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普及农业科学的课堂——小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2
第4版()
专栏:

  普及农业科学的课堂——小农场
  李琦 长俊
人民公社化后,山西运城县群众性的农业科学试验园地——“小农场”。大量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农场”把老经验同新技术结合起来,把干部和群众中对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各种不同意见,都拿来进行对比试验。它成了人民公社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课堂。
公社大办“小农场”
“小农场”——这朵鲜花是从1954年在西张耿乡星火农业社开放起来的。由于农业社的范围小,各方面条件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在全县大量地推广开来。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办小农场在全县很快形成了风气。全县十一个公社一百六十一个管理区,已经有一百二十一个管理区办起了“小农场”。这些农场总共占耕地二万一千多亩,占全县总耕地1.1%。参加的人有一千六百多人,其中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妇女。著名的农业技术能手曲耀离、王运升、郭振西的成长都是和“小农场”分不开的。几年来,通过“小农场”,在全县培养出农业技术人员有六千一百多人;经过试验,推广了新技术一百多条;经过杂交培育了十一个小麦新品种、十六个棉花新品种。所有这些,对棉麦连年增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一切通过试验
小农场一般的都是管理区的直属生产单位,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生产队。它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就立即推广;群众有什么争论就作什么试验,唱“对台戏”,让争论在事实面前落实定案。目前全县争论的技术试验项目就有八十七个;它还担负着培养优良品种的任务,各个小农场试验的作物品种就有一百二十一种。
办了许多年“小农场”的生产队,对作物密植、深耕、施肥等的极限和互相关系就比别人心里更有底细。比如,在去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考老公社考老管理区坚持了“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在小麦的密植程度上就比较合理,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小农场”的历年试验,从实践中懂得了过密不利于通风透光的道理。今年这个管理区四千八百多亩小麦全是旱地,比去年增产62.14%,成为全县旱地小麦大面积丰收的冠军。于乡公社王村管理区小农场,对于过去认为被洪水漫过的地无法耕作和保证全苗的问题,经过试验,终于找到了“翻起生土、晒成阳土、耙成细土、多上粪土、种在湿土”的“五土法”来耕作,这种办法运用到大田,保证了小麦全苗。通过试验推广到大田去的技术操作,在西张耿小农场就有一百六十九条,因此群众热情地把小农场叫做“生产队的参谋部”。卿头公社社员们还为小农场写了一首诗:
小农场自己办,
有争论就试验,
想不通亲眼看,
再不信等兑现。
这些巧言妙语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小农场的实际情况和它所起的作用。
最好的课堂和教材
“小农场”还是培养农村初级农业技术人材的学校。龙居公社几年来受农业土专家王运升的影响和培养,把小农场当课堂,小农场的庄稼为教材,本着“用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和“学用一致”的原则,培养了大批青壮年技术骨干。据统计,这个公社现在有七百九十五人懂得了棉麦主要虫害的习性和防治的方法;有五百八十九人学会使用和简单修理喷雾器和喷粉器的技术;有五百三十四人学会了小麦、棉花、玉茭的杂交技术;农民王超义经过在小农场的学习操作,现在成为西张耿村技术夜校的教员。运城公社大渠管理区的农业中学,就是在小农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所中学种着三百亩地,学生在这里半耕半读。高小读过一年的曲乃琦,在农业中学学习了两年后,又被公社保送到运城农业专科学校深造,现在成为公社的兽医。
干部和群众共同提高
中共运城县县委书记也大都参加了小农场的试验工作。他们和农民共同搞试验,使自己的实践和群众的实践互相结合,互相提高,以便更好更具体地担负起领导工作。比如,今年的棉花宽窄行播种法,所以能够在全县推广,就是县委书记们去年在小农场和农民共同试验成功后,使自己的实践和群众的实践相一致了,通过开现场会,组织传授,才有效地把这项先进经验推广到大田。于乡公社百户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张来成、主任王中流,去年没有搞小农场试验,就强迫群众接受自己凭主观布置的一套办法搞生产,结果生产没搞好,在全公社竞赛榜上成了“蜗牛”;在整风中,群众贴了五百多张大字报,批评他们的作风。他们接受了教训,办起了小农场,并且和“十姊妹”小农场唱“对台戏”,小农场变成了会堂,变成了指导生产的办公室,形成了大田生产按小田试验办事的制度,这样一来,今年这个管理区的生产搞得很好,在竞赛榜上坐着“火箭”飞跃前进。
几点经验和教训
运城县在办“小农场”的六年过程中,摸索到以下几条经验:
第一,要允许试验者失败。作试验是难免失败的。怎样对待失败?这对办好小农场是一个很关重要的问题。卿头公社王西管理区小农场的试验者们,去年试验的密植小麦,每亩下种一百一十斤到四百斤,结果因为过密失败了。一部分人就说:“白馍馍不吃,用脚踢哩。”有的人讽刺地说:“小农场搞得好,麦子长得像牛毛。”甚至有人公开骂小农场的试验者是“败家子”。面对这种责难,这个小农场的试验者们灰心丧气了,向公社领导上提出了“打退堂鼓”的计划。可是公社党委向他们说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县委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也在干部和群众中大讲特讲,不要怕失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大鼓舞了试验者,树立了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这样就使小农场更加巩固了。现在全县所有的小农场,都办得很有声色,试验花朵,朵朵鲜艳!
第二,试验的目的和任务必须明确。试验是为了推广,是为了大面积丰产,是为了整个农业大跃进;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试验而试验,它担负着用事实解决对新的农业技术争论的矛盾。几年来,多数的小农场坚持了“一切试验”落脚于大田推广的原则,把那些行之有效、但在群众中还未被完全接受的技术问题作为试验的中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西张耿小农场,试验的玉茭宽窄行定向播种法,现在每棵上有两个到三个八寸到一尺的穗子,估计每亩可收两千斤。全公社的技术员们参观后,都说是好经验,计划在下年大田推广。北相公社北相管理区劳动模范金玉绪领导的小农场,今年在淤土地试种了棉花,有保守思想的老年人知道后说:“金玉绪能够用脚尖走路哩,淤地种棉花,丢人没深浅”。金玉绪没有管那些热讽冷刺,坚持试验,根据地质特性加多中耕的次数,以便土壤经常保持松软,现在棉花生长非常好,每亩预计可产籽棉八百斤。老年人参观后都说:“老脑筋不中用了,新社会新事情就是多,咱们过去只说淤地不能种棉花,可谁也不作试验。”
第三,坚持两个“三结合”。就是干部、农民、技术人员“三结合”;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三结合”。这样能够互相提高,使试验和实践相统一,便于在大田中推广,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一道办小农场作用更大。永济公社和社员座谈如何办小农场问题时,有一个社员说:“光我们办小农场、搞试验作用不大,因为我们试验成功的东西领导没有经过试验,有时会不相信,这就难以推广;相反,没有我们参加,光领导干部搞也不行,因为他们试验成功的我们也会不相信,同样是不好推广。要搞还是一块搞。”
第四,和农业中学结合起来,会更便于小农场的巩固。农业中学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比较系统,又有固定的人员,劳力问题好解决。运城公社大渠管理区的农业中学和小农场的结合就是一例。这里是校场合一,它也是管理区的一个生产单位,管理区给规定生产任务,供给所需的农具、牲畜和其他投资,包工包产,超产奖励,收入归管理区,学生们和社员们劳动一样记工分,秋后参加分红。这样办开始有人担心学习、生产“两耽误”,结果却是学习生产“双丰收”。(附图片)
山西运城县龙居公社西张耿大队的小农场和山西农学院师生共同试种了十亩水稻。这是山西农学院的师生和县、公社、小农场干部在地头总结水稻培植经验,准备明年种双季稻。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