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技术革命的“闯将”——记上海重型机床厂老工人陈庆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5
第3版()
专栏:

  技术革命的“闯将”
  ——记上海重型机床厂老工人陈庆云
丁鸿元
在上海重型机床厂,一提起陈庆云,大家就用赞美的口吻说:“他啊!真是一个称得上不断革命、敢说敢作的老工人”。有些人就干脆称呼他为技术革命的“闯将。”
陈庆云是装配车间的工人,今年已经五十开外了。他,头发斑白,微皱着眉头,好像老是在动脑筋。几年来,他提出的技术革新建议很多。这里记述的只是几项进行重大改革的故事。
日夜苦思“土鸡生洋蛋”
去年,厂里接受了试制四米五立式车床的任务。这台立式车床有二层楼高(七米五),单单一只底座和花盘,就各有十几吨重。
厂里为了做好制造四米五立车的准备工作,曾请工程师设计一台土立车来加工底座和花盘。但是工程师提出的方案,名义是“土”,实际还是洋的。别的不说,单生铁一项就要三、四十吨,还要五十马力的电动机和加工一只五米多外圆的花盘。这样的设计,不仅因为当时生铁原料和电动机都很缺乏,就是要加工这部“土”立车的五米花盘,在厂里也无法解决。  陈庆云老师傅听说厂里要试制这样大的机床,乐呵呵地逢人就说:“机床做得越大,国家就越强,我们工人的责任也越重。”他知道厂里没有大设备不能加工大机床的困难,没有谁叫他解决这个困难,但是他主动地开动了脑筋。回到家里,他就拿起铅笔在纸上画,但是画来画去画不像,他就用剪刀剪纸,剪好后再拼起来,吃饭的时候,他握着筷子东画画西比比;有时拿着几个废旧零件,像小孩堆积木似地拼拼凑凑。这样,他的脑中初步有了一台土立车的雏形。当大家在会上否定了工程师提出的那个方案后,陈庆云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可是工程师听后,连连摇头,冷淡地说:“这种想法不合标准,不仅样子难看,即使成功也只能粗加工……”但大家都支持“老头”的方案,最后厂长决定试试看。
经过大家的苦干、巧干,一台土立车终于造成功了。在地上竖起了四根水泥柱子,上边搁了两根交叉的工字铁,一把刀具安在四米五花盘的中心轴孔里。试验正式开始了。马达一开动,车子缓缓地转动起来,“老头”两只眼睛更紧紧地盯住了车刀车过的地方。不一会,车子停了下来,人们争着观看切削好的平面。“不行,不行,光洁度达不到要求”,人群里有人这样的叫喊。工程师弯下身子看了一下平面,也摇了摇头说:“我早就说过,这东西只能粗加工。”在场的另一部分工人,都支持着陈庆云说:“粗加工能行,精加工一定也能行”。厂长也接着说:“凡事开头难,功到自然成,老头,你要有信心继续搞下去”。
第一次失败了。这一夜,陈庆云躺在床上翻来复去,久久不能入睡,他想着白天试车的情况,想着全厂工人期望着的那台土立车和厂长的鼓励。回想到自己在一次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听市委负责同志说的“一个人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一次搞不成,第二次再来,几次失败后,终能搞成的”。他并没有灰心,相反干劲更足了,信心更强了。第二天就和青年工人史连生一起,像绣花姑娘绣花,一针不漏地认真找原因,紧张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们从失败中找“门路”,反复试验,发现了刀的角度不对,螺丝没紧好,刀排装法不对头,而影响了加工的光洁度。几次的调整和试验终于成功了。这台土立车经过试车不仅光洁度达到要求,而且在加工底座时,既能搪眼,又能上下同时吃刀,减少了搬运的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也为国家节省了金属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一台洋立车有一万零三百多个零件,重达六十多吨,成本约需五十万元。而这台土立车全部零件拼起来还不满一百件,总重量不到十吨,造价成本只有五千元,两者几乎相差一百倍。那些认为设备简陋不能制造重型机床的迷信观点,在铁的事实面前认输了。
敢想敢作攻破老“堡垒”
一台台FA5型万能铣床装配成了。可是,出厂后到了新单位,没几天就要请厂里老师傅去修理。一张张报修单上都是写着:“油路阻塞、走刀箱咬杀”。厂里在生产着的走刀箱,做几只报废几只,很少能合乎规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厂内厂外,前前后后共提出了三百多条改进意见,可是总没有彻底解决,机床照样检验通不过,检修单仍旧不断。
陈庆云原来在这个车间装配走刀箱。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做检修工。他虽然离开了这个车间,但心里老是想着“走刀箱”的质量问题。
一天,陈庆云下班后,照例到装配车间去,正好遇到车间主任在为十四只走刀箱要报废的事情发急。陈庆云一进车间就弯下身子与车间主任一起,像医生为病人诊断一样,摸摸这里看看那里,又用耳朵贴在机器上面,静听机器的转动声。听了一会,陈庆云抬起头来,对车间主任说:“这个走刀箱不能用油管,应该另打油路……”
没等他说完,旁边就有人说:“怎么能不用油管?这是外国设计的啊!”
陈庆云凭着他三十多年的修理经验,仍旧不慌不忙地对车间主任说:“油路就像人的脉络,脉络不通,人要生病;油路不通,机器也不能运转”。他把自己想了好久的修改油路的打算一一告诉了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连连点头。为了使陈庆云能直接参加这个工作,党决定把他调回装配车间。他为了不辜负党的支持和期望,下定决心坚决攻下这个“堡垒”。于是晚上苦思苦想,白天就和大家一起商量,反复研究。一次失败了再来一次,经过几次的试验,另打油路终于实现了。走刀箱内的齿轮均匀地转动着,车油畅通地流进了箱内。两年多的老问题解决了,搁起来的机床也一台一台地走上了生产岗位。
帮助别人协作风格高
厂里自从制造重型机床以后,一向用手工操作的起重运输实在太不相称了。搬动一只零件,十二、三个人,大家吃力地摇着手摇车,混身上下流着汗,从厂门口搬到车间,短短几百米的距离,用上半天、一天并不希奇。起重工也想搞技术革命,但搞了几次未成功。
一天,陈庆云路过起重队,正在工作的起重工周洪川向他说:“帮助我们想想办法吧!”陈庆云见了这种状况,心里感到是个问题,可是要帮助改吧,目前自己任务很重,日日夜夜抽不出身来。当他想起了党经常告诉他要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他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分什么你我,大家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就这样,他很认真地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手摇要实行机械化,就得要材料,陈庆云处处留意着,甚至去饭厅吃饭的时候,路上遇到废旧料,也蹲下去琢磨个半天。有一次他在车间里的暗角处翻到了一套已经报废了的旧吊车,陈师傅当宝贝似的拣回来一看,外面虽不像样,里面却是一套完整的“华门牙齿箱”。他高兴地说:“用它来改手摇车不是正合适吗?”正好这时候外厂来了个起重队,这个起重队带来了一台电动手摇车。陈庆云知道后,连忙跑到摇车旁认真地看着、看着,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按照这个办法来改手摇车不是很好吗?”于是他和史连生一商量,二人着手准备起来,只要一有空就到处跑,几乎翻遍了整个车间的暗角,寻找废旧料来代用。在今年3月5日为了迎接厂里的跃进大会,与史连生苦战一个通宵,终于将一台手摇车改成了电动。现在只要一按电钮马达一转,几十吨重的物件就像被驯服了的猛虎一样,乖乖地跑了。可是陈庆云并不以此为满足,最近他又为运输工改制一台手板车,和改制一台双筒式电动摇车,这台摇车可顶上七个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陈庆云就这样帮助了沉重劳动的起重运输工变得轻松愉快。
那么,这些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呢?几年来,陈庆云在无数次的技术革新试验——失败——再试验,最后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坚决跟着党走,听党的话,依靠组织,依靠群众,一切困难都可解决”。他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我们工人做出来的,工人做出的东西都能用。但是,想搞一次能成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坚决依靠党,依靠群众,一次搞不成第二次再来;二次又不成再搞第三次,总有一次能成功的。有了这样的信心,天大的困难也就可以克服了”。
陈庆云就是树立了这样的信念,促使他不断革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