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鼓起冲天干劲,夺取一百六十五万吨好钢 上海争取提前半月完成全年钢产计划 生产形势好得很,八九两月产量逐旬上升,日产水平创造八千六百多吨新纪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4
第1版()
专栏:

鼓起冲天干劲,夺取一百六十五万吨好钢
上海争取提前半月完成全年钢产计划
生产形势好得很,八九两月产量逐旬上升,日产水平创造八千六百多吨新纪录
据新华社上海23日电 上海钢铁工业在大战8、9两月中,产量逐旬上升,质量普遍提高,铁耗也有下降。全国转炉、小型平炉的高产红旗都插在上海,而且红旗越举越高。从目前生产大好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提前十五天完成今年全年产钢一百六十五万吨的国家计划。
进入8月,党的“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的号召,鼓起了上海钢铁工人和干部的冲天干劲。他们批判了少数干部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展开了更加热烈的红旗竞赛。在7月份大战高温取得平均日产三千九百多吨成绩的基础上,8月份平均日产量提高到五千二百多吨;9月份在迎接建国十周年的鼓舞下,生产形势更好了,从7日以来,日产量经常保持在七千吨上下,并且在10日和20日创造了产钢七千八百二十三吨和八千六百六十一吨的新纪录。
全国炼钢的老红旗——上钢三厂平炉、上钢六厂和上钢三厂第一转炉车间,这两月的生产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如拥有四只六吨转炉的上钢三厂第一转炉车间,7月份平均每一吨设备每一天炼钢二十五点七六吨。比各地的转炉一般要多炼五吨到十五吨钢。8月份,这个车间职工批判了少数干部的自满松劲情绪,进一步挖掘设备潜力,经常保持三只炉子同时吹炼,有时甚至四只炉子同时吹炼,利用系数猛升到三二点七四。9月份,虽然碰到狂风暴雨,生铁供应不上,以及检修设备的影响,但是上中两旬的利用系数仍然高达三四点六,比8月份又有上升。
去年大跃进中才新建起来的三个规模相同的大型转炉车间——上钢一厂第二转炉车间、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和上钢五厂转炉车间,紧步跟上,互争先锋,取得了大面积高产。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努力改进操作技术和生产管理,又学习了上钢六厂和本厂第一转炉车间两面老红旗的料场管理、化铁炉操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首先突破了日产一千吨大关。接着,上钢五厂转炉车间马上把上钢六厂和三厂的经验学过来,也达到了日产一千吨的水平。特别是从9月7日以来,这两大新车间总是在日产一千到一千三百吨之间互争高低。前些时候落在后面的上钢一厂第二转炉车间,现在也追上来了,接近日产一千吨的水平。
在各个炼钢车间里面,又出现了班与班、炉与炉之间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以上钢六厂9月1日到20日的情况为例,今天你领先,明天他又领先,但是二十天的总产量结算下来,三个班几乎完全一样。
上海钢铁战线上这种跃进再跃进的新形势,是今年以来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下,战胜了重重困难才取得的。今年以来,他们在争取钢铁生产的更大跃进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所用的生铁中含硫很高。但是,职工们从料场、化铁炉、转炉,一直到制砖、砌炉、烘炉的场地与高硫展开搏斗,终于取得了胜利,闯过了“吃土铁”、“化铁炉挂料搭棚”、“转炉炉龄”、“少用铁多炼钢”、“提高一级品率”等一系列的技术关,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逐步掌握了用高硫生铁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全面跃进的生产规律。
一定要超额完成今年产钢一百六十五万吨任务的强烈愿望,大大地推动了职工们去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上钢三厂8月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全厂职工的跃进誓师大会上,第一转炉车间赵玉明小组的工人夏连发,代表本小组向大会保证要超过车间提出的四十五炉的转炉炉龄指标。但是,就在第二天早上,摇炉工人不慎,把风眼弄坏了,炉龄只有二十八炉,而且还使得下一班工人少生产了一百吨钢。一向刚强、愉快的夏连发,急得哭了起来,全小组和全车间的工人也很震动。第三天,夏连发和小组工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地保护炉子,抓紧缩短一分一秒的冶炼时间,使炉龄达到了六十九炉;两次炉龄平均起来,达到四十八点五炉,实现了自己提出来的保证。全车间的工人和党组织,都来支持这个小组,设法把车间的四只炉子全部开动起来。这一天,比平时多炼了一百多吨钢,补上了损失。夏连发所在的小组,更创造了八小时一只炉子炼十九炉钢的新纪录。
力争超额完成一百六十五万吨钢的强烈愿望,也使得先进经验传播得更快更及时了。哪里出现了新的经验,工人们就马上赶到那里去学习。上钢六厂严格控制后吹等方面的经验好,对提高钢的质量和延长转炉炉龄都有很大好处。于是,上钢五厂转炉车间就把各个主要工种的工人,全部开到六厂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全车间九个炼钢小组都进行推广。因此,转炉炉龄由8月上半月平均三十七点三炉一下子提高到五十一点九炉。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的平均日产量,本来在去年大跃进中新建的三大车间中遥遥领先,但是最近上钢五厂转炉车间迅速赶上来了,而且在9月10日还创造了日产一千二百吨的新纪录,超过了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的最高水平。于是,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的副主任,带了七十多位炼钢工人和砌炉工人,赶到上钢五厂去学习延长炉龄、控制后吹等方面的经验,在21日创造了日产一千二百九十九吨的更高纪录。
经常展开“力争上游”和“右倾保守”两条路线的辩论,使干部和群众保持着旺盛的士气,是上海钢的生产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上钢三厂第一转炉车间在讨论下半年度计划时,有些干部认为6月份的平均日产量是六百七十吨,下半年充分挖掘潜力后,可以增长到七百五十吨以上。但是,有人认为这一指标太高了,他们提出了车间里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一大串困难,认为平均日产量最多增长10%,主张把指标订在七百三十吨的水平上。经过辩论和分析当前生产形势以后,大家认为没有困难的指标,一定是保守落后的指标;只要鼓足干劲、积极创造条件,达到日产七百五十吨是完全可能的。在7、8两月份中,他们接连解决了提高砌炉质量、提高钢锭浇注能力等问题,果然,日产量迅速地超过了七百五十吨水平;8月份的平均日产量,又达到了八百吨。
中共上海市委对钢的生产一直抓得很紧。市委书记每天都要了解钢的生产情况和问题,常常下厂帮助解决困难,有时还同工人们一起劳动。市委专门派出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和工业部副部长,到市冶金局和上钢一厂参加领导工作;还从区委、各部门抽调了一批比较强的干部,担任车间主任和车间党总支书记,加强基层的领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