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日本垄断企业的资本集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19
第6版()
专栏:

日本垄断企业的资本集中
蓝海
在日本,战后一度衰退的资本集中,自从美国对日政策改为公开扶助垄断资本的方针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工业生产达到战前的二点七倍以上,而生产的集中情况已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态。随着生产集中的发展、各垄断资本之间在技术革新方面的竞争,开始出现了新的康采恩。资本的集中和集聚,因而有了进展。这是日本潜在帝国主义的扩张基础。
生产集中,财富集中
在工业生产下降到战前三分之一以下的1946年,生产集中的水平显然是很低的。战前(1936年),拥有一千名以上工人的工厂的生产量,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26.2%。而1946年,这项比例则降为15.2%。但是,在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的1949年,这项比例已经上升为28.8%。这明显地说明生产的集中程度业已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在工业生产增长为战前的二点七倍的1956年,生产已进一步集中于少数的大企业。战后由于实行“经济力量集中排除法”,大企业被强制分割的结果,纸浆、洋纸、炼铁和造船等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即使这样,一般的产业部门内,过半数的生产由十来个大企业所垄断的竟有二十二个行业之多。
在生产集中的同时,银行资金的集中也很突出。仅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三和、东海等七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就有三百四十四亿日元,存款有五万七千零八十亿日元,放款达五万一千四百八十六亿日元。这三项数字在全国银行的总资本、总存款额、总放款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6%、45.8%、42.8%(1958年3月的统计)。
在这种情况下,大半的财富集中在少数的大资本家手里。据1955年日本政府调查,估计在大约三十五万七千家公司当中,拥有一百亿日元以上资产的公司仅有七十二家,占总资产的40%。如果加上拥有五十亿日元以上资产的公司,也不过是一百五十三家。而它们的资产却在全国公司资产总额中占49.5%。在制造工业方面,现在拥有资本一百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十家,这就是:八幡制铁公司(资本二百三十亿日元)、日立制作所(资本二百二十五亿日元)、富士制铁公司(资本二百亿日元)、东京浦芝电气公司(资本一百五十亿日元)、日本钢管公司(资本一百五十亿日元)、三菱电机公司(资本一百二十八亿日元)、东洋人造丝公司(资本一百二十亿日元)、新三菱重工业公司(资本一百一十七亿日元)、川崎制铁公司(资本一百零三亿日元)、住友金属工业公司(资本一百零三亿日元)。这种规模巨大的资本集中,既反映了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大,同时又是各个垄断资本家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竞争的结果。根据“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资料,近几年来每年平均都有五百起左右合并企业的事件。1957年有三百九十八家企业合并,一百三十五家企业转让了营业权。“垄断禁止法”有名无实
当然,上述统计决不能充分反映资本集中和集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除了以上的一般倾向外,还形成了巨大的垄断组织。第一,几乎大部分的主要产业的大企业,都参加了卡特尔。虽然有“垄断禁止法”的存在,但实际上由于有秘密卡特尔、特别法和政府的行政措施,这项法案中有关限制卡特尔的规定的主要内容几乎全被篡改了。第二,把中小企业纳入大企业的“系统化”过程,有了显著的发展。在以剥削廉价劳动为特点的日本资本主义制度下,即使是因技术革新而以高度技术装备起来的大企业,也几乎没有一家是仅仅依靠自家的企业从头到尾进行生产的。在技术革新中以高度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竞相选定一些中小企业,向它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它们这样做是打算把这些中小企业编入大企业的生产过程,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依靠低廉的生产费用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就产生了一种以“系统化”为形式的新的企业支配关系。第三,大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控制加强了。其方式是有各种各样的,如通过占有股票进行控制,共同出资,派人充当高级职员,以及在一定的经营范围内实行合作等等。第四,金融业同产业部门的结合加强了。银行不仅通过放款关系,而且通过占有股票的形式,加强了它同产业部门的结合。50%以上股票由银行占有的企业,从1953年的二百零六家增加到1957年的三百八十六家。金融机关握有的股票1949年仅占股票总数的9.9%,1957年已经上升为26.1%了。
财阀在复活中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垄断组织正在加快复活中。但是,战后复活的垄断组织尚未采取战前那种明显的财阀形态。战后在解散财阀以前,日本财阀都有总公司、直系公司、准直系公司这样一个明确的系统。财阀家族和总公司通过占有股票进行控制极为严密。以三井、三菱、住友三大财阀为例,总公司在同一系统公司股票中占有的比例是:三井总公司为64%,三菱总公司为48%,住友总公司为84%;在直系公司股票中占有的比例是:三井为70%,三菱为41%,住友为38%。但是,现在旧财阀系统企业没有战前那样的财阀总公司。再者,财阀系统的企业相互之间持有股票的比例虽然年年在增加,但是比战前还低得多。即:三井仅为12.2%,三菱为20.2%,住友为19.8%(1958年3月统计)。从这种意义上说来,现在还不能说财阀已经完全复活了。
但是,现在财阀正在加紧复活中。它所采取的形式,是组成财阀系统的企业集团。各个财阀系统的企业之间,组织了总经理会的组织。这对调整各企业的相互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三菱系统的三菱银行等二十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组成了“星五会”;三井系统组成了“星一会”(二十四家公司);住友系统组成了“白水会”(十四家公司);古河系统组成了“三水会”(九家公司)。不仅如此,它们还共同组成出口集团,或是就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利用原子能、制造导弹等新产业部门,分别组成共同的集团,着手筹划。在这种企业集团化的情况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三菱、住友,而三井是落后了。
因此,决不能因为说财阀尚未完全恢复,就认为垄断组织的力量软弱。这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弥补了它们的弱点。垄断组织想通过财政、金融贸易和产业劳动等各方面,依靠国家的力量来保证高额的利润。
垄断企业系统的新动向
自从1957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集中和集聚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而且,在1958年年底开始的经济回升的过程中,垄断组织更通过“产业合理化”和技术革新的竞争显著地加强了这方面的活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集中加剧的过程中,垄断企业的系统正在发生变化。例如,日本的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之一的造船业,开始同钢铁工业挂上了钩。到现在为止,造船业的企业系统,主要是采取银行——海运业——造船公司这样一种形式。例如,三菱银行——日本邮船公司——三菱系统的三造船公司,等等。但是,最近产生了钢铁公司——造船公司——贸易商行这样一种新的系统。例如,八幡制铁公司——三菱系统三造船公司——三菱商事公司,等等。
还有,在化学工业方面,同石油化学、天然煤气化学的发展,以及钢铁工业推广氧气炼钢法等技术革新相结合,加强了资本的集中和集聚。建立综合的化学联合企业的倾向,也表现得很明显。再则,钢铁工业部门在实行产业“合理化”,特别是推广氧气炼钢法后,产生了大量的废气。钢铁公司开始把这种在钢铁工业中毫无用处的废气供给化学肥料企业,加强了钢铁垄断企业同化学工业垄断资本的结合。不仅如此,同样的倾向在钢铁工业本身也加强了。例如,估计不锈钢的需要会增加,八幡制铁公司、富士制铁公司和“日本钢管”公司,分别企图把“日本不锈钢”公司、“日本冶金”公司、“日本金属工业”公司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
去年年底西欧各国恢复通货自由兑换后,世界市场上竞争日益加剧,日本垄断资本为了应付这种竞争,将更加加强资本的集中和集聚。今年5月28日,日本垄断资本家的团体“经济团体联合会”通过了“经济自由化”的决议,表示希望岸信介集团加紧实现根本修改“禁止垄断法”的计划。其实,正如前述,这个法案早已被抽筋拔骨,但即使这样,日本垄断资本还要求从根本上加以修改,可见它要求加强垄断集中是多么迫切了。
战后日本垄断企业的资本集中和集聚的最大特征,是同美国的技术、资本相结合,在美国的“半占领”下迅速实现的。因此,资本的集中和集聚的发展,在使日本的民族矛盾激化的同时,也不能不加深阶级矛盾。目前,日本垄断资本集团,正在策划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企图重新改组和加强旧金山“和约”体制,加强同美帝国主义的合作,以实现潜在帝国主义的野心。日本人民正在掀起强大的斗争来反对垄断资本集团的露骨挑战,竭力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而日益加强的资本集中和集聚,将使日本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日本经济将更加陷于不稳定的处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