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千里淮北撒河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9
第4版()
专栏:

  千里淮北撒河网
  本报记者 于明
淮北今昔
千里平原,如花似锦。
一道道新开的大河,伴随着平坦的公路,绿水盈盈,鹅鸭成群。许多地方,稻田相连,河网纵横。无数风车的轮盘,被风吹动,有如盛开的莲花凌空和脚下的水龙共舞。
蚌埠淝淮公社的社员,出庄就能驾小船到田里劳动,用船在河网里运送肥料、农具和收割的庄稼。社员们站在船上高兴地唱道:“过去肩上挑,现在水上漂,一阵风儿来,两手叉着腰”。
宿县三八公社紫芦湖大队,把过去的荒湖洼地,用河网改造得像新建的花园。每隔不到一里的河堤上,都栽了许多树,社员们把这些河边园地管理得整洁爱人。全队四千人,就在河网里养了十五万尾鱼,河堤上栽了二百万棵果木树。河堤上竖立的木牌上写着淮北人民的美好愿望:“这里将变得绿荫夹道,四季常青”,“这里将变得风景秀丽,果木丰盛。”
有多少淮北人,对碧波鳞鳞的河网之水,发生了深厚的感情。过去紫芦湖年年受淹,流传着“女子不嫁紫芦湖,汉子不愿回故乡”的民谣。可是现在修了河网,外乡姑娘爱上了这个地方,也爱上了这个地方的年轻人。陈家科家一年内,就有两个儿子和外乡来修河的姑娘结了婚。七十三岁的陈金城在修河网后,才结束了他一生流浪在外的生活,回到家乡,过着永不再怕灾害的幸福晚年。在濉溪,我看到多少解放前流浪在江南的老年人,如狂似癫地夸河网,指说淮北一定变江南。
这就是今年遭受百日奇旱的安徽淮北新景。
水,现在变成了水利,淮北人民热爱它。可是,过去淮北人民一想到水,就想到了灾难:秋天一降大雨,铺天盖地的大水滚滚而来,遍野庄稼霎时被淹没,房屋被冲倒,衣物都在水上漂浮,人们爬到树上,呼号救命。地主、保长在茫茫大水中驾船掠夺,饥饿的农民落水被浪涛吞没。水退之后,到处是逃荒的人群,原野杂草丛生,死尸发臭,一片凄凉!
这是解放前八百年来淮北人民的惨景。从1194年宋朝时黄河第四次改道开始,金人就利用河水泛滥损害人民。以后历经元、明、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南北漕运,搜刮民脂,继续迫使黄河逆水南下,造成淮北河道的淤塞垫高,流泄不畅。只是明洪武八年到二十五年的十八年之中,淮河流域因受黄河溃决为害就有八次之多。凤阳花鼓中“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正是这种严重灾害的反映。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只以导淮为名,搜刮民财,实际不但没有施行,反在1938年残无人道地在花园口炸毁黄河南堤,使淮北、河南和苏北八十九万人民遭受死亡,六百多万人流离失所。此后年年有灾,一直延续九年之久。八百年都为这种毁灭性灾害摧残的淮北人民,怎能不怕洪水有如猛兽?
党的治水思想胜利了
淮北人民一代一代传唱着:“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水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群众的希望终于在解放后实现了。
1950年,伟大的号召便发出了,毛主席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北人民和各地人民一起,全力投入了治淮运动。年年有几十万到几百万人,在大别山区和淮河上安营扎寨,展开了对大自然的斗争。
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梅山等水库和淮河两岸的蓄洪工程,能把一百亿公方的水拦蓄起来,使淮河的排洪量提高了两倍多。到1957年,淮北平原初步建成了排涝系统。
但是,治了洪水,把水送走,淮北内涝仍然十分严重。1952年内涝较轻,受灾面积还有一千万亩以上。究竟如何实现毛主席的号召,把淮河修好呢?中共安徽省委在1951年便开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国自大禹凿龙门、疏九河的神话开始,疏导、排水的方法便占优势。明朝潘季驯和清朝靳辅治淮,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把洪水送走,成了我国治水的传统。解放后治淮开始,中央虽已提出:淮河中游蓄泄兼筹,而又以蓄为主的方针。可是在治淮中,有些人仍然因袭了旧的治水传统,他们认为送走洪水,堤防不破,就完成了治淮任务。省委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证明旧的传统治水方法,不能达到根治淮河的目的。淮北两千年内,平均两年即有一次灾,其中旱涝各半。这就证明,只排水不蓄水,不能解除淮北的旱灾。每十年到三十年才有一次较大洪灾,而五年左右却有一次严重涝灾。这又证明,涝灾比洪灾严重,只重视防洪保堤,不重视治涝,是片面的。同时,淮北暴雨集中在7、8、9月,如能适应雨情特点,改种水稻,多种夏收作物,就可避灾保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省委在1953年便提出了“防洪保堤”、“治涝保收”和“改种避灾”的积极治淮办法。这就是:采取以除涝保收为重点,结合防洪保堤的治淮方针。除涝工程以蓄水为主,在广大平原上进行蓄水,既除涝又防旱,还能减轻洪水对淮堤的威胁。在耕作制度上则实行“三改”:扩大夏收作物面积,改种高产耐水作物如水稻等,改变广种薄收习惯。到1957年,淮北夏收作物面积由原来占耕地面积70%扩大到85%以上,水稻也发展到近百万亩,广种薄收习惯大大改变,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因为治淮中的两种思想(以蓄为主、还是以泄为主)的斗争没有彻底解决,在广大面积上蓄水治涝的方针就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同时因为淮北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种水稻的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
1957年是治淮工程大跃进的一年。这一年,经过整风,治淮的两种思想的斗争得到彻底解决。省委负责同志又亲自到淮北调查了群众挖深塘利用地下水的情况,证明了淮北有大量地下水可以解决水稻用水问题,可以防旱除涝。省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三主”治水方针,提出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小型为主,大中支持,以蓄为主,尽量少排,河网化,水稻化,把淮北变江南”的奋斗纲领。从此,党把淮北人民引向了更加理想的境地。
根据淮北河网化的规划,就是要在淮北十八县新开九条大型河道,和原来的十五条河道交叉相通,组成河网干线;在大河网之间,每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就有三、四公里的中小型河道,组成无数小网,和大河网相连接;河道下边普遍下井泉,把地下水、地上径流的水和外来水都蓄积起来。淮北河网尽量蓄水后,需要外流的水,将只有过去大水年份的流量的三十分之一,淮河干流负担大大减轻,即使有比1954年更大的雨量,也能免除洪水灾害。河网大量蓄水后,将使一半以上旱地改为水稻,而且保证七十天不雨不旱,其余旱地也能得到灌溉。实现河网化将使淮北成为水陆交通最发达的地方。乡乡通大船,村村通小船;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
河网化后,淮北将是一个水产极丰盛的地方。据修河网最多、养鱼早的濉溪县计算,明年全县即可每人至少分到三百斤鱼,只此一项,每人每年即可收入一百元。此外还可大量养殖菱藕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大量发展鸡鹅猪鸭等家畜家禽。
淮北将变成大地园林化最好的地区。河网成方格形,一公里一道河,堤上都栽了树,形成无数方格形的林带网。淮北整个地区将变得绿荫遮地,风沙不起,气候协调,寒暖适度,绿化了大地,保护了作物,木材用之不尽,果品取之不竭,淮北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河网实行节节拦蓄,许多控制工程都将建立水电站。淮北利用廉价的水运运煤炭,还要建立许多火电站,使淮北逐渐走上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道路。
河网化使淮北人民由怕水变成爱水,它是党的治水方针的胜利。河网化是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群众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平原地区治水的伟大创举。
八百年灾害制服了
从1957年冬大兴水利开始,到目前止,淮北已完成河网化工程四十三亿土方,占总任务的43%。原计划开挖的九条大型河道,已有八条动工,已完成的一至六级河道一万多条,并开挖了十二万多条沟,还修建了大量涵闸、桥梁和塘井等。其中四十米以上宽、六米以上深的河道即达二千多公里长,比我国的运河还要长。
河网化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去年和今年,淮北在旱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扩大了水稻面积。1957年只种了一百零七万亩水稻,1958年即扩大到四百多万亩,今年又扩大到五百万亩。濉溪县卧龙湖,过去是荒湖洼地,每亩年产粮食只有四、五十斤小麦;1957年冬修成了淮北第一个河网,改种水稻六千亩,平均亩产七百斤;去年公社化后,河网进一步扩大,改种了二万多亩水稻,已收的部分水稻平均单产达八百一十斤,比河网化前提高产量十几倍。
河网化对抗灾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防涝方面,淮北北部砀山等五县,去年7月连降十天大雨,超过1957年同期最大十天降雨量二百多毫米。但由于五个县已做了每平方公里约十万土方的河网工程,只有五十三万亩耕地临时过水,二万亩成灾;而1957年五县未作河网化工程以前,被淹耕地却达四百三十三万亩,其中颗粒无收的有二百四十三万亩。在抗旱方面,今年也经历了严重考验。今年夏秋百日无雨,根据过去旱灾情况,如无河网,早已赤地千里。但是今年河网蓄的水,却保证了淮北四千多万亩耕地中二千七百万亩不受旱,河网水位只降低五分米左右,一般河网蓄水仍有三、四米深。只要增加灌溉工具,灌溉面积还可大大扩大。根据典型调查,种水稻占总面积70%的紫芦湖,原河网存水为一百五十六点八万方,抗旱三十一天后,河网存水还有一百三十一点一万方,仍可继续抗旱一百二十八天。群众歌颂河网化道:“张开河网撒淮北,捉住旱龙和涝蛟;摘下头上灾区帽,跺脚向南高声叫:俺们要吃白米饭,饭里还要鱼汤浇。”
河网是淮北人民的宝库,是把淮北变成江南的武器。淮北一千二百万人民要在今后两三年内,把淮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实现河网化,彻底实现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附图片)
  这是安徽宿县“三八”人民公社河网化的新面貌。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