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革命花朵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2
第12版()
专栏:听乐扎记

革命花朵的发展
李凌
听到“枫洛池”中那些高吭昂扬,委婉秀丽的陇东道情的音乐,立刻就连想起当年在陕北延安演的许多小调戏。那首有名的“兄妹开荒”,其中有些曲调,就是从“道情”发展出来的,这些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曾经陪同广大的革命工作者一起斗争一起欢笑,成为当时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战友,成为当时动员群众和鼓舞群众的最有力的工具。而今再次聆听这些优美的音乐,正如同重逢革命程途中共过患难的同志一样亲切。几乎每一个旋律都是如此迷人,每一个音响都是宝贵的话语。
本来,“陇东道情”是一种皮影戏的音乐,由于旧社会的反动统治者的漠视摧残,早已“投闲置散”了。在抗日战争中,一些音乐工作者重新收集、采记它的曲调,新编一些小调戏,为抗战服务,直到1953年还只有业余性的表演;今年初、才正式改为专业的道情剧团。我想,由于当地党组织的英明领导,把那些地方的老百姓所创造的艺术给以新的生命,为它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同时也把这些陪同革命的战士立过功劳、受过苦难的艺术重新焕发,和革命共长春。
“枫洛池”的编剧和表演,我不想多说,虽然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但这个剧团刚成立半年多,有这样的成绩是不大容易的。
而道情音乐,却是很有音乐价值,其中特别是抒情调,如“诳嫁”一场邬飞霞唱的“邬飞霞坐愁城”,飞霞和杜若义夜逃,若义被捕一段,“刺梁”中独唱和齐唱(与马兴),以及马瑶草与简仁同订终身:“观君子秉烛静坐”……等曲,音乐无限深情,带有极高的戏曲音乐成分,旋律的剧性表演非常丰富,而又别树一格。
道情音乐,还有个特点,它们在剧情重要的地方。采用“帮腔”(俗称嘛簧),来增强气氛。
道情戏的乐队,已经大大的改良了;音调准确而优美,琵琶应用得很有特色,特别是那支笛子,使道情音乐的情调悠扬,西北风味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吹来使人荡魂动魄。
男角的音乐,如“夜逃”一场中若义被捕时所唱的“气冲牛斗”,飞霞父醒来时所唱的段落,音乐感染力也很深,可是还有一些简短的歌唱,音乐性不足,表情力也嫌薄弱。要提高到“戏曲音乐”的程度,还需要加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