像水上的波浪,发射着起伏的光芒。这是他和设计员李次珊共同研究创造的。他们参考了中外许多有关杂志和画册,分析了好几种颜色,并使之变成一个色彩,成功地设计出这个品种。马祖根和设计员宋润溥合作,创造了金银龙缎,这是浙江丝绸史上采用多种纤维的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东风绸,也是马祖根的创造。这种绸子,既有印花,又有提花,还有挖花,充分表现出浙江省的丝绸设计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谈起浙江丝绸的花色品种来,不能不说到“织锦”。这些多种颜色的丝织人像、丝织风景像、丝织台毯面和丝织坐垫面,被称为丝绸中的“奇花异葩”。欣赏这些丝织品的画面,真为之心旷神怡。看吧,北海的白塔,苏州狮子林的石群,黄山的云海高峰,杭州云栖的竹径通幽,月夜西湖泛轻舟,八月钱江观大潮,一个个的景色,各具特色,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一根丝也不能多,一根丝也不能少。
这些丝织品的生产,集中在现在已经名驰中外的都锦生丝织厂。这个工厂成立于1922年。解放以前,全部产品用手工织造,幅面不大,颜色采用不多。抗日战争以后,生产更不稳定,靠借外债维持门面。一解放,这个厂就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质量日益提高,销路日益扩大。工人边仁连试用电机织锦成功,不但产量提高了七倍,又使这一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公私合营,更加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不断充实着织锦画面的内容,而且织出了又高又大、颜色众多的织锦。
二十九岁的挡车工金祖灿,是这个厂许多出色的工人之一。他从一个农民变成织绸工,已经十一年了。在党的培育下,他熟练地掌握了织台毯的技术。这种技术本来是比较复杂的,而他现在已经和其他工人一样,能同时挡两台机子,最高挡过四台,这些天,在他的机子上,正在织造有“佛香阁”古画的台毯,五把梭子带着五种颜色的纬丝在机上穿来穿去。织成这样的一幅台毯,梭子要来回一万多次,一次也不能乱;而电机织锦,梭子又运行很快,很不容易掌握。可是由于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在工作时又看视得非常严密,任何一根丝穿行错了,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两手马上予以纠正。这样,眼看着绸面上逐渐出现了古木参天、亭台楼阁依稀掩映的画面。一幅台毯织成以后,另一幅又开始了。
由二十多种颜色织成的古画“金谷园”描写着在一层层巍峨的古代大建筑中,各种不同的人物表现着各种不同的神情,画面十分动人。一位老工人正坐在手拉织绸机上织着这幅风景像,面前摆着一排梭子,两手不慌不忙地运用着它们。他的眼睛注视着梭上纬丝的颜色。这里,水绿色和湖色,大红色和火黄色,深灰色和淡灰色,相差无几,是不容易分清的。可是他工作时手眼俱到,一丝不错。这些工人已经养成了对颜色的锐敏的辨别力。
在丝织像中,有许多画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情景。长江大桥飞架在江面上,姿态雄伟;武钢一号高炉的夜景,灯光炉火交相辉映,透露出工人们的冲天干劲;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高大建筑物,显示着建设的巨大规模,令人神往。还有许多丝织像采用了名画家的作品,齐白石画的虾子,是那样的富有生机;徐悲鸿画的骏马,栩栩如生,像要跃出画面”。
一位波兰工程师参观了都锦生丝织厂,留言道: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这座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的工厂。”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评价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