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除掉魏延的反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4
第8版()
专栏:

  除掉魏延的反骨
  柳笛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魏延。魏延虽然不是“三国”中的什么风云人物,可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的脑后有一根“反骨”,是个典型的不坚定分子。
魏延的故事很有意思。查一查他的档案就知道,魏延原来是刘琮的部下,刘备经过襄阳时,他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企图投靠刘备。结果,没有投靠上刘备,反而挨了大将文聘一场厮杀,弄得兵败名劣,投到长沙太守韩玄那里去了。后来,关云长攻打长沙,魏延又杀了韩玄,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了关云长。魏延虽然对攻打长沙有功,可是诸葛亮并不喜欢这个人物,他一见之下就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了。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因为刘备苦苦讲情,才饶了他的性命,要他尽忠报国,勿生异心。但是,以后魏延脑袋后面那根反骨常常作怪,他自恃功高,心怀不满,经常和别人闹不团结,而且一有机会就争名夺利。雒城一战,他竟然和老黄忠争起功来了。魏延总觉得自己本领过人,目无法纪,可是每逢他不听军令的时候,总要损兵折将。对于魏延的一些过失,诸葛亮和刘备可算是够耐心的了,但是,魏延一错再错,到后来诸葛亮一死,司马懿的大军追来,正在困难的时候,魏延就反叛了。还是那诸葛亮神通广大,他死前“预伏锦囊计”叫杨仪、马岱等预防魏延的叛乱,才免除了一场祸害。
故事虽然简单,却很能引人深思。对于魏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忠与不忠,对人民有什么利弊,这些都用不着去研究了。但是每逢提到魏延,就使人不免想起我们革命队伍中那些动摇不定的人。他们和三国时的魏延虽不沾亲带故,但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脑后有一根“反骨”。
在革命的队伍中,竟然有人脑后长着“反骨”,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的队伍里,除了最坚定的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和坚强的同盟军农民以外,还有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其中,有的人坚决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彻底改造了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坚定地站到工人阶级这方面来了,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却相反,他们虽然也以革命者的面貌出现,可是实质上头脑里的资产阶级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造,许多旧的污浊的东西被隐藏起来,而且长得根深蒂固。这种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革命不就是一种“反骨”吗?脑子里潜藏着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自然就不可能有崇高的革命信念,不可能有坚定的革命立场。他们和党貌合神离,存有二心,对待革命的态度是不坚决、不彻底的;革命符合自己的愿望,就跟着革命走;如果不能称心如意,一遇困难和挫折,他们就和魏延一样“开了城门、放下吊桥”投向资产阶级方面去了。自然,他们的“反骨”不可能达到像魏延一样“杀其主,献其地”的程度,可是却常常给革命带来一些损害。
请看,有些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脑后的“反骨”不是在兴妖作怪吗?他们有的人虽然也坚决反对过帝国主义,在革命战斗中有过功绩,可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动摇起来了,他们把去年的大跃进说成一团糟,用各种巧言花语反对总路线,企图动摇党的领导。他们脑子里的资产阶级货色暴露出来了,反骨上都要生出角来了。
这种“反骨”,自然要除掉。诸葛亮对待魏延的“反骨”是想一斩了之。我们对这些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反骨”,是要动动外科手术,帮助他们除掉“反骨”,治病救人。而那些脑后长着“反骨”的人,也应该自觉地把这种从资产阶级娘胎里带来的“反骨”连根拔掉,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