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山歌齐唱公社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4
第4版()
专栏:

山歌齐唱公社好
中共苏州地委通讯组
一个秋天的晚上,常熟白茆人民公社举行了一次两千多人的对唱山歌晚会。白茆塘两岸,架起两座高台,上坐各队最出色的歌手;白茆塘里,船头紧接船尾,满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听众。当乐队奏过民间乐曲“丝竹十八拍”以后,公社党委书记万祖祥首先登台领唱:
白茆人民爱山歌,
歌声遍地幸福多,
奉请四路歌手尽情唱,
歌唱伲公社的好生活。接着,塘南塘北,歌声顿起。他们唱道:
总路线红旗云里飘,
人民公社真正好,
树大根深枝叶茂,
生产生活步步高。他们唱道:
人民公社闪金光,
渠道开得像蛛网,
千年水患从根治,
黄金遍地谷满仓。
为什么大家对人民公社这样满怀激情?
原来,公社在生产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光辉灿烂的前景。
距今五百二十七年以前,即公元1432年,苏州知府况钟曾给明宣宗写过一个奏折,要求工部派员拨款,疏浚常熟白茆塘。他说:白茆塘年久淤塞,两岸地势低洼,“一遇久雨,遂成巨浸,田皆没溺,民不聊生”,这十六个字描述了当时白茆人民的困苦状况。
为了防御水灾,宋、元、明、清历代都疏浚过白茆塘,但都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原因何在?不仅在技术上只着眼于扩大蓄水量,而且因地主阶级霸占了高田,阻挠调整旧有水系。明朝正德年间常熟人李庆云曾揭露过:“权豪之家,霸占泾浦……,妨碍水利。农官畏其权势,贪其财物,不行开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权豪”“农官”依旧,情况越来越糟。因此,根据历史记载,自明洪武九年至清道光十一年,四百五十五年中共发生大水灾六十七次。另据解放前二十年的统计,真正没有受涝的只有三年。
由于水患频仍,白茆乡便成了出名的低产乡。水稻亩产很少超过三百斤,小麦一般只有六、七十斤。因此生活水平很低,“九年三熟,嚎啕痛哭,帽子里量米,罐罐里熬粥”;“麦一段,稻一段,番瓜接一段,吃完红花草,算算还缺一段”,这都是当年农民生活的写照。
解放初期,政府每年冬春领导群众修堤补圩,加高加固;夏秋领导群众查缺补漏,防洪防涝。当然,这只能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
随着高级社的出现,白茆乡治水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高级社成立以后的二年中,采取了一系列小农经济所不可能办到的措施。比如将内河与外河隔开、整理排水系统、建立蓄水池等,都大大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力量。
不过,这些措施都是建筑在旧有的圩围水系的基础上的。由于各个高级社所筑的圩堤标准不一,洪涝灾害仍不能完全根除。又由于高级社土地分散,插花田很多,碰到下雨排涝,顾了东顾不了西。同时,一圩之内,由于茬口搭配未能统一规划,高低田用水的矛盾仍未解决。这些小农经济的“后遗症”,不是高级社所全能治好的。
这些问题,干部看得清楚,群众也心里明白,就是想不出个解决的门路。直到1958年春天大跃进运动中,全乡十二个高级社通过协商研究,并与支塘、任阳、古里、唐市等乡取得配合,决定同心协力,“大闹白茆塘”。这一“闹”,不单是扩大了白茆塘的容水量,挖出了二千多万担的上好泥肥,而且充分显示了人多力量大的真理,使大家感到如果能够像这样统一领导,统一行动,同心同德,紧密协作,就可能办到高级社所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紧接开挖白茆塘以后,又有六个社联合开挖了练泾塘。同时,和平四社与和平五社经过商量,决定秋后“两社合一家”,而和平六社与和平七社没有等到秋后便自动并在一起了。及至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布后,路是更加明确了。于是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所有的群众都报名参加了公社。
公社成立不久,公社党委发动社员讨论,制订了治水规划,要将原来的五十八个圩围合建成为三个大圩,分期建设成三个排涝区,五个灌溉区,全部实现机电排灌。从1958年冬季开始,经过近三个月的苦干,如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白茆乡水利情况大为改观。过去那种像豆腐干一样一块块的小圩,成了四面围河、一望无际的大圩;过去那些高低不平的圩岸,代之以又高又厚、坚固平直的大堤;过去那些曲曲折折、杂乱无章的河道,改成了有纲有网、四通八达的沟渠。社员扶老携幼前往参观,争赞人民公社力量大。现在,他们又决心胜利进行第二期工程了。
建立新的河网,实行机器排灌,显示了人民公社的无比的优越性。因为办公社能够通盘规划,对所有远田、插花田作了合理调整,过去长期存在的矛盾解决了。白茆公社第一期工程通过统一安排人力,进行大协作,不到三月共完成一百九十五万多土方,这个数量相等于高级社成立前七年中完成土方总数的342%。以大塘圩为例,共做了一百三十五万多土方,如果由原来这个圩的六百五十四户农民来兴建,要花十二年半的时间。
要建立一套新的水系,没有机器排灌,便不可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但是,过去只是两个高级社买了两台抽水机,其他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办了公社以后,物力、财力雄厚,不仅添买了一套小型发电设备和两台大型抽水机,再加上国家机器灌溉站的一些抽水机,实现了机电排灌,还购置了一条轮船、四台拖拉机。
以往,在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时,往往与当年生产发生矛盾。而人民公社除了统一安排劳动力、购置机器和新式农具外,并普遍举办托儿所、幼儿园、洗衣组及公共食堂,解放了大批的妇女劳动力。所以在大兴水利的同时,积肥、田间管理等都有专业队专管,既保证了基本建设的完成,又保证当年增产措施的贯彻。
清朝的庞鸿文在编纂“常昭合志”时曾慨叹道:“白茆港利害所关甚巨,自宋以来……未有经久之策”。而现在,在人民公社的光辉照耀下,“经久之策”便应运而生了。
公社大兴水利,使低田成高田,荒田变为良田,提高了复种指数,消除了旱涝灾害的威胁。全社原来有三万一千多亩低田经常受涝,有七千多亩“锅底田”更是九年三熟;即在高级社时也有一万九千多亩田不能种小麦,有二千多亩田年年荒芜。而现在,抛荒的田种上了庄稼,一熟田大部分改为两熟,除大塘圩旱涝无忧之外,其他的圩也都能抵御一般的大水。由于合理调整了排水系统,使地下水位大大降低,从而保证了夏熟作物的丰收。由于建立了三十六个大型“水仓库”,能够源源供水,今年入夏以来虽然大旱六十五天,但做到了亩亩稻田未脱水。夏熟作物获得了空前丰收。三麦单产平均达二百八十五斤,较1957年增产165%,较1958年增产37%。水稻目前长势很好,估计亩产可达七百五十斤以上。根据全社秋季分配初步方案,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估计可达四百六十多万元,较1958年增加22%。
公社一年来所带来的变化深入人心。正如群众山歌中所唱的“过去水多苦难多,抬头望天没奈何,自从实现了公社化,清水净灌白米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