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礼花南京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29
第10版()
专栏:

礼花南京来
本报驻江苏记者
离开建国十周年的节日越来越近了,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
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向往着那一天。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个明朗的早晨,人们用智慧编织着花朵,用汗水浇灌着枝叶,一心要培植一朵最新最美的礼花,献给这激动人心的最幸福的时刻。
这里写下的是南京市工人们的心愿。
四十个昼夜
一面三角红旗在机床上飘扬,旗上写着“去北京展出”。这是南京机床厂工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一台自动化的精密机床,它可以自动退刀、换刀、自动调整车速,还有自动的安全装置,即便是在车头转到最高速度时,一旦发生故障,就会立即停下来。这台车床名字叫“C350L型转塔式六角车床”。为了赶制这份厚礼,工人们已经奋战了四十个昼夜。
夜,已经很深很深,四周黑漆漆、静悄悄的,而试造新产品的房间里却是灯光分外明亮,王国钧、吴仁林、丁步青三个老师傅,弯着腰在机床旁边,一忽儿拆装研究,一忽儿开车试验,但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紧绉着眉头,在苦苦思索。他们不知什么是疲劳,只要是一想起北京,一提起献礼,就觉得浑身是劲。
试制一台新产品,就像长江滚滚翻浪,一个过去,一个又出现。解决了皮带轴承发热问题,又出现了主轴箱自动送夹料问题。材料夹进去总夹不紧,夹紧了又松不开。地上画满了粉笔画,大伙儿在研究,王国钧却一个劲地在想,如果增加一个弹簧片,不就可以自动振动,自动夹紧,自动松开吗?果然,采用这个办法终于成功了。
每战胜一个困难,每向前走一步,每个人的心就和北京贴得越紧,四十个昼夜的紧张、焦虑、失败和胜利,都变成难以言状的幸福。
现在,这台达到国际水平的车床已经运到北京。
放大二万倍
前几天,南京教学仪器厂韦锦钧工程师的心情愈来愈焦急了。
韦锦钧和他的助手们自从向全厂提出“提前制成高级电子显微镜,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计划后接连经过二十多次试验,都没有把放大倍率从七千多倍提高到二万倍。这是电子显微镜的最后一个难关。
他想,放大倍率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可能是各个透镜的焦距有问题。如果增大透镜的电流,缩短它的焦距,使物镜与中间透镜所成的像达到合理位置,那不就能使它起放大作用吗?
当天晚上,夜深人静,在一间斗室内,厚厚的黑布幕垂放着,紧贴窗前,四壁黑糊糊地,虽是初秋天气,这间密不通风的工作室内却闷热异常。共青团员陈雪雁接受工程师的嘱咐在做准备工作。在她接了一个通过整流的电源后,光屏上出现了芝麻大的明亮光点,渐渐地光点愈来愈明亮,她小心地改变每个透镜电流,随着电流的变化,光屏上的光点变化出现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现象。啊,这是成功的预兆!她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把光栅试片放入显微镜中,光屏上顿时显出很大并且清晰的印象,经过计算,证明倍数已经超过了两万倍。
第二天早晨,陈雪雁把一只蚊子翅膀放在这台显微镜中观察,翅膀上一根根纤密的茸毛,立刻显得有手指头那么粗大,连茸毛尖端的一粒粒黑点,也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把蚊子翅膀放在一千五百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茸毛只能模糊地显出针尖那样大小的黑点,手指与针尖,这就是我国科学水平飞跃前进的见证。
最后一个难关突破了,高级电子显微镜终于提前二十天胜利地制成。
尽量缩短时间
在长江北岸的山脚下,南京钢铁厂的钢铁战士们正围着二号高炉紧张地工作着。为了庆祝光荣的建国十周年,他们决心以最出色的成绩,向祖国表一表钢铁工人的心意。
鼓风机不停地旋转、轰鸣。装运铁锭和铁渣的火车,喷出股股黑烟,发出一声声长啸。往来如梭的汽 车卸下了一大批一大批的矿石和焦炭,经过皮带运输机源源不断地送进了高炉料槽。
出铁场里,炉前工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就好像猎人架好了枪守候野兽一样,热切地注视着炉口,严肃而又兴奋。出铁的信号铃响了,火红火红的铁水冲出了炉门,照得炉前一片通亮。
在炉台上负责避渣器工作的吕长山同志,这个高个子红脸膛的小伙子,去年还是军事学校的一个勤杂工,而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炉前工人。早在一个多月以前,二号高炉还没有正式投入生产的时候,吕长山就冒着70℃的高温,进入了炉缸,在里边坚持工作达数小时。高炉按时生产了。像他这样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在南钢到处都可以看到。二号高炉投入生产不到两个月,日产量步步上升。9月以来,已经突破了日产生铁三百吨的大关。现在,职工们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量缩短出铁时间,向伟大的建国十周年大典献礼!(附图片)
这是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两万多倍后的蚊虫翅膀上长的茸毛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