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八个月等于二十八个月——介绍陈俊德青年钳工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4
第3版()
专栏:

八个月等于二十八个月
——介绍陈俊德青年钳工组
陕安
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仪器厂陈俊德青年钳工组,从去年8月成立以来,月月超额完成计划。去年9至12月,完成了一年的工作量,连续4个月被评为全厂青年突击组。今年在1至6月的半年内,又完成了两年的工作量。7、8两个月,又完成了相当于4个月的工作量。质量都达到了100%,并利用废料作出了各种大小零件一千二百多个,当选为陕西省1959年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
抓住生产关键
去年8月,正是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的时候,陈俊德小组刚刚成立,上级提出跃进指标,部分同志感到信心不足。陈俊德同志便领导大家展开讨论。
他们算过一笔账:一个人精力再大,不吃饭不睡觉,也只能干二十四小时。要是革新一项技术,只要能提高两倍,就等于二十四小时,还能够持久的干下去。这笔账,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技术革新对完成计划的重要意义。
今年2月,他们积极响应省委“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突破当前生产薄弱环节开展红旗手竞赛运动”的号召,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掀起了“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变手工操作为机器操作”的高潮。先后经过一百天的巧干、苦干,改进了地震仪抽斗样板绕线滚筒等工具和操作方法五十三件,分别提高工效一至三十倍。使该项操作,基本上实现了钳工操作机械化。
陈俊德小组抓紧了技术革命这个中心环节,今年上半年革新工具一百零五件,也是他们在半年内能够完成两年工作量的重要原因。
知难而进
陈俊德小组从成立以来,始终是干劲十足,朝气勃勃。在每一个运动中,他们总是把担负最困难最紧急的任务看作是最大的光荣。
今年7月,全厂有六套测井仪要出厂,这项工作,列为全厂的重点任务。个别小组,对这项工作抓的不够紧。陈俊德小组的同志这样想:“这项任务既然是重点,就必须抓得更紧”。大家一致意见,除了革新技术外,还必须抓紧苦战。今年8月,厂里接受了生产七套轻便绞车的任务,要求也很紧,月初投入生产,25日就要出厂。经领导研究,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小组。陈俊德小组本来是生产井下仪器的;对井上使用的绞车,没有生产过。但他们毫不犹豫,勇敢地接受了任务。经过全组的努力,终于在8月20日,提前五天完成了任务,质量也全部合格。
发挥革命干劲,遇事知难而进,这是陈俊德小组不断前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发挥集体力量
陈俊德小组善于发挥集体力量。任务下来后,他们合理地使用技术力量,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长,分工去作,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国家创造最大的财富。
他们小组共有十二人,四个技工,八个学徒。这些学徒,都是去年9月和今年2月才进厂的。根据这个特点,他们特别注意了培养学徒的工作。培养的方法是:一师多徒,分工包干,四个技工每人包两个。首先让徒工熟悉各种工具,教他们看一般简图,然后就边作边学,作什么教什么,干什么学什么;还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上技术课。学徒干活前,详细地交代办法;干活过程中,勤检查他们的产品;干活结束后,帮助他们作总结。这些方法,收效很大。目前,陈俊德小组的徒工,都能够看懂一般图纸和作简单的工具,个别徒工,已经干二级工的活。
虚心学习 爱护集体
今年2月,省委号召开展红旗手竞赛运动后,陈俊德小组一马当先,向全厂各生产小组提出挑战,在全厂掀起竞赛高潮。陈俊德小组和本车间李振礼、张凌波两个钳工组赛的最起劲。这三个组,人员、技术力量都不相上下,都是本厂的先进小组,真可算得上是棋逢对手。谁要稍微一松劲,就会拉在后面。
一个星期六的深夜,李振礼和他组里的张宏海在车间围着冲床,安装一个改进好的工具。等星期一一上班就可以在这个工具上挖出四百多个工时的潜力。正在安装时,忽然螺丝断了;再换一个,又断了,看来需要改用三分半的螺丝才行。正在这时,恰好陈俊德也因为考虑生产上的问题来到车间。当他知道这个情况后,便把本组工具上的两个三分半螺丝卸下来,交给李振礼小组使用,还帮助他们找到了另外两件亟需的用具——弹簧和压板。
对于别人的先进经验,陈俊德小组总是认真学习。他们一师多徒的培养学徒方法,就是从宝鸡学来的。他们接受了新的产品任务后,总是先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力争少走弯路。
陈俊德小组的同志,很爱护集体荣誉,人人关心集体事业。最近,陈俊德参加陕西省先进经验报告团到各地介绍和学习先进经验。临行前,从省总工会数次打电话给车间,详细了解生产进展情况。别的小组工作上发生问题时,他们也总是尽力协助。这种高贵品质,也是党经常教育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