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烈属、军属、荣誉军人、复员军人为祖国建设立下功勋 优抚和复员安置工作遍地开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6
第10版()
专栏:

烈属、军属、荣誉军人、复员军人为祖国建设立下功勋
优抚和复员安置工作遍地开花
据新华社25日讯 全国的优抚和复员安置工作,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
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有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于解放前牺牲而没有给予烈士称号的烈士,都进行了追认。十年来,经过追认的革命烈士共有六十二万九千多人,发放给他们家属的抚恤金共一亿九千二百三十三万九千多元。十年来,各地兴修了烈士陵园和烈士公墓等纪念性的建筑五千二百多座,以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党和政府对于革命烈士的子女,关怀倍至,在学校学习的烈士子女,除了可以优先享受一般的助学金以外,还可以享受单独的烈士子女入学补助金。十年中,受到过这项入学补助费补助的烈士子女,约达二百万人次。对烈士的追认和褒扬,以及对他们家属的抚恤,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向我国青年一代进行了生动的革命传统的教育。
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烈属、军属的生产、生活,给予高度的关怀和殷切的照顾。目前,全国烈属、军属的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各地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基层政权,对于凡是能工作的烈属、军属都分配了适当的工作,使他们能尽可能地增加收入。有些烈属、军属劳动力很弱,虽然参加生产,但收入要比一般群众少。人民公社对于这一部分烈属、军属就另外给予补助劳动日或发放优待金,使军属的生活不低于一般群众的水平,烈属的生活水平稍高于一般群众。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是保障烈属、军属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前,全国人民也以多种方式优待烈属、军属。在享受群众优待以后,生活上仍有特殊困难的或临时发生困难的烈属、军属,当地政府还发给生活补助费。十年来国家发给烈属、军属生活补助费达四亿二千多万元。每年享受政府定期定量补助的烈属约有七十五万人,享受临时补助的烈属、军属每年平均达四百二十多万人。对于家中无人照顾的年老或病残的烈属、军属,各地群众还专门组织了优抚小组,帮助他们料理家务。各地人民公社的敬老院都优先吸收家中无人照顾的年老体弱的烈属、军属,并且为他们准备较好的生活条件。在烈属较多的地区,还专门举办了烈属养老院或光荣敬老院。仅据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就设有烈属养老院四百四十一所。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革命残废军人。国家根据他们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分别给予长期或者一次抚恤。十年来,国家共发出残废抚恤金二亿五千四百一十二万多元。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都设立了残废军人休养院和疗养院,专门抚养和治疗残废较重的革命残废军人。为了提高残废军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给他们创造就业条件,国家专门举办了残废军人学校。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期间,先后接收二十六万多名残废军人入校学习,毕业后,参加机关、厂矿、企业等单位工作的有六万多人,考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有四千多人。国家还设立了二十六所假肢工厂,专门给残废军人装配假肢和辅助器械。十年来,共生产假肢、矫形器械十五万件,给八万多名残废军人安装了假肢、矫形或辅助器械。
从1950年到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十几万复员军人退役回乡,这是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一支积极力量。在他们复员之后,党和政府根据建设需要和复员军人的不同条件,把他们及时地、妥善地安置到各个生产战线上和工作岗位上,并且给他们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便利条件,使他们在生产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十年来大约有五百余万复员军人被安置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国家把退出现役的排级以上复员军官和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门技术的复员军人,安置到国家机关、工矿企业、基本建设等单位中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国家建设事业用人的需要。十年来,我国还有数十万复员军人,成建制地集体转业到边疆地区、海防地区、农垦地区和大型基本建设单位从事生产建设。这些集体转业的复员军人,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建立了不少功勋。
从1950年到现在,全国各地共接收安置了七百多万复员军人,这样集中地、大批地处理军队复员,又这样迅速地、有秩序地把他们安置到各个生产建设岗位上,这不仅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难办到的,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是一宗了不起的奇迹。
全国烈属、军属、荣誉军人和复员军人,对于革命事业赤胆忠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们现在积极响应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号召,同广大群众一起,奋发勇为,信心百倍,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