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金坛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8
第8版()
专栏:

  金坛路上
  周珂
上海市旧城的东南角上,有一条短短的街道,叫金坛路。我到这条路去过两次。
第一次去是在宣传婚姻法那年。傍晚,金坛路上,东一堆西一群聚集着的男女居民,都在纷纷议论,好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情。孩子们却在十四弄弄口拍着手唱:“吵架精,打破面皮难为情!”我找了一位居民委员会的调解委员,问她怎么回事。她苦笑着告诉我说,这里刚才打过一场架。一个名叫葛阿菊的妇女和邻居,从里弄里一直打到金坛路上。
后来居民们又告诉我,这金坛路上从来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十五号门口是出名的“吵架总会”,十四弄叫做“相骂里弄”。“相骂里弄”住着三十来户人家,整年到头吵闹不休的“冤家”就有十多对。
祖国全面大跃进热潮中,传来了金坛路大变样的消息,使我不由产生了再去看看的愿望。今年盛夏的一天午后,我第二次来到金坛路。
街上静静的,只有托儿所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歌声。接待我的一位居民委员会委员说:“现在里弄里组织了生产加工和集体文化福利事业,大家忙着工作、学习,没有时间吵嘴啦。”
没有时间吵,这是一个理由。可是这不能是全部理由。我想再到金坛路妇女最多的刺绣组去看看。
刺绣组原来是个先进组。组长丁根弟是个童养媳出身的里弄积极分子,前几年做过金坛路的调解委员,为人热情、公正,很受居民敬爱。自从去年当上刺绣组长后,生产、学习搞得好,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大家。有一个组员的孩子手臂跌坏了,吓得只会哭,不知如何是好。丁根弟立刻丢下自己的活计,帮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代为挂号、取药,还不断安慰母子俩。这事使妇女们很感动。过不多久,住在金坛路十七号的一个组员要和里弄食堂交换房屋,而她的丈夫不在家,其他妇女知道后,下了班就一起去帮她搬家……
“邻居们在一起工作,难保不发生矛盾吧?怎么解决呢?”我向组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丁根弟点点头,给我讲了一段开民主团结会的故事。
有一次,周承弟在绒线衫上刺绣时,向张荷玲开玩笑说:“看我把这个孩子绣成驼背了,像你的儿子哩!”张荷玲的脸扳起来了。其他妇女看到这情形心想糟啦。金坛路上谁不知道张荷玲和她的邻居不和,正是为了邻居说了一声张荷玲的儿子是“驼背长不胖”呢。丁根弟知道这事后,先找周承弟聊天,和她说:“人家的儿子残废了,是很不幸的,你这样开玩笑不大好!”又找张荷玲谈心:“别人都说我们组里妇女团结得像亲姊妹一般,即使那个无心讲错了一句话,最好不要老记在心里!”后来,在民主团结会上,周承弟诚恳地检查了自己说话不知轻重,玩笑开得过分。张荷玲一听什么气都没有了。
民主团结会是这个居民委员会规定的一种例会。各个组一个月举行一次,在会上互相展开批评自我批评。这种活跃的批评自我批评风气不但促使居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而且代替了金坛路上长时期来以吵架解决矛盾的老方法。
“可是,也有妇女一时扭不过头来,那就全靠个别做工作。比如葛阿菊……”“葛阿菊,就是那年在金坛路上大打架的‘吵架精’吗?”我性急地打断了丁根弟的话。丁根弟笑起来说:“她的这个绰号早摘掉了,人家现在每天要做四十根线,快要赶上快手了呢?”她引我走到一个小个子的中年妇女后面,叫了一声:“葛阿菊。”把我介绍给她。
我这才弄清,葛阿菊本来是个农村姑娘,到上海结婚后丈夫经常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次,感情也还不错。可是婆婆却厌恶她,骂她乡下人,生得笨,经常作难她,还向儿子说她坏话。当了三年新媳妇,吃了三年泪泡饭。有一次,葛阿菊横了心,泼开胆子和婆婆大吵了一顿,把婆婆气得发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葛阿菊觉得这办法好,认为人善受人欺,若要不吃亏,必须比人凶三分。从这次起,她就不把婆婆放在眼里,动不动破口大骂。邻居看她闹得太不像样了,劝劝她,她也不管好歹,一律恶言相向。她丈夫回家来知道这些情形,对她有意见,她索性和丈夫也吵翻了。以后丈夫整年不给她写信,连每月的家用也不直接寄给她。这样,葛阿菊更加痛苦,更是有事没事和别人吵了。
解放以后,居委会委员好几次和她讲道理,批评她的行为不对,但往往白天调解会上她承认了错误,晚上却又去骂人了。直到去年大跃进时,居委会和妇代会发动妇女,决心突破“冷角”,决定首先不要歧视她,而要从关心她的痛苦出发,还要和她讲家庭、邻里不团结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理,帮她分清是非,挖出错误思想根子。大家分头和她谈心,启发她的觉悟。正好这时她丈夫的工作单位也注意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做了工作。两方面一配合,葛阿菊终于痛哭流涕地检查了自己长期来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表示要做个好的职工家属。她参加刺绣组后大家也常和她谈心,关心她。就这样,葛阿菊果然不再和人家寻事吵闹了。
这天晚上黄昏时分,我还到十四弄去了。弯进丁字形的十四弄,就听到一阵争执的声音。怎么回事呢?又吵架了?走近一听,有的说里弄里比不上人家清洁,要定期打扫;有的说要分工包干。原来是居民们正在商量明天除七害大扫除的事情。一个尖嗓子的妇女说:“我负责扫街。”另一位妇女插进来打趣说:“你又要吵架?”(上海话扫街和吵架音相似)里弄里引起一阵愉快的笑声。(附图片)
  (乐小英插画:居民们在里弄休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