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到第一线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9
第3版()
专栏:

  到第一线去
  孔桑
远远的天边出现一条细细的白线。久住海边的人知道:这是海潮就要到来了。
领导干部带着行李来到工地。经过1958年难忘的战斗的人们知道,新的生产高潮,新的大跃进,又要开始了。
这几乎成为今年生产高潮的一个普遍的标志:哪里的干部一到生产现场,哪里的群众运动就接踵而起。党一声号召:“反右倾,鼓干劲。”山南海北,成千成万的干部马上奔赴生产第一线。不到半月二十天,全国范围的增产节约运动就迅猛地展开了。大家有了去年大跃进的经验,深深体会到干部亲临前线参加劳动,是掀起群众运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济南市的副市长、电业局和建工局的副局长深入工地以后,工人们说:“老八路又来了,咱们的干劲要比1958年更足。”哈尔滨轴承厂工人蔡玉清热情地赞扬厂长崔绍武到他们车间参加劳动以后,使他们这个“老牛车”变成了“千里驹”。领导干部下到车间、工地,能给工人多么大的鼓舞啊!
为什么干部参加劳动有这样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在群众中出现,就进一步改善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加强了他们对于干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是去年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今年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动力。
从领导方法上说,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它使领导干部深入地接触客观实际,使他们从自己的对立面——被领导的地位来考察自己的领导。这样,他们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主义,并且能够最充分地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黑龙江岭西煤矿连续十四个月全面完成计划,哈尔滨轴承厂锻工车间迅速由落后变为先进,都是有力的证明。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肯下去呢?
这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承认干部参加劳动的重大作用;但是因为“人手少,工作忙”,“想下去而下不去。”对于这种人,南京铁路局工务段在一场讨论中作了很好的分析。那里的同志提出了很多事实,说明自己过去讲的“人手少,工作忙”只不过是借口。不下去的真实原因,正如这个工务段的总支宣传委员孙秀山所检讨的:“主要是干劲不足,得过且过,贪图安逸,因此怕下去。”这些同志检查、批判了松劲情绪,重新鼓起干劲,愉快地下到基层去了。
另一些人和这些同志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反对干部参加劳动。他们认为干部是一种特殊人物,是“脑力劳动者”,是解决重大问题的人。搞生产,只要由领导干部制定计划,发布命令,工人照样执行就成了。让干部满身油腻地同工人一起劳动,简直是“浪费人材,形式主义”。这种人满脑子的资产阶级观点,是大跃进的绊脚石。对这种人,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干部参加劳动,这是块试金石。反对干部参加劳动,就是反对群众运动,反对大跃进;坚持下现场同群众一起推进生产,才是忠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真正的促进派。是与非的界限就是这样清楚,中间决没有妥协的道路。
企业里的领导同志们,战鼓越敲越紧了,还没有下到基层去的,赶快整装上阵,到第一线去。战士们在等待着你,新的胜利在等待着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