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风不成灾 沙不南移 三雷公社治沙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5
第4版()
专栏:

  风不成灾 沙不南移
三雷公社治沙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
本报讯 甘肃民勤县三雷人民公社,与沙害的斗争已由内线防御阶段全面转入外线进攻的新阶段。这一重大进展是由于公社充分发挥了巨大威力。
民勤县在河西走廊北部三千里风沙线上,它仿佛像一座孤岛突立在腾格里沙涟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三雷公社又处在风沙西线的前沿,是遭受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全社十万多亩耕地,就有九万多亩遭受风沙的袭击。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农民从个体经济基础上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不断地摆脱“沙是黄龙,越治越穷”的宿命观点的束缚,开展了植树造林,防沙育草的群众运动,积极起来防御风沙,使这一地区黄沙南移的灾害基本被控制了。可是农业社毕竟力量小,无力全面根治风沙。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党委按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治沙”的精神,统筹安排劳力,把治沙和生产推向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去冬今春共植树造林七百多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植树造林总面积的一半;封沙育苗三十八万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封沙育苗总面积的157%;幼林抚育四万五千多亩,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幼林抚育总面积的68%。基本上绿化了前沿沙窝,一条条的林网,交织成一幅“风不成灾,沙不南移,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的美丽图景。今年,夏收小麦等粮食作物比大丰收的1958年每亩产量增加三十七斤,增长了18%;棉花亩亩长得硕果累累,银花似海;社办林场展开林、副业综合经营,总收入达一百零五万元,相当于互助合作四年中总收入的84%。在贯彻公养和私养并举的方针中,大、小家畜增加也很快。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比去年平均增长了30%。
三雷公社是民勤县最早建立起来的一个公社。这个社在战胜沙害,发展生产方面的特点是:
①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统一筹划全社的生产。去年9月间,公社组织了六千三百多人的远征大军,深入到四十华里的沙涟内,夜战沙梁,日战沙滩,经过冬、春两次突击,就创造了等于过去几年植树造林的总和。治沙的同时,各项生产也搞得很出色。去年秋天全社80%的土地进行了深翻,积肥量比往年增加了40%,下种量由过去的二十多斤,提高到四十斤,并全部用马拉机播种。这些耕作制度上的改革,在处于风沙线上的三雷公社来说,确实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在农田基本建设、适时播种、管理加工和收割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公社的高度组织作用。如春播由去年的二十天缩短到今年的十五天,夏收进度也比去年缩短了三分之一。
②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以生产队为基础,固定劳力,划分地段,建立了二十三个社营林场,调配三百二十名有林业专长的技术工人,专门进行防沙造林。专业林场在营造护田林带的同时,在沙丘周围营造了三千多亩果、杏、桃、枣等经济林,压葡萄一万多枝,林带间种粮食作物、瓜菜、油料四百九十亩,今年预计可收入五万多元。占据前哨阵地的林场,现在已有七个迁进沙漠复地,建起了沙区新庄。著名的林业劳模薛万祥领导的沙井子林场,已深入沙涟二十华里。
③由于人民公社资金雄厚,可以利用飞机和拖拉机等机械造林。去年秋天用飞机在二十多华里的沙涟中播种了五万多亩齿蒿、马蓬等草子,每平方公尺发芽五百到八百株,最近又播种了两万多亩。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给三雷公社全体干部和社员向风沙大规模进军、开展粮棉超产运动,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和力量。他们一致表示在中国科学院设在这里的防治试验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公社的威力,为扩大沙区新庄,增加沙涟中的居住人口,发展果树和用材林,开辟新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济基地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