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第十个丰收年 富饶的都江堰灌区在秋收大忙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1
第3版()
专栏:

  第十个丰收年
  富饶的都江堰灌区在秋收大忙中
  本报记者 孙跃冬
现在,正是都江堰灌区的秋收时节。在纵横数百里的沃野上,无边无际,到处是一片金黄的庄稼。被蛛网般的渠道分割成一块块的农田里,成熟的稻谷秆垂着沉甸甸的穗子,在一起挤得密密麻麻。少数稻谷被沉重的穗子压得倒伏下来了。农民们笑着说:“谷(稻)倒装满仓,黄熟的稻谷倒了,是丰收年的征兆。”
田野上,到处是抢收的战场。天刚亮,数百万劳动大军已经投入收割战斗。镰刀嚓嚓,打谷机轰隆隆和拌桶的拌禾声,此起彼落。这是一首绝妙的丰收交响乐。打谷子的农民高兴地说:“今年,只要听听打谷子的拌桶声,蓬冬蓬冬的,就知道这收成挺不错。”田坎上,用席子搭的小棚上,贴着的大红纸写着:“高工效擂台”,桌上摆着当日奖给高工效优胜者的奖品。拌桶上插着“高工效高质量标兵”红旗的,是最近一次评比中的优胜者。他们在把好经验传授给别人以后,又在创造着更优异的成绩。许多地方由于开展了高工效竞赛,使收割进度加快了一倍,而且质量更细更好。老人和孩子组成的拾粮队也不示弱,紧跟在拌桶后面,搜索着漏掉的稻穗。为了减少运进运出沿途抛撒,浪费损失,各地公社的社员把晒席拉来铺在田里作为临时晒场,当天晒干的稻谷立即送往粮库。
都江堰,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早已驰名国内外。但是,解放前都江堰灌区是怎样一个面貌呢?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这个水利工程变成了统治阶级、地主、恶霸发财致富的工具。他们贪污修建经费,使都江堰年久失修;由于你争我夺的结果,把都江堰弄得破烂不堪,灌溉面积一年年缩小。解放前夕,灌溉面积由三百万亩缩小到一百九十万亩,遭受洪灾的农田一年年增加。
川西解放后的第二天,大批解放军战士立即帮助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兴修工程。仅最初三年完成的工程,就相当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二十八年以来兴修工程的总和。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嚷着要修建的富渠堰扩灌工程,一直不见踪影;但在1952年的一个冬天就修成了。经过逐年扩建,这条长一百四十多公里的干渠,现在扩灌面积达一百四十五万亩。像富渠堰一样的扩灌区,陆续又修成了西河堰、东山堰和通济堰,灌溉范围由原来的十四个县市,扩大到二十四个县市。都江堰的水通过川西平原,翻山越岭,灌溉了广大丘陵地区,由原来灌溉农田的三百万亩扩大到六百多万亩,增加灌溉面积一倍以上。许多过去受干旱威胁的地方,许多旱地和水源缺少的稻田,都一变而为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稻谷的产量增加一半左右。
今年是都江堰灌区解放后的第十年,也是第十个丰收年。虽然五百多万亩中稻的收割工作还在进行,一时还说不出全面确实的数字,但丰收是肯定了的。去年水稻大面积丰产的旗帜新繁县,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今年又增产一成到两成,有四个公社在已收的两万多亩田地上,获得了平均亩产一千斤以上的高产纪录。这的确是一次不平凡的收成,因为去年这里获得了一次空前大丰收,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40%—50%,每亩达到七、八百斤,比解放前增加一倍。
秋收时节,我来到温江县永兴公社一个叫红陵阁的地方,眼前出现的是一片好庄稼,每亩水稻都收到七百五十多斤。但是,过去这里是有名的低产区,因为地势低洼,水排不出去,每年只能收一季水稻。去年大跃进中,农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产量提高到五百斤。过去农民也想改造这地方的低产面貌,但是农业社人少力量小,土地又分散,一直没有办到。去年公社化以后,全社出动五百人,开沟排水,加厚土层,一鼓作气,半个月就把坏田改好。像这样的低产田,去年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冬天就改造了一百多万亩,仅一季水稻就增产30%—40%。全灌区普遍建立公社以后,还着手整理改造紊乱的渠系,实行了浅水灌溉、适时放水晾田和上下游间轮流用水,让都江堰的水,在生产上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去年秋天各公社大量深耕土地,分层施肥,使肥沃的土地更加肥沃。水稻密植程度又进了一步,比去年增加70%的苗。今年夏天遇上特大的暴雨和洪水,但防洪大军及时进行了护岸排水,扶救倒伏的禾苗,战胜了灾害,取得了丰收。
都江堰灌区的农民,在今年继续大跃进中,创造了光辉的成就。除了水稻大丰收之外,今年夏收作物小麦和油菜也都获得了大丰收,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增产50%。一向低产的小麦也达到每亩四百多斤,赶上了过去的水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产一倍以上。农民们对这些成绩并不自满,他们仍然不断地提高复种指数,把一亩地当成二亩、三亩地来种,现在各地边收边增种的晚秋作物已有一百多万亩。
在丰收的日子里,全灌区的农民提出边收、边晒、边送粮食进仓的口号。大路上、小路上,送粮的车辆一天到晚不断。为了加快入仓进度,许多公社都是白天抢收,晚上趁着月光送粮入仓。崇庆、大邑、新津等县,收割面积才完成60%到70%,交公粮和出售余粮任务便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区粮食入库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两倍多。
随着生产的增加,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区五百多万农民永远摆脱了解放前那种贫困的日子。每人平均一年有口粮四百多斤,在食堂里吃饭不要钱,还按时领取工资。孩子们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无依无靠的老年人进了敬老院。农民的购买力比解放初期增长一倍以上。温江县镇子公社党委书记刘少清告诉记者,去年这个乡还有10%左右的农民,因为劳力少人口多,在农业社做的工分不够口粮钱,今年就没有这种情况了。许多公社已经着手修建了一部分新的社员住宅,农民的居住条件正在改善。在灌区纵横交错的河渠上,已陆续修建成小型水电站二百五十多处,为农村的夜晚增添了无数夜明珠。这些电力不仅供农家照明,还用来进行抢收抢种,治螟和从事副业加工。
这个富饶的“粮仓”,仅从1954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五年多时间内,调运出去的粮食达三十七亿多斤,而今年上半年粮食外调数量超过1952年全年外调数的三倍。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人民吃到了都江堰灌区出产的大米。今年的大丰收,都江堰灌区将供给各地更多的粮食,有力地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亲爱的读者,让我告诉你们一个喜讯吧。都江堰管理处最近作出一个新的灌区规划:新修两条干渠,灌溉面积将由现在六百万亩扩大到二千六百万亩,包括全省粮、棉、蔗等作物主要产区。而正在修建中的紫坪铺、鱼嘴两个水电站,也将要在明年和1961年左右陆续建成,发电量可达三十多万瓩,供应整个灌区和附近地区工农业用电需要。未来的都江堰灌区将更辽阔、更富饶、更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