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一代青年的艺术再现〔看过影片“青春之歌”后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24
第8版()
专栏:

一代青年的艺术再现〔看过影片“青春之歌”后的一点感想〕
王孝风
“青春之歌”是一首壮丽的诗篇,它歌颂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辉历程。这部小说早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现在,根据小说拍摄的影片,在建国十周年的欢乐节日里,又和广大观众见面了。小说和影片的作者、编导、演员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艺术劳动,使我国电影艺术的库藏中增加了一颗珍宝。
影片“青春之歌”完全不愧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不但是在表演、摄影、美工、作曲等等艺术创作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思想性。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引导人们走上革命斗争的思想、政治内容。这是发人深省的、鼓舞人心的、蕴藏着无限力量的思想源泉。但是,所有这些,离开了高度的艺术性,它就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青春之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现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这一坚定不移的方针。影片自始至终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在艺术观赏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从1931年秋天到1935年冬天。大家知道,这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四年间。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从苦闷失望走上火热斗争道路的林道静。可以这么说,在影片里的林道静这一形象是一代青年的典型。在林道静这个女青年的身上,作者以艺术的概括成功地描写了一代青年的生活和思想。
影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作为一件单独的艺术作品,在一部放映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里,作者既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性,又要以历史为纲衬托出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设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这是一个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的确有如林道静一样,是处在走投无路的环境中的。只有看见了,并且接触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他们才会在黑暗中找到一盏明灯。影片鲜明地把这一段历史再现在观众的面前。影片同样成功地把这一时期党在白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正确领导“一二九”运动的真实生活面貌,深刻地表现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
在这一时期,林道静的思想转变,从投海自杀到加入党的队伍,从寻找个人出路到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这是一个进行剧烈的思想斗争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青年,虽然不必个个都经历像林道静那样的遭遇,但是,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基本上是和林道静相似的。他们寻找出路,但是到处碰壁;他们议论各种救国道理,但是大都徒托空言;终于,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接触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最初他们各有各自的动机,然后是在种种考验中,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抛弃了个人的一切,成为党的队伍里的一个成员。这一时代,青年的思想转变,绝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党的思想领导下,通过自觉斗争的过程。影片始终抓牢这一主题思想,使观众明白地看出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简直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个闯进林道静生活里来的是余永泽。他口口声声宣称要把幸福带给林道静。然而这个地主家庭出身、充满剥削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青年,和林道静的纯朴思想(暂时还谈不到革命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余永泽成为她的对立面。林道静仍然没有找到个人的出路。在当时,像余永泽这样的人,在青年学生中还是多数。林道静一定要有极大的决心,才能冲破余永泽加给她的思想樊笼。
在林道静的生活里,她遇到了卢嘉川、江华、林红这几个共产党员。他们是对林道静发生直接影响的人物。观众为林道静庆幸,同时也必然会对卢嘉川、江华、林红三人带有极高的崇敬心情。三个演员把作者所提供的主题思想作了完美的表现。这三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共产党员。这三个人对林道静的启发,在影片里成为感人至深的部分。
在除夕联欢的那天,卢嘉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林道静的个别谈话,最后向她介绍阅读进步书籍等等,在林道静是开始踏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以后,林道静接触了革命斗争。但是,她还带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气质。说实在的,她还没有十分懂得革命斗争的全部意义以及革命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卢嘉川不断地影响她,特别是卢嘉川的革命活动,使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一个革命者所必备的坚定、勇敢和满怀信心。“小林,将来、将来,只要你对我们的事业不失掉信心,坚持勇敢的斗争下去,你一定会达到目的,达到自己的理想。小林,共产主义是扑不灭的,我们的同志是斩不尽、杀不绝的。”这是在林道静的思想中发生作用的革命信念。林道静的思想斗争继续下去,很自然的,她和余永泽的决裂已经是不可避免。两种社会政治观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是革命思想在林道静的生活中取得了胜利。
定县的几段情节是作者为影片增添的部分。这个增添,对林道静,是带有决定性的。这是一课深刻的阶级教育。这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在林道静的思想里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一个爱国主义者是存在着共同的政治要求的,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除掉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外,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没有这个消灭阶级和消灭阶级剥削的思想,这个人终久不能成为共产党员。当然,林道静在定县参加的割麦斗争还不能算作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知识青年要走上革命,就必须和工农打成一片,站在工农劳动人民一边,准备着对一切剥削者作坚决的斗争。虽然,影片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就这个中心思想作充分的发挥,但是,这个中心思想仍然是明确的。
在割麦斗争之后,林道静向江华提出入党要求。江华亲切地说:“道静,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勇敢地接受一切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正是由于党的不断地教育,才使林道静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而能在北平被捕后,禁受住严酷的监狱考验。
这是林道静第二次入狱。她在监狱里遇到了林红。林红这个久经考验的同志,在监狱里负起了对林道静的教育。影片在这里着重地描绘了林红的光辉形象。是林红,这个不屈不挠的革命者,以党员的高贵品质鼓舞、启发着林道静。
所有这些,所有卢嘉川、江华、林红对林道静的启发,都是党在启发,是党在说话,是党的思想在胜利行进。就是这样,林道静才逐渐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终于,有一天,她站在红旗面前说出庄严的誓言:
“从今天起,我将把整个生命交给党,交给世界上最伟大、崇高的事业。……”
从林道静入党到“一二九”运动,影片比起小说来有很大的压缩。看过小说的读者,或许会不够满足。但是,作为影片,这样的处理,对林道静思想转变过程的描写,可以说基本上是塑造得成功的。
比起小说来,在影片里,林道静的女友王晓燕,还不算是在政治倾向性上十分坚定的人物。尤其是,孤立地把叛徒戴愉和王晓燕联结在一起,更使王晓燕的典型性不够明朗。在小说里,作者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斗争,把王晓燕从悬崖上抢救过来的。在小说里,作者是以王晓燕这个人物为代表,证明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的正在逐渐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中间力量的向左转、向党靠拢。影片不能不以林道静为中心人物;影片充分有力地描绘了给林道静以巨大思想领导的三个党员;但是,和林道静多少曾经是同一思想政治情况的群众(可以以王晓燕为代表),在影片里显得是单薄了一些。
对于戴愉,这个可憎的叛徒,能不能把他的丑恶面目作更彻底的揭露呢?影片似乎是缺少了一点什么。还是和小说作比较,在观众的印象中,影片节略了戴愉的可耻下场,而戴愉的最后一幕戏是到王晓燕家去作客,同时又是欢迎林道静出狱。此情此景,多少会给观众留下一个疑问,并且难免是有点不大愉快的。
但是,无论如何,和影片的全部成就比较起来,这些缺点是微不足道的。
影片“青春之歌”的放映,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党课教材。影片的故事是一代青年的艺术再现。然而它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往的斗争生活的回忆,更现实的意义是在今天:为了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一定要永远跟着党走,党引领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加强锻炼,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祖国的万马奔腾的形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