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摘下新棉堆座山——喜庆黄麓公社棉花大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2
第4版()
专栏:

摘下新棉堆座山
——喜庆黄麓公社棉花大丰收
深秋时节的巢湖北岸,棉树一株紧挨一株,远接天边。在10月阳光照耀下的这片棉海秋色,宛如夏夜闪烁的繁星。这便是安徽省新近成长的一个高产棉区——巢县黄麓公社(原复兴公社)大面积丰产棉花的真实写照。
黄麓公社在1954年开始试种良种棉花“岱字棉”,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产量却连年增加。1958年来了个特大的跃进,全社两万一千多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高达五百二十五斤!今年的两万三千零三亩棉花,经过实测,将达到亩产皮棉六百三十斤,又比去年增加20%。这个产量比1948年解放前增加八十二倍,比1952年种土棉时也高六十多倍。
大丰收,引来了远近许许多多前来参观的人。为了让没有机会来到巢湖之滨的人,也能分享到黄麓公社棉农们的喜悦,我们特地介绍一组照片在这里。
社员们把自己培植的棉花称作“棉花树”,真的不算是夸张,你看那二十三岁的女社员站在凳子上伸手还够不到棉花顶心哩。(图3)小朋友们见了这种情景乐的直是蹦,拍着小手唱起儿歌来:
“棉花高,够不着,够不着,搭小桌;小桌低,搭大梯,姐姐还嫌不济事,呼呼驾起小飞机;给我一朵上北京,银花送给毛主席。”
这样高大的棉花树,能收获多少棉呢?年青姑娘张秀银,呆在这里拾了一兜又一兜,盛开的银花还有这么多。她笑着,唱着,摘着花。这样高产的棉花,怎能叫她不喜欢!?(图1)
今年公社能收多少棉花?社员有一句诗说得好:“远看场上棉堆白,疑是昆仑山上雪……”这张仅仅在一个场基上拍下的照片(图2),当然可以向大家证明这点。
这些天,黄麓公社的锣鼓越敲越响。抑制不住心头喜悦的棉农们,扛着红旗,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健步如飞地把一担担最白最好的棉花送到收购站,出售给国家(图4)。
看到这里,也许你要问:这个刚刚成长起来的新棉区,跃进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我回答的第一条,便是公社党委坚持政治挂帅,以不断革命精神,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的结果。群众性的学技术的热潮,大跃进以后更高涨,从书记到社员,人人都想创奇迹,个个都在显神通。现在全社90%以上的干部和群众,掌握了植棉的全套技术,并且出现了大批植棉能手和三十八位土专家。
·楼并铨摄影 云飞扬著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