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千句谎言骗不了一想便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0
第8版()
专栏:

  千句谎言骗不了一想便
通河北交河 徐家常
这是我作思想斗争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进城去,想理发。一进门,理发师很客气地让我落座,递给我一本小人书看。但是,我心里很急,地里活大忙,那能坐在这里看小人书呢?
我说:“我不看小人书,快理发,家里活忙。”
理发师指着坐在周围的几个人笑道:“老大爷,理发得挨班,这些人都比你来的早。”
我又问:“得等多长时间?”
理发师说:“两个钟头吧!”
我一听烦了,心里话:“理发还得挨班,午后队上要开会,哪能等两个钟头。”拿起草帽子,一抬屁股走开了。
发没理成,一路上想:为什么理发还要挨班呢?
理发师比过去少了吗?不。
十年前,城里就一个理发所,两个理发师,那时候理发是不挨班的,现在四条街四个理发所,哪个理发所里也有三、四个师傅和两、三个徒弟。俺们公社里也有理发所,管理区也有理发所,好些生产队上也设有专职理发的人。
理发师的工作效率低了吗?不。
过去理发,一个头需要一个多钟头。现在也是不过一个钟头,理完发,理发师还拿着镜子左右前后的照照,征求意见。看!墙上的大字报贴满了:“你们理发快又好,理发技术大提高”,“理发师,真可夸,昼夜待客干劲大。”
如今理发的人多了吗?屈指一算。过去理发都是些少数有钱的人,地主、商家。像我这老头子,不是只从高级合作化以后才开始理发吗?记得头一次进理发所,心里还打扑通呢!那时候理发的人还不这么多,都说我是“老来少”;只从去年人民公社化以来,上级也没有作过号召,人们就这么心齐。你看吧,年青人没有不留大分头的,姑娘们洗头、烫发也要进理发所。我们这些老头子虽然是剃光头、刮胡子,也不像过去一样了,蹲在水坑边上,弄湿头发,自己拿把剃头刀,你给我剃,我给你剃。现在呢?都是坐在理发所里当顾客,小胡一吹,神神气气。
对!对!是理发的人多了——可能增加千万倍,不是理发师少了,也不是理发师效率低了。
可是,为什么现在人们都想进理发所请理发师理发呢?
是人们爱美和享受思想吗?
常言:“剃头打辫子,年青一半子”,旧社会顾不了这些,如今,人民公社化后,咱们农民过着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青年人快乐,老年人越活越年青,谁不愿坐在理发椅上,舒舒坦坦地把自己的头打扮的像个样,一干二净,俊俏爽洁。
想吧,旧社会,苦日子,愁吃愁喝,咱们农民不乐。“空有闲心,没有闲钱。”实际上想乐也乐不起来。“乐心”必有余钱在。像现在咱们农民,事事顺心,前途光明,心里痛快,“人有喜事精神爽”,都想乐乐;生活富裕了,钱来的方便,眼下,打一百斤青草就给三元,喂上五只老母鸡下蛋,也够零花钱,别说工资钱,别说出外工人捎回家来的钱啦!这还不算,农民过日子没花项是个大事,你想吧:吃菜有自留园;抽烟自己种的有烟叶;水瓶、手电全有啦,还有什么可买。真是钱坠腰包,十五、六岁的年青娃子也大把的票子拿着,(在旧社会别说这点年纪,只要有父母当家,长到多大年纪也摸不着个钱皮,乡间有说“不会花钱的人”,那可是个真事,半点不是笑话)。我也是这样,现在,理发一次花两角,根本看不到眼里,要搁过去,两角钱,二斤粮食,说什么也舍不得,钱多了,眼睛也大了。
对,咱们农民有钱,有乐心,市上的东西又都很便宜,谁不想买点,享受享受,可是,全国六亿人,千家万户一动手,了不起,就算各样商品一下增产几十倍,一时也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像理发一样,人人都进理发所,理发师一人带三个徒弟,你算成立徒弟训练班也供不应求;过去农民都淋草灰水洗衣服,现在不见一个淋草灰水的了,都觉得一角多钱买块肥皂算不了什么;现在年青人都识字,小孩们都上学,每人挂着一支钢笔,每人每天要用一些纸;人们的脚步也贵了,拿走路都当成负担了,都想买辆自行车骑;……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想到,发没理成,倒给自己上了一堂政治课,叫我想起了这许多许多。拢总一句话,不是市上的东西少,是购买力大了,这是人民生活提高的现象,可喜可贺。
也没费别人的一言之力,自己走了一路,就把问题想了个一通百通。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你明了我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吗?我是想叫你知道:农村市场变化的真情实底,我们农民都有切身体验,就算有的东西暂时紧一点,一时心里蹩着扣,也受不了你们的骗,我们农民是现实主义,一前一后的比比、看看、想想、算算,就自然而然地通了。你别觉着俺们农民不懂啥,我们见到的比你们想到的都多,你们的巧言花语,我们听起来,不过是“圣人府里卖百家姓”“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人”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