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1阅读
  • 0回复

争先恐后为人民大会堂贡献力量 首都三十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6
第3版()
专栏:

争先恐后为人民大会堂贡献力量
首都三十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
新华社24日讯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国家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和市民群众有三十万人次参加了劳动。
在过去的十个多月里,生活在首都的人们,见面后爱用这末一句话来表达相互间的关心:“你去人民大会堂工地劳动过没有?”工地上成立了干部劳动大队部,有计划地组织各界人民分批轮换来劳动。在劳动队伍中,有中央一些部的领导人和将军,也有藏、蒙古、回、彝、维吾尔等民族干部。他们都争先恐后为这座六亿人民的大会堂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他们尽管是搬一块砖或运一小车土,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做到完全合乎工程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有时,发现一点一滴的问题,都立即写出报告或建议书,送给施工领导部门。商业部一些干部在运送建筑材料时,见沟搭桥,铺平道路,并且利用废材料动手修理车子,把运输效率提高二至四倍。今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有一百多名女干部来到工地,担任包装缝制矿碴石棉袋的任务。有几个女干部看到人们用手缝制矿碴石棉袋很费劲,第二天就把自己家里缝纫机运到工地,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工作效率迅速提高了一倍以上。许多干部在劳动中当工人下手,抬杆子或推土,样样活都干得又快又好。有些干部在配合老师傅干活时,还学到一些简单的建筑技术。煤炭工业部一些干部在石工师傅指导的下,参加技术要求较高的剁斧石工作,做出的活质量很好,受到工人的称赞。
许多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在紧张劳动中,还利用休息的时间,为工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工作。广播事业局的干部在劳动时,担任起整个工地的广播宣传工作,活跃了工地生活,鼓舞了工人干劲。文化部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干部,帮助工人队组办工地黑板报和扫盲训练班。有些干部在工地上设置服务站,开展缝补衣服、代写书信等服务活动,受到工人的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