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看“全家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9
第8版()
专栏:

  看“全家福”
  凤子
“全家福”是悲剧,但也是喜剧。常言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咱们看王仁利一家的遭遇不就是旧社会的缩影么?旧社会不知有多少个王仁利和李珍桂,顶着三座大山的中国人民,有多少不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到了新社会,可不是把鬼也变成了人了:王仁利敢活着回到北京,王仁德成了人民公社食堂里的一把手,李珍桂成了街道积极分子。可是积极分子李珍桂不敢恢复自己的本名王桂珍,不敢光天化日下去见自己的丈夫,不得不背着人流泪,不得不偷偷的想念自己亲生的一对儿女……这为什么呢?王仁利、王仁德亲弟兄成为仇人,哥哥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弟弟,为什么竟忍心卖掉亲嫂嫂;弟弟永远窝着这块心病,可是自己心里也解不开这个结:这是为的什么呢?可是,新社会一切都得兜底儿来,翻身贵在翻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任凭什么,看到眼里,决不搁在心里,李珍桂的心事,八十来岁的井老奶奶要管,复员军人李天祥要管,女民警平海燕更要管。“全家福”不但写出了典型的旧社会的罪恶,更写出了新社会人民的新的道德、新的风气。这一管,管的对,管的好!给人们思想、精神来个大扫除,任何肮脏思想都给兜露了出来。揭开旧社会残留在人们灵魂深处的封建意识,给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打破这最后的也是最顽固的堡垒,使得人们从思想上得到彻底的解放,这也就是“全家福”主题思想所在。
人们不太容易忘记苦难的经历,从旧社会挣扎过来的人也就加倍珍惜今天,老舍较多的运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手法来处理他的题材,从不同的题材多方面的反映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爱戴,通过人民对切身利益而发出对党的政策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反映出人民思想感情的变化,更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使观众、读者从这些人物、人物间关系的转化联系到自己,来印证自己,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全家福”在这一点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全家福”看出作者是努力表现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才能更好地完成“为政治服务”的任务,因为自己所熟悉的、理解的比较深刻,出现在笔下的也较有深度,因为作者同人物共过甘苦,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舍剧作的主人翁绝大多数是城市劳动人民的缘故。
生活在新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真正获得了彻底的精神解放的人们,是那样具有信心、乐观、朝气勃勃。作者从生活中观察到人民精神状态的这一深刻变化,所以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喜剧性格的人物形象极其突出。(大跃进以来,连写三部喜剧其原因也许在此。)拿“全家福”里的林三嫂来说吧,穿插这么个人物,决不是为了逗笑而已,她那样粗心,但她却忘不了自己去帮助别人,因为她有这么美好的品质,别说砸掉一个壶嘴,就是打碎了个壶人们也会喜爱她。这样一个人物,戏可不多,作者却抓住了人物发展的主要的一面。同样唐大嫂的两场戏,也收到很好的喜剧效果。这些人物为戏增加了不少色彩,同时通过人物也带出来浓厚的时代气息。
就剧情发展来看“全家福”的结构,真是一环套一环,一扣接一扣。戏都快收尾了,事情还在发展、变化。王仁利第二次上场这才似乎逐渐接触到正题。兄弟间的矛盾揭开了,夫妻见了面,问题这才提出来,作者这时候才兜底刨出了根,为什么改嫁了的活人妻,躲着不敢见自己的丈夫。招弟、小马姊弟相认一场观众有的感动到泣不成声,而最后一家团圆时在笑着的眼睛里也还都含着泪。人们感动的不止是这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真正令人感动的是人们都能幸福地生活的这个社会。从结构来看,作者对主题的阐发是费了一番设计的。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出能很好的把握作品的风格,在人物创造上路曦、王班、石羽、吴凤媛等同志给人物涂上了鲜明的彩色,特别是路曦和王班,两个积极分子,而都有难言的自我矛盾,在人物性格的体现上是恰到好处的。女民警不好演,而吴凤媛演来不一般化,平海燕是民警,同时也是有过痛苦遭遇的翻身的女青年,她的热心服务是新社会民警的新作风,同时结合了她个人的感情,给人印象也就更亲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