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高速度地进行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6
第6版()
专栏:

高速度地进行建设
建筑工程部部长 刘秀峰
十年来,全国建成的工厂住宅和公共建筑共达五亿二千多万平方米,比现在的十个上海还要大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以英雄的气概,豪迈的步伐,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已经走过了光辉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建筑业广大职工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建设了成千上万的现代化工厂,建设了无数雄伟的高楼大厦,建设了许多新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十年来,全国建成的工厂、住宅和公共建筑共达五亿二千多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二十五个北京的建筑面积,比现在的十个上海还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建成的建筑面积平均为五千三百多万平方米;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每年建成的建筑面积达到一亿平方米以上。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工业建筑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建设的工矿企业有一万多个,其中限额以上的大型企业有九百多个。1958年由于全民大办工业,大、中、小型工矿企业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仅新开工的和继续施工的大型企业即达一千多个。其中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的限额以上的大型企业有七百多个。在已经建成的企业中,有许多是我国从来没有的现代化企业。如高级合金钢冶炼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学工业企业,精密仪器制造企业,飞机、汽车、拖拉机以及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发电设备的制造企业等等。这些企业的建成,打下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工农业的不断跃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民用建筑方面,十年内建成的住宅和各种公用建筑共达三亿五千多万平方米。其中由国家拨款兴建的住宅达一亿六千三百多万平方米,如果加上由企业投资和“自建公助”修建的大量住宅,还要大大超过这个数目。这就不仅保证了工矿企业职工的迫切需要,而且使千百万劳动人民摆脱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恶劣的居住条件。如上海解放后新建的工人住宅就有四百多万平方米,使六十万职工从阴暗潮湿、拥挤不堪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整洁、舒适方便的新居。十年来新建的大中小学校建筑面积达四千四百万平方米,比解放前的学校面积总和增长了三倍。新建的剧院、电影院有二千五百多个,比解放前增加了一点七倍。新建的医院达一千三百多所,病床比解放前增加五倍。此外还建筑了大量的商店、文化宫、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幼儿园等等。随着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村也已经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居民点的规划和建设。新型的农村即将出现。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无限关怀,说明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由于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大量兴建,使我国城市面貌大大改观。城市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四千多万增加到一亿左右
由于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大量兴建,使我国城市的面貌大大改观。城市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四千多万增加到一亿左右。十年来在两千一百多个城镇和工业区中进行了建设工作,其中新建的有一百六十七个,大规模改建扩建的有一百二十四个。不仅原来的消费城市已经改造成为生产城市,而且在边远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城市。如东北林区的海拉尔和牙克石,西北戈壁滩上的克拉玛依等。内蒙古高原上的钢都——包头,过去不到十万人口,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五六十万人口的新型工业城市。西北重镇的兰州,一千三百多年来只有一些小商店和手工作坊,现在已经变成规模宏大、工厂林立、街道整洁的工业基地。首都北京,自明代永乐年间改建时起,到解放前的五百多年间,共有建筑面积不过两千零几十万平方米;解放后,新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已有二千七百万平方米,十年超过了五百年。其他如西安、洛阳、郑州、太原、大同、株洲、合肥、南宁、贵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许多工业城市,新的建筑面积已经超过原有的一倍、两倍甚至十倍以上。在新建和改建的城市中,供水能力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公共交通车辆增加了五倍。新建了近一万公里的马路,根本改变了旧城市“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状况。同时进行了植树造林,修建公园,疏导排水系统等等,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整洁美丽。
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广大职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热诚无私的帮助下,发扬了边学边干,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地提高了技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把建筑业的各项工作,又全面地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年不仅完成了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多得多的任务,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摸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能够实现多快好省的道路。这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行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快速施工,大搞技术革命,大搞多种经营,大搞共产主义协作的道路。
大搞快速施工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建筑业贯彻党的总路线的集中表现
大搞快速施工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十年来施工经验的集大成,是建筑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筑业贯彻党的总路线的集中表现。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实行政治挂帅,解放思想,反对右倾保守,大搞群众运动;二、实行工程排队,缩短战线,集中人力物力,分批分期组织战役,打歼灭战不打消耗战;三、进行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工作,作到快设计,快准备,快施工,快安装,快结尾;四、提高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装配程度,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的施工;五、实行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以主体工程为主导,使各工种齐头并进,减少和消灭间歇时间;六、改善劳动组织,实行混合工作队,发展多面手;七、领导干部深入现场,坐镇指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八、实行施工现场的统一领导,搞好甲方乙方、总包分包之间的协作,互相创造条件,互相促进。
很明显,实行这种施工方法,就可以大大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就可以促进建筑业各项工作的全面跃进,不仅可以大大加快施工速度,使建设一个大型工厂的工期缩短三分之一,建设一个大型车间的工期缩短二分之一,而且可以全面达到多快好省。去年八千多项工程实行快速施工的结果,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设想,普遍实行快速施工,对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多么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大家知道,长春汽车厂是用两年半时间建成的,这在当时算是很快的速度,曾经被誉为世界先进水平;而现在建设这样规模的工厂,只要一年半就可以建成。最近在首都建成的一批工程,是快速施工的一个新的范例。在这批工程中,有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面积共七十多万平方米。这些建筑物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要求很严,艺术标准很高,装饰工程很多,要求高级的声、光、热学技术,要求很好地处理取暖通风以及精细的彩绘和雕塑,其中很多都是目前建筑技术上的“尖端”。拿人民大会堂来说,建筑面积十七万多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有效建筑面积还多。其中有万人礼堂、五千人宴会厅、人大常委的办公楼等。这个建筑物有重达一百四十一吨、长达六十多米的钢梁,有十七万多平方米的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二万三千多平方米的琉璃瓦,二十六公里长的通风管道,六百五十九公里长的电线,三十公里长的动力电缆,一万六千五百多个灯具,还有复杂的煤气、热力、广播、译意风、电视等设备,并且要求自动调节空气,保持恒温恒湿。这些巨大的工程,从去年10月以后陆续开工,在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条件下,到今年8月底都已全部建成,建设时间只用了十个月,这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年以来,快速施工又有新的发展,在组织大面积的、大型工业建筑和高大民用建筑的快速施工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有些地方实行快速施工的工程已达全部工程的80%以上。
怀疑快速施工的人,说我们“只抓速度,丢了质量”,是“人海战术,浪费很大”。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谎言。快速施工能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呢?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根据去年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和建筑工程部直属的三个工程局的统计,在已经交工验收的五千零七十三项快速施工的工程中,质量评为优良和符合设计要求的有五千零五十一项,占99.56%。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思想重视,方法对头,准备充足,措施周到,只要按照快速施工的一套正确办法去作,工程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快速施工会不会造成浪费呢?且不说施工速度加快,工期缩短,使一个工厂提前投入生产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仅就快速施工本身来说,由于速度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机械设备得到合理使用,工资基金、机械费用、周转材料、管理费用和临时设施费用都可以大大节省,使工程成本大为降低。过去几年,施工部门每年降低成本平均在7%左右,去年由于实行快速施工,工程成本一般降低了20%左右,这能说是“浪费很大”吗?
是不是“人海战术”呢?快速施工是需要缩短战线,适当集中人力的。但它是在统一计划和严密组织之下进行有秩序的施工,既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又体现组织的严密性,决不是乌合之众,盲目抢工。因而用同样的人力,就可以大大的加快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稍有施工常识的人都知道,施工场地是有限的,如果把工地变成人山人海,必然互相妨碍,不仅不快反而更慢。1958年建筑工程部系统所属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比1957年提高了18%。如果是“人海战术”,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还能提高呢?我国人口众多,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充分运用劳动力多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正是我国建设事业能够高速度跃进的一个特征。对于任务要求很急的工程,适当地多上一些人,虽然看来有些浪费,但是赢得了时间,使工厂提前投入生产,就是最大的利益。
大力开展技术革命运动,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我们找到了在我国加速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
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以加速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大跃进以来建筑业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实行机械化、工厂化施工,是苏联的先进经验,也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逐步实现,则是几年来一直在摸索的问题。去年党中央提出开展技术革命运动的号召以后,全国建筑企业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就在全国建筑工地上基本上放下了扁担,消灭了肩挑人抬的现象,实现了水平运输车子化,垂直运输机械化、半机械化。接着又开展了一个改革工具和创造新机械的高潮,到去年底,已经改良和创造了几乎包括所有工种使用的七百多种新工具和新机械。通过这个运动,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我们找到了在我国加速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这就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工厂化、半工厂化、现场预制和现场浇灌相结合,逐步提高预制装配程度的方针。这就是说,要把国家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工程制宜,洋土结合,由低到高,使我国建筑业沿着工业化的道路迅速前进。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对于群众创造的新工具和新机械,进行选型、定型、配套、推广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笨重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北京、天津、辽宁等地调查,原来从事笨重劳动的工人,已有75%摆脱了笨重劳动。有些人看不见这些基本的事实,故意对新生事物责备求全,抓住那些暂时的局部的缺点,加以扩大,说什么技术革新是“形式主义,华而不实”。把放扁担以后一度发生的某些回生现象,说成是普遍的大量的事实;把正在研究试验还没有来得及推广的东西说成是“只见礼品不见产品”。我们不能设想,群众创造的新工具和新机械都完美无缺,一经发明就能立即在全国推广。任何新技术都有一个创造、试制、改进和普遍推广的过程,对于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成果也必须这样看待。
大搞多种经营,充分发挥建筑业的积极性,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力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完成建设任务,是大跃进以来建筑业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部所属建筑企业的统计,去年共办了二千九百多个工厂,制造了各种施工机械两万多台,生产了水泥十四万吨,钢七千多吨,铁两万多吨,砖五亿多块。这对于提高机械化水平,克服材料不足的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施工单位去年只用了70%到80%由国家调拨的材料,就完成了100%的施工任务。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有人却不顾这些事实,说大搞多种经营是“不务正业,得不偿失”。是不是不务正业呢?据调查,各地建筑企业所搞的多种经营,直接为施工服务的要占80%以上,间接为施工服务的占15%左右,只有少数产品是外销的。这怎么能说是不务正业呢?即使是种菜养猪,也可以改善职工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至于说到得不偿失的问题,据建筑工程部的四个工程局统计,1958年搞多种经营共盈利三百万元。又据十一个省市和四个工程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共盈利两千八百万元。多种经营产品的成本,绝大部分都低于市价。况且,对于多种经营,不能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在建筑材料供应不足,机械设备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我们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自产一部分材料,自造一部分机械,自己武装自己,增强主动性,更多的完成施工任务,这对于国家建设不是有很大好处吗?有什么得不偿失呢?我们不仅不应当否定多种经营,而且要提倡综合经营,把综合经营搞得更好。
大搞共产主义协作,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互相支援,共同跃进,也是大跃进以来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建筑业的协作关系相当复杂,外部有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材料供应、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各方面的协作关系,内部有总包、分包之间,各个工种、工序之间,职能部门与施工现场之间,加工企业与土建安装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只有把各方面的力量统统调动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保证多快好省地完成建设任务。去年大跃进以来,各地区、各企业,由于进一步贯彻执行了政治挂帅,加强了党的领导,建立了施工现场的统一指挥机构,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经济服从政治、小帐服从大帐的原则,因而关系大为改善,协作之风大为兴盛,大大促进了施工速度。
大搞群众运动,是实现总路线的根本方法。去年以来,我们就是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大搞快速施工、大搞技术革命、大搞多种经营、大搞共产主义协作的。可是,一些有右倾思想的人,却说我们大搞群众运动,“把企业搞乱了,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我国建筑业十年来的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我们所走的道路也是正确的。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光荣,今后在继续大跃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决心戒骄戒躁,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的红旗,坚决反对右倾思想,鼓足更大干劲,为在今年内提前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勇前进。(附图片)
北京复兴门外新建的住宅区
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