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洼地赞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19
第10版()
专栏:

洼地赞歌
本报记者 芮英杰
人和自然的斗争在我国古代相传是从那洪荒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开始的。从那以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就成了人类的崇高任务。这个任务那朝那代也没有完成,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人民群众才在自然面前赢得了巨大的胜利。天津地区洼地改造的成就,就是这胜利交响乐中的一个曲章。
一位外地来的参观者曾经十分感动地写了一首“洼改颂”:
天津本洼地,一片水云乡;民生日憔悴,赖账以充肠。建国仅十年,到处尽芳香;大片植水稻,增产五倍强,鱼蟹取不尽,菱藕到处尝;吾爱此涯地,直欲居胜芳。
胜芳是天津地区的洼淀之一。那里是个好地方:水中多苇藕,盛产鱼虾蟹。“南有苏杭,北有胜芳”,据说清朝皇帝乾隆就曾经这样称颂过。今天呢,论水产,说是天津洼地数胜芳,并不过分。可是真正吸引这位参观者的首先不是这个,而是那二、三百万亩过去只长黄蓿菜的荒草洼上大片大片的水稻,是那个从千百户家庭中散发出的稻米饭的清香。洼地人民对于自己家乡生产面貌的迅速变化也是抱着惊喜的态度。静海县团泊洼紧靠着以产稻米著称的小站,过去他们光看着小站的人们种稻米吃稻米,自己糠一顿菜一顿。现在呢,头一年改造了洼地,第二年就吃上了和“小站稻”质地一样好的大米。人们衷心地把这个变化归功于党和毛主席。那是1955年,团泊洼第一次收获了稻谷以后,好多人把第一场碾下来的大米拣最好的装在布袋里给毛主席寄去。有的老太太把自己家里的“财神爷”扯下来了,在那地方郑重地挂上毛主席像,盛上第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大米饭“敬给毛主席吃”。
知道一些天津地区的过去的人,对于群众的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这里处在海河水系下游,打开地图,你可以看到全境有二十五条纵横交错的河流,有九十二个大洼淀,分布在天津地区北部霸县、武清、静海、任丘等县境内,其中最大的是静海的团泊洼(四十七万亩)和任丘的文安洼(四十五万亩),最小的如任丘的五官淀等,面积也有一万几千亩,这九十二个洼淀共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70%。每年秋季,各河上游巨量的洪水倾泻而下,冲决堤防;本地的渍水也无处泄,常常平地起水。洪水、渍水一齐往洼淀汇集,浩浩荡荡,波涛汹涌,一日半日之间,洼地竟成汪洋,田禾一洗而光。人民的生活是极端贫困的。比如文安洼吧,从解放那年往前追溯一百年,只有六年没受灾。县志上曾经记载过这里的“江湖满地流亡尽,唯有扁舟渡路人”的满目凄凉的面貌。五百年以前,明朝有个进士叫陈耀,路过团泊洼时曾经作了一首“贫民叹”。诗的全文是:“破屋茸蓬茅,麻衫发髻焦,到门唯有水,顾地绝无苗,野菜和粮食,生柴带叶烧,已看贫到骨,何计避征遥。”从这些词句里,人们也可以窥见天津洼地区人们多年来贫困生活的一斑。
世世代代,也并不是没有人想来摆脱这种贫困多灾的面貌。在武清县的筐儿港、静海县的团泊洼、任丘县的文安洼,都曾有人在那易涝的地方试着种三亩二亩的水稻、淀稻等等一类的耐水作物。但是个体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毕竟是无能为力的。对于自然不是改造而是简单的适应,虽然偶尔也能得到一些较好的收成,但是毕竟失败多多。于是,人们只好叹着气,低下头,在灾害面前认输了。
引导人们认识自然,起来和自然灾害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那是1954年全地区遭受了特大的洪渍灾害以后。党委组织了一千多名干部,深入到洼淀地区作了整整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访问了上万个农民。年年成灾的根源找到了。党规定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的洼地改造方针。党向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了造成洼地贫困的根源,党引导人们认识到,水灾固然可怕,但是水的本身并不是可怕的,相反,它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如果能够把大禹治水和他父亲鲧的治水方法结合起来——采取以蓄为主、蓄泄兼顾,而后达到限制、利用、改造的目的,改种适水作物,那么,水患就可以一变而为水利。这是一场新的战斗。
让我们看看九十二个洼淀之一的文安洼的农民,是怎样地进行这场斗争吧!这个包括四十万亩地的洼地改造工程从1955年就开始了。他们要兴建起用于泄、蓄、排、灌的几百座闸涵和几百条大小渠道,在洼边还要筑起一条拦住渍水的百里周边大埝。1957年初冬,六万多民工在工地宿营,日夜鏖战,风雪不停,一冬一春就干完了两千六百万方的土方工程。在修建闸涵的工地上,几百辆大车和几百条大小船只组成了几十支水旱运输大队,把物料源源运往工地。建闸没有技术人员,一千二百多个“土技术员”从群众中涌现出来。不到两个月就把大闸建成了。
工程一完,就整地插秧。这时候,快一年没下雨,旱魔临头了。土地大部失墒,河流和渠道大部干枯。在县委领导下,占全县总人口70%的十六万人出动了,人们从洼底深水处往四外开挖出七十万公尺长的九十条引水渠道,把三百台抽水机集中起来,把洼地中心的水抽向洼边,引水插秧。抗旱大军在全洼还挖了一千一百多个水柜和七千多眼水井,就这样克服了前期缺水的困难。
旱魔刚被驱走,一场倾盆雨之后又来了洪渍水的威胁,顿时大洼平地涨水一尺以上,秧苗眼看要被吞没。这是最严重的一刹那。雨还没停,县委书记、县长和许多县、乡干部就下洼了,他们淌着水,冒着风雨,划着小船,转遍全洼,观察水势。全洼的人们立即动员起来,在洼边连夜抢搭隔水埝,一夜之间,就在这几十万亩的大洼里织成了一个包括三十多条大小围埝,总计长达四千一百多公尺的“埝网”,依靠这“埝网”把高地、洼地、深水、浅水分开,停止了径流。紧跟着,全县所有的三千多马力的排灌机械集中起来了,人们甚至于把脸盆、水斗子都使用起来昼夜不停地把积水排入预定的看水区。整整十个昼夜,深水变浅了。被水淹没的稻秧又重新露出水面。
在英雄的人们面前,文安洼被征服了。光是洼内左各庄人民公社这一年种的十万多亩稻田就收获了三千二百多万斤粮食。而在这以前,这个公社的历年最高产量是一千二十万斤。他们第一次把六百五十二万斤余粮卖给国家。东德旧、北德旧、桃园、小长田、小淀庄这几个村子,每一户都平均收获了一万斤以上的稻谷。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永远结束了。现在,全公社还在近六百亩面积的水坑里养了二千多万尾鱼,栽了一千一百多亩藕。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公社里现在有自己的书店,有电影放映机,洼里的人们每半个月就可以看到一次电影。
在英雄的人们面前,所有的洼淀都被征服了。从1955年到1957年仅仅三年的时间,各个洼地里完成了一亿三千五百多万方的土方工程,建立了六千多座大小闸涵和桥梁。为了举办这些工程,群众都勒紧腰带,自力更生,光是在统计数字之内的,就筹集了六百五十万块砖、七千六百多块石头、一万三千多根檩木、二百多万斤柴草。在那些生活贫困、家底空虚的日子里,群众一边投入改造洼地的工程,一边进行副业生产借以维持生产和生活。自然的困难遇到这些坚强的人们真有如摧枯拉朽。洼地向人们乖乖地交出了丰硕的果实。头一年大面积试改的二百一十万亩地就产了四亿八千万斤粮食,第二年——1956年闹了百年未有的大水灾,被改造的四百万亩洼地还收粮六亿六千万斤。1957年,经过三年苦战,洼地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这一年洼地收获的粮食一跃而为八亿八千万斤。从此,洼地由缺粮一变而为自足有余。
现在你如果从天津搭乘内河航轮,溯大清河西上,行程百余里,极目所见,尽是一片汪洋,但是你要以为这是泛滥的洪水,那就错了。这是天津地区在今春完成的洼改枢纽工程——东淀蓄水工程。它把大清、子牙河流来的六亿多方水拦蓄在这三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淀泊里,而后通过十九个闸涵和十二处扬水站,灌溉着一百二十多万亩稻田,有力地战胜了今春的干旱。不信你可以站在甲板上望那东淀的两岸,和这淀水相毗连的,是一块接一块的、连绵不断的“稻的海洋”。一位农民说得好:过去看见水害怕,现在打心眼里喜爱它——它听使唤了,稻田、养鱼,离开它都是不行的。(附图片)
洼里的蓄水区,养鸭事业发展很快,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鸭群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